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起来的。——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原来我并不理解所谓的“参差多态”是一种什么状态,直到慢慢发现了自己,原来不过是一块肉而已。我的思想不被认可,言论发表受限制,尊严也经常受到严重的鄙视和践踏。而我自己的标签,不过是某某单位职工,这样就“总结”了一个人的完全意义。
王小波在书中开头,就想得很清楚,这辈子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就算成功: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这让我也认清楚了自己总是“不服”的原因:就是想不通其中的关联与逻辑,自己的身体就拒不执行,而“上峰”是不负责与“肉块”解释清楚其中的原委和逻辑,我这榆木疙瘩脑袋就犯浑了。
从学校走出了以后,我偶然过了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这让我竟然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有了一丝幸福和兴奋的情绪,同样弄不明白自己这种反应的原因,后来就单纯追求“与众不同”,却不能每次都如愿。现在才明白,原来我的身体里安放了一个有趣而不安的灵魂:它需要精神食粮的滋养,需要明白一些道理,需要和有趣的人交流,需要用书写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去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生。
我同样也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我今天也把自己的态度放在这里,这对于擅长“沉默”来面对自己心结的我,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这些人想要这样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说得更确切写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马丁布伯在《我与你》的书中也曾说过,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就沦为了“它”,这是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是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我们只能偶尔进入到这种关系中,不过一旦进入了“我与你”的关系,那一瞥,就像是永恒,再看这个世界,一个人会变得很不同。
所以,参差多态就是这种完全接纳和包容的本真,如果我们一旦明白了参差多态的有趣,就特别介意和警醒“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的抹杀。
曾经读过王小波的小说,今天读到杂文才真正明白小说中很多寓意。好的文字真的是用时间和亲身的体会才能感受到的。
多年以后,想到王小波,脑中还是浮现出一幅画面:小波裸着身体,躺在骄阳正盛的夏日午后放牛的草地上,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心中想着:在我的黄金时代,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