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采摘数量—武夷菜茶,移植后三年开采,水仙乌龙则须五年已如上述,开采开起至十一、二年其采量系与茶龄成正比例。十二年后,如树无壅土(茶农称为“添土”),则采量便逐渐减少,武夷茶农,对茶树素不行更新,以为茶树愈老,品质愈高贵。枝干亦素不修剪,以多为妙,遂致一株茶树,仅见老枝丛生,鲜叶渺渺,通常高六七公寸,冠约五六公寸之菜茶一株,如管理得法,可采鲜叶二斤左右。二公尺半高,树冠二公尺左右之水仙,每株采量约可达四、五斤。他如单丛,均因生长特别优良,每株采量不等,如大红袍每年可采青约四至五斤,比水仙并无逊色。一般而言,武夷茶园近年荒芜不堪,经营草率,茶树衰老异常,往往采茶工数人,走通山南山北,尚采不计一、二十斤。
采茶工每人每日之采量,亦因技术巧拙,工作勤惰,体质好坏而显有差别。兹将一九四O年首春碧石岩采茶工十四人,在同一茶园中,同一时间内,所采数量列表于后,以见其工作效率之差别。
由上表得知采工技术之精练与否,相差甚巨。通常一天能干之茶工,可采青四五十斤,较差之茶工,一日仅采一二十斤,在茶青充盛之时,包头实行称重之日(俗称为“开秤”,此因茶青已盛,包头采用称重法,计给采工工资,紧迫采工努力采摘之方法,下详述)。精干采之,每日可采六七十斤,次者亦有三四十斤,以每日采青次数而言,通常天候,上午采量比下午采量为多。以次数言,第一次采量比第二、三次为少,第二、第三、四、五四次鲜叶,占全日采量百分之六十。其他早晚四次,占百分之四十。其中尤以第二、第三、第四次青为多。以茶期而言,开山后七日内,嫩芽尚未全数伸展,采量不多,约采全茶期茶青量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开采后七日至十六日,被称为“大日”,采青量占全数百分之六十以上。最后数日采量,日见减少,二三日内仅采全数百分之十至十五。
【妞注】
关于采摘,原文很有脉络层次毫不忽略的梳理下来。今天讲到当年采摘的数量。移植后首次采摘时间之前已经讲过,在茶树刚刚形成产量的时候,要象对待幼年的孩子样,少量的采摘以免伤及茶树的元气。当茶树的黄金高产期间过去后需要为茶树培土,虽然武夷树种以老为贵,但需要良好的管理,在栽培那章已经讲过。现在流行所谓老的没边儿的茶树,没人管为前提还有很好的产量,这几个条件罗列在一起就比较诡异了。
现在采摘的人工多为女工,只有带山的公头是男工,其他茶厂也是女工居多。所以在产量上无法对比那时候的男丁产量。很多有高品质茶的厂家,都有自己比较优质的茶叶品种,需要手工采摘。但总体产量肯定够不上市场需求,所以,一般都是把这些优质的茶叶当作‘高汤’调配到之后拼配过程的茶中,达到口感的平衡。在晚清,民国就已经形成这样的销售习惯。今天只是延续了当时的习惯。
文中所说 能干之工一天能采摘四五十斤鲜叶,大概十斤鲜叶能做一斤干茶。那么,一个壮劳力一天的采摘量够做四五斤干茶。这样按照最大指数,算你所在茶厂拥有的人工数,就可以大概了解其最高产量是多少。这些都是常识性问题,小学数学学好了都能算出来。
明天继续采摘环节的鲜叶采摘处理。
今天白天出去玩儿了,认识了新朋友。在他书房看他的一本《明儒学案》的概本,其中几段我想在睡前摘录下来大家同看。对于岩茶,一家之言说了许久,可是都没有碰撞。当然,不包括商家为了其商品辩护的碰撞。
《发凡》里面有这样一句很重要的话:“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为真。”这是黄宗義认为做学问的指导性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之下,《明儒学案》所选录的文字,便“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说得多么透彻。对学者来说,意见的异同不重要,重要的是,学问是从自己体会中得来的,自己所讲的自己能够相信,这样说的话,才是对人有益之言。——朱鸿林
对于上面一段话,我十分赞同,对于岩茶的概念这本书只是一块砖头,抛出出去的他山之石而已。希望可以有知行合一的同好一起讨论,最好。如果之后都是,依葫芦画瓢,以水济水就没有任何意义。我甚至不反对,茶这种东西里当然有道。我只是反对,一个茶老师“生”出许多依葫芦画瓢,以水济水的“猴毛”幻体。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