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一本书.王小郭】2016-2-9-096《谈话的力量》
【原文】
根据行为认知理论,别人对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反应。受到你赞扬的行为出现的频率会增加,而被你忽视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受到惩罚的行为会减少,除非对方故意要引起你的注意,那样他就会继续这样做,因为惩罚毕竟比毫不在意好。行为学家把这种理论称为“重复受鼓励的行为”。你会发现用下面这个图表会很容易记住:行为——〉鼓励——〉增加行为——〉忽视——〉减少。12%
【感悟】
管理者与下属沟通时,在关注度方面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不关注。
不关注是指对于他人的任何行为不予以反馈,好的方面也不表扬,差的地方也不予以指出。不关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的最大杀伤性武器之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在管理中,管理者尤其注意这方面。如有的管理者要求大家提意见,但大家所提的意见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下属则心寒,不再与上司互动了。新员工入职后,对公司、 对同事、对工作都是陌生的,很希望上司对自己的表现效果予以反馈,以便了解差距与改善。如果此时管理者无指点、无肯定,则是对新员工最大的打击。
不关注的背后是不重视,即对方可有可无,是透明人,根本没把对方当回事,连批评指点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这会打击到对方的自自尊心,一下子会让对方的积极性隆至冰点。孩子大声的哭,其目的不外乎唤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与重视。夫妻之间的冷战,相互不理睬,也同样用不关注伤害或惩罚对方。
再说管理者往往习惯于对于下属的信息回复“收到”两字,以表示反馈。实际上这“收到”两字,也是一种不关注的表现,不关痛痒,没有明确涵义的指点。尤其下属可能花了很长时间、长篇累牍地写了一篇信息,每写一个字都会揣摩上司收到后可能会有什么反映,于是里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期望。但上司一个“收到”,会让下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下子泄了气,没有了心劲,自然以后也就不会再那么用心对待了。
下属的积极性,往往都是上司不关注造成的。所以,不关注应该着重关注。
第二,批评。
批评表示不认可对方的沟通内容或行为表现。实际上批评的背后一般都有着较好的动机,即希望对方好。所以批评往往倾注了上司更多的关注,甚至比表扬更能体现关注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很少有表扬,但更多的是批评。
我们经常说:“严师出高徒。”严师代表着老师对徒弟学生的要求较高,从而不认可的地方就多,批评的也就会多了。所以,就批评本身来说,是较高的关注度的体现。
但为什么下属往往惮于上司的批评?主要是惮于上司批评的方式与动机。有的上司批评下属不会讲方法,甚至都不知道什么事可以批评,什么事可以不用批评,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乱批评的行为,使本来下属积极性较高的心态,一下子拉了下来。同时,有的管理者批评下属不见得真为了下属成长提升,而是一种官僚的显现,总认为批评一下下属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权威,才能狐假虎威。这两者均为不清晰时,自然造成了更大的混乱:下属的不认可。
所以,批评这个双刃剑,在使用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了。
第三,表扬。
表扬表示对对方好的地方的肯定。一般而言,普通人都喜欢被表扬,而且上司也喜欢表扬下属,因为表扬了下属喜欢,自己也没有压力,所以这个互动往往会被上司无限地放大使用。
表扬,表示肯定,下属愿意接纳,这是好事。但在表扬方面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上司的表扬是不是出于真心的肯定,还是敷衍地表扬,这个很重要。因为敷衍表扬,也同样会让对方泄气,认为上司不懂自己或对自己不重视。所以,表扬时,尽量以具体的事件或数字作为表扬的依据,就比较有说服力了。
同时,要清楚表扬看似是表扬当事人,实际上是与其他人的潜意识对话,要求其他人以此当事人为榜样,去学习、效仿。所以表扬时,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比如同样的事情是否以前出现过,以前是否也表扬过,其他人听到这种表扬后内心是认同还是否定等。
总之,与下属的沟通互动,是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所以,要注意以上三类方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