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表现有节奏——劳逸结合的平衡
人需要顺应消耗与恢复的节奏,运动与休息的交替进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表现。“张弛有度”是全身心投入、维持技能和保持健康的关键。
精力就是做事的能力,包括脑力和体力方面,现代人主要是运动、阅读、学习、思考和决策等方面,如果精力不济,表现一定不会好。
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精力的消耗与恢复。恢复大家很容易理解,我们累了乏了,就要休息睡觉,饿了,就要食物,那为什么精力的消耗也是基本需求呢?因为人活着就要消耗能量,如果不消耗,那恢复也不会好,这是一种平衡,人就是从一个平衡点达到下一个平衡点。
平衡压力和恢复不仅在竞技体育中有重要的意义,也同样应用于生活中各方面的精力管理。精力消耗导致储备减少,精力恢复带动储量上升。过度消耗而恢复不足最终将导致精力衰竭崩溃,恢复超出消耗则导致萎缩和衰弱。
情感、思维和意志的层面里也是如此。情感的深度和适应力取决于外界交往的积极程度和内省习惯。思维的敏锐度会因为缺乏思维挑战而减退。意志精力依赖于不断温习深层价值取向,为自我行为负责。全身心投入需要在各个层面培养精力消耗(压力)和精力再生(恢复)的动态平衡。
活力与平静结合是一种波动,我们称之为有节奏的波动,代表了生命的本质脉动。
波动越强,我们越能够全身心投入。
与理想状态相反,现代人的生活更趋于单线化。人们往往一厢情愿地假设某些层面的精力可以无限消耗——同城是思维和情感方面,认为某些层面不需投入太多精力就能高效产出——通常是身体和精神方面。长此以往,我们的生活也就平淡无味了。
自然本身存在规律的脉动,在活跃和休息之间有节奏、波浪性地交替。潮涨潮落,四季更替,日升日落,经济起伏等等。同理,所有的有机生物活动也有一定的间歇。
人类也具有内在的节奏,有些是自然所为,有些由基因决定。季节性情感障碍由季节变化和身体机能无法响应调整共同导致。我们的呼吸、脑电波、体温、心律、荷尔蒙水平和血压都有节奏的波动。
波动甚至会出现在人体的基本层面上。张弛有度是全身心投入、维持机能和保持健康的关键。相反,单线化活动最终会导致技能障碍和死亡。想象一副健康的脑电图或心电图是如何起伏波动的,在想象它的反面,是不是一条直线。
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休息
学习短跑运动员,就是把生活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戒断,既满足生理需求,有符合自然规律。
普通人在高压之下连续伏案工作几个小时,劳累时必然的结果,随之而来的还有负面情感,注意力分散,这些最终都将降低你的表现。
在网球运动中,选手的心跳越是一成不变,他们的变现就会逐渐变差,更有可能输掉比赛,因为经历消耗却得不到补充会导致心跳逐渐加快。同样,心跳迟缓的选手也发挥不出应有水平,因为他们不够投入,或者已经放弃了比赛。
科学休息的五个原则:
下面是作家丹尼尔.平克给出的5个科学休息的建议。
一、休息比不休息有效。
短暂的休息可以帮助人保持专注,并且激活对目标的决心。而且,经常性的短暂休息要比偶尔的短暂休息更有效。
员工效率检测共色DeskTime就说,他们发现最有效率的人,都能够显现有效休息。这家公司还提供了一个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黄金分割比例,也就是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
二、动起来比坐着有效。
每小时走5分钟,能够改善一整天的情绪,并且减少人的疲劳感。而且,这些卫星运动比专门散步30分钟更有效。
三、社交比独处有效。
社交休息,也就是跟同事一起闲聊,谈论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吃零食、在网上闲逛等方式更能有效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
四、户外散步比待在室内有效。
在户外散步的人能够更好地恢复情绪。即使不能到户外,望着窗外的大自然也比盯着墙壁要好。
五、彻底放空要比思绪万千有效。
很多人会认为恢复微信、刷社交网络、跟人聊聊工作也是休息,但更有效的方式是,彻底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