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和好友聊起她的工作,说最近一个客户只是见了两面,并没特别做什么方案计划推荐,对方就续购较高额的业务,而且此前这个客户并不是她的,她只是接手跟进而已,而她的行业是特别认人的
后来我们俩分析,此客户正好对保险的认知度较高,钱也到位,只要业务所提供的是他需要的,就顺水推舟达成交易。而我朋友本身并不是擅长推销的人,但给人一种单纯,善良值得信任的感觉,于是一切刚好,无需费力,这单就做成了。
前些天还和另一闺蜜聊起怎样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尝试评价一个人来作为练习,看看有什么不同?
发现我们俩给出的评价很不同,讨论了一番结论是:
她觉得A朋友是个只看钱而不走心的人,我觉得A朋友是自卑导致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而我们都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过往经验,以及从小接收受父母观念的影响,才对别人有不一样的看法,而这个人还是他本身的样子,可能完全不是我们俩分别评价的这样或那样。
这或许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与其他朋友偶尔聊起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时,多表示会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如上面做保险顾问的好友,一直纠结客户如何看她,担心是否觉得她实力不够,不会说话之类,生活中也更在乎老公怎么评价自己等。
每个人都不完美,内心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自我否定,当别人说出对自己的看法是不好的时候,自动在心里把自己对等的质疑一次,事后还会多次回想起,又自我否定一次。
自我否定出现时,只要告诉自己大部分人内心也有同样对自己不满的评价,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再慢慢放下自我否定,而来自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是基于他人当时的心情,认知水平和对方的人生经历得来的,经历好,认知正面的,看到更多好的一面,人生经历不好,认知负面的看什么都不怎么好。
意识到这些,便可调节人与人相处时的包容心,也能更好稳定自己的心,不被他人的看法评价带走。
我在和女儿相处时也会有这样的场景,她好好的在全心投入做自己的事,而我因为自己当时有情绪而看不顺眼她的状态,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评论,导致她莫名其妙的不解我为何要这样说?
当她反馈很生气我这样说她时,我才察觉自己内在有一种对时间的焦虑,觉得她那个事怎么要做那么久?其实做得久不久又有什么关系?她完成一件事的过程那么认真我忽略了,却在抱怨她效率低,真是完全多余的评价。
那一刻我对她的看法和说的话,只取决于当时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心态,女儿并没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呈现,我对她产生的评价只代表我当时内心的状态,与她是怎样并没什么关系。
在生活中与伴侣有不和时,也一样会太在意对方说的话,全部当成是对自己的否认,事实是那只是伴侣看待人和事,看待世界的认知,无需全部套在自己身上,而人们常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想提示人们在接受他人建议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用太在意他人怎么看自己,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我是什么样,我自己清楚得很,不是一个外人就可轻易指点明了的,除非自己当时也正好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方说出来正好多了个提示作用,听得进去的良言,听不进去就觉得是否定。
前几天去上了一天课,从中再次得到提示:
一个人对他人,对自己的所有评价都与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评价有关,可以看出小时候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变成成年后自己与世界所有的关系的基础模型。
能够跳出从小与父母相处的模式,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就能发现许多自己卡壳的问题,通过思考,自己能够化解或者调整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可以借助现代社会这么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去增长自己对这些原始关系的理解,从而调节自己往后人生的关系模式。
愿世人皆能明了:你就是全世界,你死了,世界也就消失了!
花更多时间精力了解自己,让自己更快乐更幸福,那么,许多自己以外的烦恼也就自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