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微拆书课和为别的拆书家晋级做观察家的时候,我常常感到现场学习绝非RIA便签学习法简简单单地放大,这不仅仅是一个从自我学习到影响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而是一个过程更复杂、效果更难以把控的组织学习。让自己做出行为习惯改变都非常不容易,更何况是在一个自组织里的公益现场学习呢?如何做好组织学习,也一直困惑着其他拆书家。
这几日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关于大脑结构的文章,名字叫《大脑进化论|人类有三个大脑?——有趣的Triune Brain假说》,里面提到的“三脑假说”恰好给了我一些拆书启发。说到“三脑假说”对自己拆书思路之启发,其实早就有,只不过是这篇文章让我有了写点东西来分享的想法。
该文作者是一位自称为东华君的神经科学博士生。网上关于“三脑假说”的文章有许多,这是我百度搜到的把“三脑假说”的前前后后讲得最为透彻明了的一篇文章。下面的内容也借鉴了我在网上搜索到的另一篇关于”三脑学说”的微博-方舟舫心理辅导的博客:《从人的三层大脑结构的角度来看待压力反应》,以及用友大学田俊国校长关于行动学习的系列微课里的知识点。
结合在拆书时的认识和体验,我觉得了解一下“三脑假说”,非常有助于我们拆书帮现场学习的【I】和【A】环节的设计。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东华君是怎么介绍 “三脑假说”吧。
“三位一体的大脑”(triune brain)假说,是美国科学家PaulMacLean(保罗·麦克莱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论(见上图)。根据脑组织在进化史上出现的时间分层分布,即较早的旧脑层位于下部,后形成的新脑层位于上部,Paul MacLean将人类大脑分成“爬行动物脑”(Reptilian brain)、“古哺乳动物脑”(paleomammalian brain)和“新哺乳动物脑”(neomammalian brain)三大部分。每个“脑”通过神经纤维与其他两者相连,但各自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他认为这三个脑的运行机制就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性、时空感与记忆。
“爬行动物脑”是最先出现的脑结构。它由脑干、小脑和最古老的基底核组成。对于爬行动物来说,脑干和小脑对物种的行为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这些脑结构调控维持个体生命的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包括:心跳、呼吸、睡眠和觉醒等等。在脑干和小脑的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本能行为模式:死板、偏执、冲动、贪婪、屈服、多疑妄想等等。
“古哺乳动物脑”,又称边缘系统(limbicsystem),是指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边缘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海马、海马旁回及杏仁核。边缘系统参与调解本能和情感行为,其主要的作用是维持自身生存和物种延续。
“新哺乳动物脑”,又称新皮层(Neocortex)。新皮层首次出现于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人类大脑中,新皮层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左右脑。左侧的脑皮层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右侧的脑皮层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并且,右脑更多地决定了人的空间感、抽象思维、音乐感与艺术性,而左脑则更多控制着人的线性逻辑,理性思考与言语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其中的额叶前端,它是我们大脑中的“总司令”,不但控制着我们一系列的高级认知功能,还能抑制一些低级中枢(比如,“爬行动物脑”)的活动,防止我们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从现在的角度看,“三个大脑”假说是比较神经科学领域中一个过度简单化的模型。但是也正是由于其简单明了和形象生动,这个假说一直吸引着公众们的兴趣。
Paul MacLean高屋建瓴的站在生物进化的角度上对人类的大脑结构进行了起源上的考证,并且生动地归纳了人类特定行为与特定脑结构之间的联系。这促进了人们以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待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催生了对大脑功能机制的一些新的思考。
在此之前,很多研究者认为新皮层作为人脑的最高级结构,掌控着其他的低端脑结构。Paul MacLean修正了这一说法,指出控制情感的边缘系统,虽然生理上位于新皮层之下,但在很多时候能够干扰甚至阻止新皮层控制的高级认知功能的实现。
“三脑假说”为我们拆书家如何实现学习者行为习惯改变,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借用“三脑假说”的设想,我们可以把人的大脑看着由认知脑、情感(情绪)脑、行为(习惯)脑三个组织结构不同却又密切关联的“大脑”控制着。如果要让某人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让“行为脑”指挥人体做出符合要求和规范的动作习惯,必须也要让“认知脑”和“情感脑”同时发挥作用,才可以达到知、情、行合一的境界,好的行为习惯才说得上是真正意义上得以养成。
