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这本书,很多人读过,有点好奇这本书的风靡程度,心想,一本叫你扔东西的书,也能这么厉害。
1.
《断舍离》的作者是山下英子。
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 NHK、TBS、东京电视台、《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各大媒体竞相采访,令断舍离讲座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全民断舍离的热潮,参加讲座的学员也日益增多。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2.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己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这点对我扔衣服非常有指导作用。
每次换季收拾衣服都很纠结,好多衣服不舍得扔,因为现在很难说把衣服穿烂,而若是从“适合”这个角度来思考就很好。
也就是说你的衣服,是要适合现在的自己。
比如衣柜,里面很多衣服其实是现在不太会穿了的,但是因为还好好的就不会把它收拾掉,所以衣柜的衣服越积越多,还有在冲动时购买的其实并不适合自己的,如果把这些都干掉了,当衣柜极简精良的时候,自己的穿衣风格也就出来了。
所有的物品都是一样,还有,实在下不了手的时候,问的就不是“适合”,问:它“配得上”现在的我吗?这样做决定时就爽快多了。
3.
扪心自问,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
就是说: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扔掉东西的同时会发现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
在筛选必要物品上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还是衣柜,我会发现,大学时的衣服还躺在那里,是恋旧吗?是有点,但事实上当下的我永远不可能再穿了;几年前打折时买的衣服,现在看材质款式都还可以,但当下的我穿起来似乎有点装嫩了…这些物品,统统扔掉!
用这个维度,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
4.
扔东西的必要性。
我们不要觉得可惜,不要关注别人,不要觉得别人比如家人、老公会舍不得从而干涉你,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反而要将周围的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书中说了一个例子,一个失恋的女性,因为走不出悲伤而憔悴,接触断舍离后,首先先把关于对方的一切东西扔掉,慢慢的就走出来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很多时候,我们在决定这件物品是否要扔掉的时候,总还是考虑别人的因素。我也会这样,特别是还关照婆婆的情绪。她太喜欢收纳塑料袋,绳子…然后塞到客厅的各个角落,若是问意见,她当然说是要的,当我认清楚后,直接扔就好了。
5.
断舍离的机制后便是行动。
1、从小入手,比如一些特定的区域,厨房,甚至一个抽屉,比较好入手。
2、从扔东西开始,有些东西怎么看都是垃圾,可以从这里入手,慢慢再深入。扔的时候要跟物品说“对不起”,要和它告别。如果是送人一定要说“请收下”而不是“给你”。
3、依然是越简单越美好,取回或收纳物品的动作尽量精简,如拿咖啡杯:开冰箱-拿咖啡杯-关冰箱。
4、给物品定原则,很多物品立起来放的话有奇效。
5、断舍离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减少物品。
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其实这是与我们身边的物品相处的方式。
6.
倡导行动,在行动中感悟。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仔细想想也是,自己身边充斥着那么多能用却根本不用的东西,在扔的过程中总结和感悟,从而再选择物品时会有多一步的思考。
另外延伸到生活方式、生活、职场,与自己相处,整理自己,那便是更高更深一面的层次了。
7.
从节约到选择节俭
这其实是另一本书《极简生活》里面的一个思想,但我认为和《断舍离》提倡的行动结果是一样的。
断舍离的本质,是通过断舍离的行动,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一切的开始和收获,在于马上行动。
来吧,一起来扔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