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电影制片人方励在网络直播中下跪磕头,恳请影院经理为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引爆了网络:有人感动于方励为情怀不顾尊严,有人认为这是道德绑架。而我,却因此看到了一部为之动容的文化片。
作为一名久浸于五光十色纸醉金迷影片中的年轻人,看到中国老一辈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心中顿时吹过一阵清爽的风,令我看到了中国电影一种久违的质朴与纯粹,有种难以言表的乡土情感在胸中发酵升腾。
影片讲述在无双镇,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
光阴似水流,在焦三爷的众徒弟中,他选了游天鸣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天赋过人但性格上玩世不恭的蓝玉没能得到师傅的青睐,这也暗喻着一个人的德行比能力更重要。如他所料,游天鸣尽力坚守着唢呐班子,所有人都放弃的时候只有他咬着牙坚持,面对西洋乐队的冲击、师兄弟的各自殊途、村庄人们的不再重视,游天鸣依然守着师傅留下来的唢呐,铭记着自己的誓言,竭力守护和传承着。
在某个评论里看到这么一句:“你还有无数机会看超级英雄一次次拯救世界,但却不一定有机会再看到中国电影人憋了一口气,闷住一口血,吹奏的那一曲《百鸟朝凤》了。”诚然,像这样的电影太少了,焦三爷最后一次吹百鸟朝凤的时候吐出的那一口血,也许正是中国电影人一路追求高品质文艺片的拼死一搏。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有些时候,坚守的东西,不是为了取悦大多数人,但是大多数人却让那一种坚守变成了不可能。
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涌入,打破了原有的民俗,几近被推向边缘化,对艺术的追求、引以为傲的曾经变得一文不值、难以为继,从最初的仪式化的尊敬变成了后来的嘲笑。最让人心酸的一幕是从“请”吹唢呐到唢呐成为乞讨的工具,坚守艺术变得如此渺小,它产生的更多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同情,是对过去闭塞环境中单纯而又朴实的同情,就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脱去稚嫩,会脱去骄傲,会脱去真诚的内里,转而适应这个时代该有的皮囊。艺术这个东西,从某种层面上开始失去它的价值,它被渐渐物化,在现实中被金钱衡量,坚守变成愚蠢的坚持,与现实之间裂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嚎啕大哭,却又抹干眼泪,顺应着生活的脚步而放弃艺术。
一曲唢呐所吹响的不仅是对逝者的挽歌,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本不该没落匠人精神的坚守。传统技艺的失落,是现代化的代价,但丢失的匠人精神和信仰才是最可悲的!吹唢呐技艺的没落,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牵引,深层的还有唢呐所包含的意义。以红白喜事为生的唢呐吹奏中,《百鸟朝凤》正是为尊贵的逝者最高的礼赞,也是真正的唢呐高手放能胜任的高难度曲章,而在当时对尊贵者的定义却不似现在,无关金钱,无关权位,重要的是德行。只有拥有无私精神的人,才能受到众人爱戴,也才配得上《百鸟朝凤》。这是这部电影让我思考最深的地方,如今为人,吾日三省吾身:是否说错话,是否做错事,是否得罪人。当今社会鲜少有人尊崇的价值观,在当时是被唢呐匠人世代相传的价值标准,这对浮躁的中国电影是如此的弥足珍贵,亦缔结出了这部作品最为动人于心的内在。
唢呐班与西洋乐队的相遇,是让我感到最为心酸的一幕。唢呐班仿佛失宠的宠物,用尽力气展现自己,却逃不过人类喜新厌旧的恶俗心理。有人说导演吴天明就是影片中的焦三爷,为了内心对传统艺术的执着,用尽一生坚守着。在艺术片和当下占据高位的商业片相比,显得寥若晨星,但也不会让那颗坚守艺术的心就此消沉,总有人,会看得到。
非常喜欢影片的简单、朴实、直接,厚重的乡土气息深深地触动到我的心底。总是不能理解,那些亲人去世之后请来俗不可耐的西洋乐队奏出极不协调的音乐的主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那样轻浮的甚至无法苟同为音乐的声音,丝毫不能体现对逝者的缅怀之情,试问用意何在?如果哪一天我死了,希望是唢呐声伴我入土为安。
《百鸟朝凤》所带给我们的,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沉重思考,也是对传统技艺没落感到的悲哀,更是对人们对待传统的漠然态度的侧击。有所坚持,有所期许,有所纠结,但最终能坚持到底的人,实属不多。初心不改,才能有所成;坚守内心,才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