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反对的责任:公司文化基石重要原则,组织文化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解决正确的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本身的正确性,以杜绝方向性错误。
3.下一层面的细节:思辨者要意识到大脑系统1“快速思考”蒙蔽人们的伎俩,及时启动系统2“慢性思考”,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要求对问题做至少两个层次的深度挖掘。
4.总结提炼:本意是“合成”,指面对海量信息,能萃取出简洁、有深度、容易理解又可行动的洞见的能力。
所有事情都应尽量简化,但不能损失原味。——爱因斯坦
5.第一天的答案:在面对不熟悉问题时,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1天以内)快速形成初步思路,并与相关人员分享。
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实验证明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个规律;如果证明是错误的,那么你就有了一个新发现。——恩里科·费米
6.问正确的问题:根据具体上下文,深入探究关键信息点的作用,通过问相关问题加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最终产生洞见。
7.认为还是知道:思辨者要有意识地区分“认为”和“知道”并锲而不舍地向“知道”无限靠近。
“认为”是起点,是由观察或思考而引发的主观判断或猜测;而“知道”是科学探究的阶段性成果,是真知和洞见。
8.移动时间轴:把未来的可能性当作已知来思考,是思辨者预见未来的尝试。
向前移动时间轴时,我们期望最好的结果,但要为最差的结果做准备,有意识地在计划中规避风险和能预见的陷阱。
9.数字和逻辑:理性客观是主观臆断的对立面,任何假设到洞见都要通过数字和逻辑来验证。
10.知道边界:要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知道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外沿,还要对人类认知的局限有足够的认识。
•确认偏误:人们经常有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的细节而忽略矛盾的资讯。
•自我服务偏误:人们习惯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愿意接受大脑中想到的第一个简单逻辑,并且坚信这个逻辑是正确的。
•阐述视角:要意识到,面对同一组数据,两种不同的阐述视角可以支持完全不同的两种结论。
一行精华:
十个习惯:反对的责任;解决正确的问题;下一层面的细节;总结提炼;第一天的答案;问正确的问题;认为还是知道;移动时间轴;数字和逻辑;知道边界。
触动,反思,改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工具也是一个道理,要反复地刻意练习,才能习惯成自然,才能把这些道理都变成自己的条件反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任重而道远啊。
如果要在这十个习惯中选一个最重要的,我认为是“知道边界”,不懂或不会其实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但是不知道自己不懂或不会,就非常致命了。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常有自知之明,知己之不足,才能有终身学习、持续进步的动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