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菜根谭》
为人处世都要有让人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人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自己进一步做好了准备;而待人接物要以宽厚真诚的态度为福,因为给人家方便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为人处事让别人一步,这样才算是高明,退让一步是日后进步的基础;待人接物宽厚一点是福气,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有利他人是为了对自己更加有利。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给留给别人有余地,也是为自己积富积德。能帮助别人一把,千万不要怕麻烦,慷慨相助了,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
五G时代来了,如果你没有“慧根”,就要学会“会跟”。宁可在一个注定成功的平台上暂时不成功,也不要在一个注定失败的平台上暂时成功。宁可跟着明白的人糊涂的走,也不要跟着糊涂的人明白的走。互联网时代,月入过万,月入多少万都不是梦。真诚加微信ZGJJ一三八,成就你有钱有闲的梦想。
待人处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人压倒自己占先,还有一种是与人为善互让互谅;前者是竞争的行为,后者是谦让的行为。这两种态度完全不同。
中国学者辜鸿铭认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质上面,谈不上什么文明,他们是凭著相互竞争的思想而发展进步。我们再看看东方,以中国而论,是在物产特别丰富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文化发展即以互相忍让的精神而发。
今天的世间许多人都以为别人的头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饿就不能忍耐。以这种作风,独行其是的个人主义,排斥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种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张,不能互助互让的行为,人类的和平哪有保障?为了社并会共同生活,就应当有不落人后的觉悟。
例如研究学问或改良社并会,必须站得稳、立得定,大踏步向前迈进,但我们若于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争夺,而不能互相协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说到:“处世让一步为高。”
渡世让一步,就表现气节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谁持有这三样就如同持有三宝。
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为别人著想的心,是处世待人的根本思想。
俭是俭约,亦即是节俭省用的意思,对物不要用之过度,八分就够了,这便是‘恭俭持己’了。
现在的人不论什么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畅行其志,从这里就生出了烦恼。因此在世间。人若自满的话就会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间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现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当作已做完十分,那就发生了两分的缺陷。
所以老子说的俭,岂不是渡世三宝?再说到不敢为天下先,这意思是说“让”与“俭”两字,对人要让,持己要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让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进步的张本”,也就是说退步是进步的根基。这句话乍看像矛盾,实际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奥的意味,就是精进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众生的真理。佛家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济渡众生的菩萨道,更进而成为伟大的如观音、地藏等菩萨。可见已开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来为一切众生服务,去济渡众生,行菩萨道,这就成为进一步成佛证道而具备了基础。
人类皆以脚跑步,跑时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继之于后,一脚停止。如果两足齐出,就违反了跑步的方法,会颠仆倒下,所以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颠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进步的基础。
待人不要过分苛酷,责备人太过分了不大好,因为会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祸的根源,这一点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语云:“穷鼠咬猫。”故对人实应宽大,待人宽一分即是福田。
古人说得好:“自萧如秋霜,接人如春风。”意思是说对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凉,对待人如同春风的温和,这就是在交际上要宽一分,结果就会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说:“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从表面看,世间哪有这样的傻瓜,利益给了别人却使自己丧失利益?人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结果反而下能为利自己,而为利他计划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样。举一个例子来说,做商人的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坏的物品高价卖出,如果存这不良的心理,虽一时赚钱,时间久了谁也不来买他的货。
相反的,好的东西要卖得便宜的话,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较少,渐渐的,买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来越大了吗?所以,买卖生意要使买的人喜欢而卖的人也喜欢,皆大欢喜。这是道德的标准,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五G时代来了,如果你没有“慧根”,就要学会“会跟”。宁可在一个注定成功的平台上暂时不成功,也不要在一个注定失败的平台上暂时成功。宁可跟着明白的人糊涂的走,也不要跟着糊涂的人明白的走。互联网时代,月入过万,月入多少万都不是梦。真诚加微信ZGJJ一三八,成就你有钱有闲的梦想。
很多人到了中年,一事无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利益至上。这样会让人生路越走越窄,朋友越来越少,自然离成功也越来越远。汉高祖刘邦懂得放权和舍弃利益给部下,而项羽吝啬赏赐部下,最后人才都跑到汉营了,也注定了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
中国有一句古训——言不说尽,人不做绝。说的也是留一分余地的道理。自古以来,如何维系良好人际关系一直都是做人处世的重要课题。古人认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结下难解的仇怨,很多的情况都是自绝后路造成的,也就是与人产生摩擦时把话说绝、把事做绝了。
其实,人际关系实则是利益关系,为人处世只要懂得谦让容忍、宽大为怀,凡事多为他人设想一些,不着眼于私利,不仅能给自己营造出安逸的生存环境,更能调度从容,储备力量,重整旗鼓,等待进一步的时机。
上古时期,古公亶父和他的部落先是居于邻地,他们不时受到狄人的侵扰。开始时亶父不抵抗,因为亶父的部落很弱小,完全不具备抵抗的条件。所以,他们通过赠物以求和平。但是,如此几次三番,狄人仍然没有停止侵犯,亶父终于明白了狄人的意图。
他便召集邻地长老,告诉大家:狄人所要的其实是土地,而土地又是养人之物,不能因为它而使人遭害,大家只好放弃它了。于是亶父将自己的部落迁到歧山,最终不仅保存了下来,而且发展了强大的基业。就此孟子认为,亶父在不得已时采取的暂时规避,正是智者成事之心。
而“将相和”就更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了。廉颇是赵国的名将,蔺相如由于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了上卿,位置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说见到蔺相如就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后,就一直刻意回避他,甚至假装生病不上朝以免与廉颇同列。
面对他人的不解,蔺相如解释说:自己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只是秦国之所以忌惮赵国,就是因为有廉颇这样的武将和自己这样的文臣。如果这两个人之间起了争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廉颇听说后,十分羞愧,就光着上身,绑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自此,赵国出现了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由此可见,“让一步”、“宽一分”的待人处世原则,不仅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重。
五G时代来了,如果你没有“慧根”,就要学会“会跟”。宁可在一个注定成功的平台上暂时不成功,也不要在一个注定失败的平台上暂时成功。宁可跟着明白的人糊涂的走,也不要跟着糊涂的人明白的走。互联网时代,月入过万,月入多少万都不是梦。真诚加微信ZGJJ一三八,成就你有钱有闲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