《可复制的领导力》第一篇分享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领导力已成为一个大众话题,学者有学者的定义和内涵,管理者有管理者的理解,普通大众也有普通大众自己的感受!人人都渴望拥有领导力,关于领导力能否通过学习加以掌握,也是各持己见。然而,每一个上过樊登老师可复制的领导力线下课的人都通过课上的方法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给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所以,樊登老师这本凝结了10年金牌线下领导力课程的《可复制的领导力》告诉我们:领导力的方法和技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无论学习方式是看书、听课还是看视频!
“领导力能否通过学习加以掌握?”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东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在我们大多少东方人看来,领导力要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要么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管理实践打磨而得。我们中国企业在培养“干部”时,基本是下面这个步骤:从挑人~看学历、履历~观察谈吐、反应~看整体思路~作为储备干部~再到基层锻炼、熟悉基本业务~找机会提拔到合适的职位继续锻炼~直到有一天可以独立负责某个具体部门。
这种模式看似万分妥帖,但是过五六年再看,突然间他想辞职单干了!或者被其他公司挖走了……对于这种后备干部的流失,老总无疑是最心疼的,且不说位置没人能立刻顶上来,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离职很有可能会带走企业的客户和核心技术,甚至是骨干团队!很多企业正是在重要人才流失之后一蹶不振,乃至一败涂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像IBM、宝洁、强生等大型跨国公司的情况,我们会发现,这些跨国公司的人才流失情况可能比中国本土企业更严重,但是却没有出现宝洁会因为一个大区经理的离职,这块区域而被其他品牌给占领。而是这些企业随时都会有合格的管理者站出来,填补空缺职位,让企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营。
同样的管理者离职风波,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个中关键,其实在于东西方文化对于培养人才的观念和方法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观和用人观,普遍认为起源于孔子。孔子最为人所熟知的教育理念有以下两点:1.有教无类,只要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没有条件限制。2.因材施教:孔子在面对学习针对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它能帮助老师识别谁是聪明人和用心人;其次就是靠悟的功夫!虽然“悟”有助于个体发展主动认知水平,但既然悟,就缺乏唯一性。
反观西方,与孔子同一时代的一位大思想家是柏拉图,他的教育观与孔子就大不一样。有这样一个例子:
柏拉图的一个学生曾经问他:“人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才可以称之为人!”柏拉图说:“人就是无毛的两脚动物!”学生琢磨了一下,拿来了一只拔光毛的公鸡放在柏拉图面前,对他说:“这只鸡符合无毛、两脚的定义,但是显然它并不是人。”直接推翻了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
还有一个例子是有一年的春晚,宋丹丹和赵本山的一个小品,宋丹丹问把大象装进冰箱分几步,赵本山答不出来,宋丹丹的答案是,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这个小品确实可乐!甚至很多人会认为答案是愚蠢的……可是这却是程序员的标准思维。质量管理领域著名的“六西格玛”,它的主要流程就是四步: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第三步,解决问题,第四步,反馈。西方人管理企业就是按照这四步走,看似机械,却极为有效。
我们总结来看,无论是柏拉图的“无毛的两脚动物”,还是“大象进冰箱的三步法”,它们相对于孔子的中国式“悟道”️以下三方面不同。
1.具体性和标准性
西方人无论讨论的事物还是给出的答案都十分具体化且标准化,所以具有讨论是非的基础;而中国式的“悟道”讨论的则是抽象、宏观、大二化之的问题,很难具体和标准化。
2.思维方式不同
西方人善用分析思维(逻辑思维),而中国式悟道则长于综合思维。逻辑思维的好处是后人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或者质疑前人的观点,从而推进一个体系的整体进步;而综合思维往往关注的是宏观问题,一旦大贤大哲雄踞于此,后人就只有高山仰止的份了。
3.受众群体
普通人可以在西方的逻辑思维体系里稳步前进,但很难在综合思维里“悟道得道”。
东西方人解决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多数东方人依赖个别能人的实力,没有能人就无法完成任务;而西方人则注重标准化,认为只要按标准操作,一切任务都可以完成。在下一次的分享中继续来分享樊老师书中关于具体领导力的标准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