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 图/网络
昨日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耍,正是幼儿园放学时间,小朋友们在大人的陪伴下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玩耍。
一个小女孩奔跑的时候,手里的冰淇淋掉在地上,突然大哭起来,站在一旁的爷爷试图抱起她安慰,她丝毫不领情,对爷爷一通拳打脚踢,小巴掌居然一次一次地扇到了爷爷脸上。
在场的孩子们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可是一旁的大人都被这场面惊呆了。这小姑娘也太凶了,怎么敢扇自己的爷爷。
爷爷很是尴尬,却并不生气,依然抱着小姑娘哄:“都是爷爷不好,爷爷不对,爷爷惹丫丫生气了。”
我们都明明看到是小姑娘自己摔倒的,跟她爷爷有个毛线关系,真不明白那位爷爷怎么想的,怎么孙女乱发脾气,还成了他的不是。
那个爷爷带着小姑娘又去小商店买了一个冰淇淋,小姑娘的情绪才稳定。
一个妈妈走过去好心跟那位爷爷说:“大爷,你这样惯着孩子可不好,看她刚才对您下手挺重的。”
爷爷叹口气。儿子跟媳妇离婚了,成天忙得不见影,孩子一天连爸爸面也见不着。孩子她妈也很少来看娃,娃太可怜了,我们不疼谁疼。
看着那个正安静地吃着冰激凌的小姑娘,此时真是一副人畜无害的天使脸,实在跟刚才发起脾气的小恶魔无法联系到一起。
发脾气,大哭,大闹,打人,都是这个小姑娘对付爷爷奶奶无往不利的武器。
此时还是初春,过早吃冰激凌对孩子的肠胃肯定是有损的。
可是孩子不管这些,她要就必须得到,不给,就哭就闹就打,直到爷爷妥协,因为她知道,之前爷爷也都是妥协了。
爷爷奶奶地过度宠爱,让这个小姑娘错误的以为,自己的愿望,爷爷奶奶必须满足。当她们的愿望被否定,被拒绝,就会暴怒,让对方更痛苦。
1
溺爱不是爱,
而是对孩子的伤害
前几日刚好有个朋友给我发了一段视频——关于暴力熊孩子的纪录片。
视频里那个叫Demi的小姑娘,是一个叫全家人都很头疼的“小恶魔”。
可能只是因为妈妈拒绝了她晚上想吃糖的要求,就会让她发飙。
她愤怒地时候会拿着外公的铁拐杖直接向妈妈抡去,
会撕咬妈妈的头发,对妈妈乱踢乱打。
即便对身患重病的外公,她也毫不手软。
从Demi三岁开始,这一家人就生活在Demi坏脾气的恐惧中。
无奈之下,Demi的妈妈请来了专业儿童心理学家Laverne帮助自己。
Laverne第一次到Demi家,一进门,就看到Demi正拿枕头砸自己的妈妈。
Laverne立刻叫Demi的妈妈把她从床上抱下来,放在楼梯上。
Laverne称这种方式叫“冷静楼梯”,因为楼梯可以让孩子与自己保持水平注视,更适合两人单独谈话,有助于帮孩子稳定情绪。
不过,这个方式对Demi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在楼梯上,Demi对妈妈又撕又咬,完全没有一点冷静下来的意思…
直到Demi的外婆过来,Demi开始大叫让妈妈走开,自己要外婆。
当Laverne单独把Demi的妈妈和外婆叫到一边,告诉她们在遇到Demi发脾气,使用暴力时:
一,Demi的妈妈要敢于说不,并把她抱到椅子上冷静;
二,请Demi的外婆在Demi无理取闹时,不要插手她妈妈的教育。
但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Demi又去攻击坐在沙发上的外公。
Demi的妈妈把她带到浴室教育,这个娃又开始疯狂地砸浴室里东西。
Demi的妈妈对孩子的这种暴力行为很生气,但是她碰到这样的问题总是不知所措,想要控制,又怕会伤到孩子。
当Laverne找她沟通时,她说自己对Demi确实有一种亏欠心理。
“因为在她出生时差点就无法活下来,每次她发火的时候我都在责备自己,我宁愿她伤害我我都不愿意责备她”。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我们中国也有一句话:“惯子如杀子。”讲的都是一个道理。
我们看到过,因不满妈妈没收手机而踢妈妈的新闻,也看到过因父亲不给买手机,而放火烧了自己家的新闻。
这些新闻事件的主角,无不是一个被惯坏了的熊孩子。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当他们不能如愿以偿,他们会以某种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来寻求报复。
被溺爱的孩子,独立性差,他们不懂得与他人合作,凡事只想自己,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往往更容易受挫。
2
温和而坚定,
爱也需要有界限
小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他们看待和判断事实和情境的方式。
Demi看到的情况是,每一次她发火,打人,最终都会带来母亲的妥协。这就成了她无往不利的方式。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使用暴力解决,就要打妈妈,打外公。
一开始,Demi的妈妈没有给Demi树立好边界,Demi也就一次次挑战母亲的极限。
当Demi发怒打人时,Demi的妈妈可以将她手中的“武器”缴获,将她送回卧室隔离,等她发泄完自己的情绪,再进行沟通,对之前约定好的事情绝不妥协,不受制于Demi的情绪。