为了便于理解“三脑”概念对我们理解提高学习成效的作用,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假设,我们在个体或者组织学习时,相当于是在“喂养”一只或者一群“三脑神兽”。
在我们“喂养”前,如果已经意识到需要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大脑”去喂养,那这会给我们的学习设计提供较为全面的思路。这至少将会避免那些不带情感、干巴无味的满堂灌式徒劳无益、长篇大论的讲解。那些能够让三脑一起发挥作用的学习,是最理想的学习设计。
任何学习设计,都需要起码吸引三个“大脑”中的两个,让另外一个“大脑”跟随上来,我们才可以让“三脑神兽”-我们自己或学习者,跟随学习目标,来实现我们对之期望的行为习惯。
如果学习设计,只是尝试去改变学习者某一个大脑的学习,藏匿于我们身体里的“三脑神兽”,要么不以为然或者视若无睹;要么勉强敷衍,因为积习难改,我们仍以平时驾轻就熟的习惯性行为来代替,结果只会是徒劳无益或者收效甚微。
这让我在拆书时获得这样的感悟,我们在执行开场的FAB法,或学习者场景法、【R】、【I】、【A1】、【A2】、【A3】、结尾各环节时,其实都在努力不同程度地去影响学习者相应的认知脑、情感脑、行为脑。如果我们留意到这点,对我们对拆书的开场、【R】、【I】、【A】、结尾几大环节的设计大有借鉴意义和裨益。
下面分别来说说各环节设计时,我是如何理解和运用“三脑假说”理念的。多分享,或许能够给到其他拆书家一些小小的帮助,那样,学习就发生了,写这些罗里吧嗦额文字也是值得的。
1、FAB法,F(特征)、A(优势)是在陈述,主要目的在于刺激“认知脑”,B(利益)在利诱,是在引起“情感脑”的注意。事件、提问、影响、解决, 事件的表述会刺激认“知脑”、“情感脑”,而后面提问、影响、解决三个环节是通过刺激“情感脑”来激起学习者好奇心和兴趣的。
2、从片段内容对学习者是新知才有拆解的价值来看,【R】环节,当然是在影响“认知脑”,【I】复述环节主要任务也是影响“认知脑”,【A1】、【A3】环节的主要使命是在影响“情感(情绪)脑”,【A2】环节要求在未来场景中行为上能够自由运用,该环节不用多说,更多意在影响“行为脑”。但细节上深入来琢磨细看,每个环节多多少少其实都不单单在影响“三脑神兽”的一个“大脑”。
3、在晋级的高阶,【I】环节会变得复杂点,会有几个细分内容,比如:WHAT、WHY、HOW、WHERE(适用边界)、举例、预防异议、回应与反馈。这些小环节都在意图建立学习者新的知识结构,影响和改变学习者的“认知脑”。
从另一个层面深入思考,一切的改变落实下来都在行为习惯上,因此此处HOW环节虽说是知识性的,其实,也有影响“行为脑”的作用在。而恰当举例环节则试图用成功的愉悦感来满足“情感脑”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环节我力主要讲运用HOW成功的案例的原因。
4、【A1】环节作用,正如手册所言,在于激活旧知,激活过去相关不愉快、不成功的经历和记忆。我在做观察家时,建议学习者不要简单只是回忆,而是更多地带情感去激活当时的情形,“是什么让你想到了之前有过的类似经历?哪一条HOW?哪个词语?哪个角色?哪句话?”描述越具体越好,表达越带情感越好,逻辑是次要的,但要防止罗里吧嗦。
前几天听“得到”栏目知道,回忆并分享过往失败的经历,对讲述者本身帮助不一定有多大,但是对其他在场的学习者帮助却非常大。失败乃成功之母,实际上是说,汲取其他人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前车之鉴,是我们成功的基础。述说痛苦、难受的往事,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但这不仅可给自己带来深刻反思、做出痛定思痛的决心,也满足了现场其他好多“情感脑”们精神粮食的需要,精彩的“八卦”多了,因此,有效的学习就在一群“三脑神兽”之间发生了。
我们的“情感脑”可期待着有机会多听听别人家的蠢事、傻事、闹心事、后悔事、隐秘的心底事,那是它最渴望的“美食”呢。
5、在学习者规划【A2】时,一方面拆书家在学习目标的设定重点留意在学习者有“可观测、可衡量的行为”,“完成行为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运用拆书家在【I】环节给到的HOW来模拟应用,拆书家和学习者们的注意力更多投放于满足“行为脑”的需要,我们由此往往忽视了“认知脑”和“情感脑”的需求。“三脑假说”告诉我们,这么做是不够全面的,也是难以持续的。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意识到这点,可以让学习者有意识地在【A2】环节,写下自己关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改变计划和行动步骤,而不是之前的、大多数人忽略了其他两个方面,更多地去关注于行为改变的步骤和流程了。
6、“【A3】是促进学习者现场演练新学技能,目标是让学习者在安全的情境下第一次应用新学技能。这就要求拆书家提前设计好演练场景,并在现场给到场景、明确要求、引导讨论、精确控场,并让学习者展示他们是怎样应用技能到指定场景的。”安全、信任的环境设计是赢得情感脑的关键。学习者轻松自在的条件下,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拆书家在做拆书课设计时,如何做到有效刺激“三脑神兽”,并引起它的关注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1、吸引“认知脑”注意的方法是表达时有清晰的逻辑,要以理服人;
2、引起“情感脑”注意的方法是多用带着情绪的修辞,要以情动人;
3、牵动“行为脑”跟着走的方法是提供简单、有效、可复制的套路、范式,要以行带人。
当然,所有行为习惯的改变、养成,都离不开坚持、重复和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