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许多先贤圣人对于如何处事为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处事原则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的儒家个人修身追求内圣外王之道,虽然它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一即是道,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人格理想,“外王”是政治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是儒家修身追求的最高境界。
庄子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厥。心和而出,且为身为名,为妖为孽。”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里,庄子的处事原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或许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形莫若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应该有所坚持而不随波逐流,但在外在处事的时候,要学会适应环境,因为外部的环境是不因为人的意识而稍加改变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去接受它并顺应它,即使有些外部的存在与自己内心的标准不相符合,我们却应该升起区别之心,以拿捏对待的方式来处理。不要特立独行,而与外部世界无法相容,这样即使自己是对的,也会让自己的才能和理想付诸空流。最终只是郁郁寡欢,抱憾终身。心莫若和就是说,我们做人处事能够通达豁然,要把心放宽和一些,让心始终处在清明澄静的状态。菜根谭有句格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看天边云卷云舒。”说的就是这种淡然的,明了一切的,毫不在意的心境。
庄老夫子认为仅仅做到“形莫若就,心莫如和”这两点还远远不够,还要做到:“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就是说即使我们迁就和宽和,也要懂得把握分寸,不可过度。否则容易出离了本心,而堕德入贼,沦为孔子言下的“乡愿”之流,变成了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儒家思想说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标准和尺度,只有依照准则的行为处事才是完美无瑕的,这就是“度“。偏离了这个度就会”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孔子说”过犹不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中守节,才能更好地秉持儒家高尚的行为准则。
庄子的人生价值观是外化而内不化。内不化就是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遇见什么样的打击,诱惑,坎坷,成功,我们的内心都有所坚持而不轻易变化。内不化需要人们长期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才能达成,需要不断的在平凡的生命中拷问自我,修炼身心,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即使不为外人所见,也仍然坚持自我的道德标准,诗经有云:“相在尔室,无愧屋漏。”《礼篇.蘧瑗敬上》:“君子不以冥冥堕行。”《重编增广贤文》:“不以昭昭信节,不以冥冥堕行”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无论我们是否受到外在的监督,我们的内心永远秉持一个标准,永远不轻易改变内心的操守和道德。
外化是内不化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外王之道。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去,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自身个人价值的体现。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说的都是这种理想和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秉持的也是外化内不化的道德标准。内圣和外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内不化和外化最高境界的表现。表现在事业上则是胜不骄败不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则是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表现在危难之间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表现在繁华迷离中则是出淤泥而不染莲自清濯。表现在商业行为上则是一诺千金信守承诺,表现在朋友之道上则是不负所托唯义所止....
庄子曾假托孔子之言说道:“古之人是外化而内不化,而今之人是内化而外不化”。面对日日新外部世界的诱惑。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外化而内不化吗?答案依然是肯定的,在古人的眼里,“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只要我们保有一颗坦然之心,秉持真诚的行事准则,与时偕行的处事哲学观,我们就可以守住我们的心灵的纯洁,让它处在一种不偏不倚的古人所追求的中道之中。
如今,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要如何去面对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如果我们缺乏强大的内心把持,就可能会容易丧失自我,随波逐流。变成没有原则和标准的人,但如果我们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就会被外部环境所摈弃,就会成为社会边缘化的族群,就会无法施展内心的抱负和自身的才能。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外化而内不化呢?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写过一个人,是个耄耋之龄的老者,但他却面如孩童,一副淳朴而自然的模样。周围人奇怪之余都纷纷向他请教长生和保养的秘诀,这位老者说,我一生的参悟,保养自我的秘诀不外乎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步:身外。
所谓身外,就是排除人心里的诸多杂念欲望,腾出我们的心灵空间,而使内心安定。
第二步:外物。
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从心里剥离出去。咎莫大于不知足,祸莫大于欲得。
第三步:外生。
了解人生的意义,这样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理想。让自己活在实实在在的当下,珍惜拥有的现在。
第四步:彻悟。
因为可以感悟人生的道理,自然心中通透明亮,虚室生白。
第五步:见独。
独是指唯一,也就是说,要整体的辩证的看待事物,不会因为偏见让自己升起无名烦恼。世间的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性的,正所谓难易相成,高下相倾。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第六步:无古今。
若你能把当下看透,就会贯穿古今精神。知道世间万事悠悠,百年一瞬。我们不会再执着于眼前的三三两两。心境自然豁然开朗。
第七步:不死不生。
到了这个境界,人生不会因为物质生命的陨落而真正寂灭,也不因为有这个形体存在过分放纵,而忽略生命的本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正是所谓的不死不生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可以依照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的要求修炼自我,我们就会内心安定而望眼辽阔,古罗马五贤王之一的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一书中说:“与其归隐山林,不如归隐自己的内心。”只要做到真正的心灵归一,就不欲入,和不欲出,我们就不会沦落于颠灭崩厥,就不是为身为名的妖孽德贼。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活在更好的当下,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走过人生的岁月,少了纷争和遗憾,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