我不能强迫你不发火,但是我可以选择不去忍受你的坏脾气。Demi的家人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不让对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
看到视频下面很多网友主张打,“对付熊孩子,一顿不行就两顿。”
打可能暂时解决问题,但是也会给孩子造成一种理解:通过武力,可以让比你弱小的人屈服。等到她的力气足够大时,带来的灾难将更大。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说,晚上睡前不能吃糖,当Demi发狂,用外公的拐杖打妈妈时,她妈妈完全可以把拐杖夺过来,然后走出她的房间,让她自己一个人冷静下。
这期间不需打骂,只要告诉她,等她情绪平稳,妈妈才会继续跟她沟通。
坚定对孩子很有必要,它提供界限,孩子需要规则,这既可以培养孩子是非对错的观念,也可以培养孩子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
没有界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如果没有界限,孩子就会不断探究父母的极限在哪里,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3
那个打人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Laverne在之后的观察中,发现Demi的妈妈对Demi提出的要求总是直接说“不”。
她建议,Demi的妈妈要给Demi解释不能这样做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说“不”。
超市里,当Demi坚持要买蓝莓,不要苹果派时,妈妈按Laverne指导地去做,让她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一种苹果派,并奖励她一只冰淇淋。
出人意料地,Demi这次没有当街大哭大闹,也没有打妈妈,而是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试想,孩子跟你说“妈妈,我想吃个冰激凌?”
第一种回答:“不行。”
第二种回答:“等天再热些,穿短袖,裙子的时候就可以吃了。”
同样都是拒绝的语言,你觉得哪个孩子更容易接受呢?
即便是我们成人,自己提出建议时,一声冰冷的“不”,也可能引起我们的不良情绪,何况是还不会情绪控制的孩子。
把“不”藏起来,直接给孩子说明不可以这样的理由,最好是说这种行为被允许的情境。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她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当Demi的妈妈改变了拒绝女儿提出不合理要求时说话方式后,Demi也几乎没有再对母亲动手。
可是,当Demi的表弟们来家里玩时,因为玩具的问题,Demi动手打了表弟们。
Laverne指出,Demi在家里一直唯我独尊,占有欲也比别的孩子强,需要慢慢引导,她指导Demi的妈妈,可以询问Demi哪些玩具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哪些不可以。
在第二周的时候,当Demi的兄弟们又一次来家里做客时,Demi拿出了自己愿意分享的玩具,和表兄弟们玩的非常开心。
被惯坏的Demi早已经习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她需要一个时间慢慢去适应与别人分享与别人合作。
当妈妈询问她哪些玩具是可以分享的,哪些不可以。她得到了尊重,也就愿意去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这个得到了尊重,也渐渐明白了生活是有规则有界限的女孩开始好转,暴力几乎不再发生。
我们也相信,只要她的母亲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她会成长得越来越好。
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爱都包含什么呢?有个经典的回答,爱的英文Love 代表,L:Listen 倾听 O:Obligate 感恩 V:valued 尊重 E:Excuse 宽容。
是的,爱还远不止这些,爱还包含鼓励,欣赏,理解,安慰,同情,不指责,不评判,不批评。但溺爱,并不是爱。
每个熊孩子背后,或许都有一个不会教育的家庭。爱孩子,也要有方法。
当我们通过牺牲规则来换取孩子的高兴,或者出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就要提高警惕了。尊重你的孩子,同时也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作者简介: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现全职陪伴两个孩子成长,专注育儿与女性情感,正面管教认证讲师。在纷杂的生活间隙,依然有仰望蓝天的憧憬,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