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曾国藩刻画成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圆通、挣扎、笨拙给他增添了人性的质感。
1、缘由
曾国藩能成为曾国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不断地自我更新。
对许多人来说,曾国藩的主要意义是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他之于后人最大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他的“日课”我的理解是日省。成天跟自己过不去,自虐,用一颗永不停歇追求“成圣”的心自我鞭策。
2、志存高远
30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就在这一年,他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
“圣人”是儒学信徒最高生命目标,儒家认为,一个人修炼到了圣人状态,就会“无物,无我”,“与天地相感通”。就会“光明澄澈”,“从容中道”,达到一种极为自信、极为愉快的情感状态。
它要求以抽象的由“天理”构成的人,取代具有庸常情感的自然人。它非理性、反人性的一面作为一个强大的心理武器,提供了一个可以调动全部潜能的奋斗目标,因目标的高远难及,手段自然非同寻常。
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3、执行力
他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全方位改造自己:日课。用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
对朋友,诚;敬;恕;浑;不嫉妒。
他事业的成功,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善于用人的成功。反过来说,他更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朋友提携报答,不遗余力。他用人抱定立人、达人原则,绝不因自己用着顺手就把某人压在自己手下不使其升迁。
4、客观认识自己
三大缺点:性情浮躁,坐不住;傲慢自大,修养不佳;与人交往虚伪不实,容易言不由衷。
修养不够存在的暴脾气是另一个着力点
自我完善过程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他终生坚持毫不退步,有恒是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有恒为作圣之基。”
一开始勉强自己去做,天长日久就变成了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5、学以致用
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即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只有善于恕人,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顺遂的人际环境。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天下事,无论什么,要做出样子,必须有两样,一是规模,一是精熟,两样都从恒和勤中来。
6、大部分人的一生正是因为从太多细节上轻松愉快地滑过去,到了“大节”之处,也就没有了斩钉截铁的力量。
而曾国藩通过自修方式,逐一检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点毛病,在几乎所有细节中贯彻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他的进德修业,才迅速而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