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实践就是偶然间用思维导图做了一个儿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后来萌生一直做下去的想法,把执业医师考试中临床医学的主要部分都画了一遍,之后,看了几篇关于思维导图的使用指导,这里谈谈两点心得。
第一是关于这个过程本身的,就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时候立即就开始做了,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再看到理论以后觉得体会更加深刻。很早就听说过思维导图,也大概的翻阅过,但是最后觉得没用,一直也没有怎么样。最早是看了一个关于做医学插图的一个外国人人为了做好图,自己亲自做手术的故事(An Atlas of Surgical Anatomy前言部分),而且他反复画来画去,有多个草稿,后来我就觉得思维导图也可以打个草稿嘛,就开始做了。
草稿简直惨不忍睹,但是怕什么,画了草稿才知道每个分支该占多大空间,也表明了它的重要程度,并且出于画图目的来看书的过程中,效率也提高了,我一天画一章,所以早上很早就开始看书,一个个总结,晚上才能画好。
画出来以后去看整个图,觉得很高端,其实每个部分还可以再优化的,并且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事情是画的过程本身,而不是画出来图怎么样,你看别人画完的图,其实更多是一头雾水。
这个过程本身对我很有启发性,说出来很简单,“就是想到了就去做”,但是很多时候我就是停在想,停在舒适区里面一步也不肯走,这是一个我可以鼓励自己的成功案例。
第二个是关于思维导图本身的。前面提到了,画图不是目的,目的是画的过程,它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思路整理完了图自然也就出来了,所以不必过于纠结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关于思维导图如何高大上,或者如何在一些场景使用那些所谓技巧,强调它们有些过了。
我画的图其实是自己跟着感觉走的一个实践,我用直线很多,分支部分主题词或者关键词不够精简,好的方面是我也采用了不同颜色进行区分,至于颜色能够激活右脑,这些听听就好。后面几张图我也开始使用曲线,并且有了粗细区别,确实看起来更舒服了。
回头看看这些图,主要问题是有的在画的过程中过度扩展了,所以章节关系可能就不容易看出来,有的没有拓展,是因为当时过于匆忙。我把导图投稿到思维导图专题,拒稿,被告知需要把手写改成软件制作的,于是我又开始用mindjet进行优化(我只能用手机优化),虽然又画了一遍,但是这一次就感觉到导图本身不够好,后来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就没有持续优化。但是我体会到其实软件制作还是没有手绘好,手绘更随意,不会打断思路,软件的话由于我操作不熟练,容易分心,所以最好还是先手绘,需要的话再去优化。
我是刚刚接触思维导图,也知道它还有别的用处,所以也在继续探索中,但是工具始终是工具,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太注重技术而本末倒置,导图本身不能产生想法或者创新,真正需要锻炼的还是自己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