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放假的前几天在家颓废了几天,早上赖床到实在躺不下去了才起来,昏昏沉沉的没什么精神看书,好像放假了以后效率反而更加低下了。刚放假的时候给自己做的计划(包括读书,运动等)没有一个能很好的执行。反思了一下自己,在时间更宽裕的时候,反而会有一种“我可以晚一点再开始”的惰性。为了完成计划我还是选择到星巴克里坐坐,在这里我能更好的集中精神来看看书和写东西。
安静也许是阅读和写作最好的环境,但吵杂有时候也不坏,关键是进入心流的方式和方法。
家里也许并不是学习的好地方!
在家里的时候能诱惑我的东西很多,脑子很容易会受打扰。要么是舒适柔软的床在呼唤我,看书的时候坐着坐着就想着去躺会,躺下去了以后就想着玩玩手机,然后一两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要么是囤积的美味的零食,那个味道老是在脑子里徘徊,怎么样都想着去咬一口;要么就是家人总会来影响,电脑不会操作来一下,电视打不开来一次,一旦进入心流状态老是被打扰也是很郁闷的。于是在家的一天就这么吃吃睡睡被打扰中,一天下来能看一章的书就很不错了。
图书馆里也不那么适合看书!
图书馆很安静,常常有学生到里面一待就是一天。但就人的专注力来说,我们能保持高度精神集中的时间就是15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还能继续进行这样高度集中的状态,但是总共精神集中的状态不会超过90分钟。如果后面的时间里没有很好的进行运动或者休息放松我们的脑子,后继精神很容易被分散。那么在图书馆里坐一整天的效率会很好吗?我有时候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在玩手机,如果这样还不如回家玩。
那为什么到星巴克就能看书了呢?
不是因为星巴克的咖啡,而是因为给自己定下了个预期。
首先,进入星巴克的时候就是给自己一个要开始阅读的仪式感,目的明确并且有了进入心流状态的准备就不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打扰。
其次,因为不可能在星巴克待的时间太长,于是就有了时间上的紧迫感。如果给了自己一个固定的时间必须要完成某件事情,那么在没有时间约束时,要花3个小时做的事情,也许在这种紧迫感下就能够在1个小时内完成。比如写文章这件事情,我在星巴克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就永远比在家里的时候要短很多。
最后,在公共场合有种被监督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存在潜意识里,反而能更快的让自己进入到心流状态。
之前看的一本介绍星巴克的书里提出过第三空间概念。就是除了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环境,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一定的时间留给自己。我很认同这样的概念,在这个第三空间里就像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是能够被控制的。在这样到环境下,正念思想占了上风,我们能用更积极的心态做事情,也就更容易进入到心流的状态。
能够不受影响的、高效的做自己的事情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能创造幸福感的事情。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建议一定要到星巴克来看书,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能愉快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