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什么是nlp
NLP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神经语言程序学“或”身心语言程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之间规律的学问。
N,对应的英文单词是Neuro,意思是:神经链。
通俗来讲,我们的经验、自我认知、信念、价值观、习惯、性格等都是一个或多个神经链的组合,只要改变我们输入、处理、保存信息的方式,就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念与感受,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性格乃至命运。
L,对应的英文单词是Linguistic,意思是:语言。语言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方式,语言也暗示着我们的思考模式,信念及内心的种种状态,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发挥语言的威力,对身心产生影响。
P,对应的英文单词是Porgramming,意思是:程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就是内在的程序,我们可以学习卓越的、多元的思维模式,将自己的内在程序不断优化、升级,保持最优化的状态。
学习NLP的意义就在于:掌控自己思维的同时,管理我们的情绪,面对事情的反应、态度、行为,甚至思想都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一个核心概念:意识和潜意识。
人的大脑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种状态,我们习惯于把左脑称为意识脑,右脑称为潜意识脑或本能脑。
意识是可以被觉察到的,就是我们可以觉察到的状态,就像海平面上的冰山,而潜意识是隐藏在下面的一股神秘力量,不容易被觉察,就像我们走路时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双手交叉时是左手大拇指在上还是右拇指在上,这些都是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意识和潜意识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我们知道什么是意识和潜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运作规律,我们就可以将其有针对性地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应用到亲子教育中去给孩子讲道理,这是停留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使用NLP的潜意识沟通技巧,让教育的效果更显著。比如,身心合一技巧可以让孩子自觉、自发地做事,心锚技巧可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具体应该运用潜意识呢?
首先再做事之前先深呼吸三次,让自己放松,然后在心里对自己说:亲爱的潜意识,我现在要工作,我知道你饿了,知道你很期待这次约会,知道你很喜欢旅游,知道你还有其他的事情等着完成。现在等我先忙完了,我就去吃饭,去准备约会,去做下一件事情。现在请你暂时休息一会儿,好吧!
第二个核心概念:NLP理解层次。理解层次是由罗伯特-迪尔茨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沟通专家格里高利-贝特森的逻辑类型理论发展整理而来的,理解层次又叫逻辑层次,它是指我们大脑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的逻辑层次。
理解层次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从下往上依次是:环境、行为、能力(又叫习惯)、信念/价值观、身份。
环境、行为和能力这三个层次属于大脑意识层面,可以看得见,而且经常被人讨论,是理解层次中的较低层次,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问题都属于这三个层面上的问题。
信念/价值观和身份属于大脑的潜意识层面,不容易被察觉,是属于较高层次,是低层次的背后的决策者和驱动力,是影响能力发挥和外在资源运用的根本。
根据理解层次,所有的语言和问题都可以归类于该模型的某一个层次,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出困难在哪一个层次的话,就可以很快速、更高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体来说,下层是上层的基础,下层影响上层,上层决定下层。对于这个理解层次,你只需要记住这句话就行:环境影响行为,行为的重复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信念/价值观),性格决定命运(身份)就行。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而任何一个行为背后,又都会有相应的能力做支撑。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为了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习惯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第三个核心概念:最具破坏力的三个信念。
信念从哪里来,一个人的信念主要通过自己的学习、父母和老师的灌输、以及观察别人的行为,而生活中,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和错误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导致孩子形成一些限制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信念,其中破坏力最强的是:无望、无助和无价值。
所谓的无望,指的就是不管你的能力怎么样,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
像“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你简直无可救药了“,”你真是蠢的像一头猪“等等这些平时生活中的负面语言和标签。当这些批评不断进行时,孩子也会一点点的吸收并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慢慢地学会了“无望”——不管怎么努力,反正总是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也没有办法让爸妈满意,继续往后发展,无望就变成了绝望,然后孩子不再努力,学会放弃,破罐子破摔。
其实错不在孩子,而是一些不负责的家长一手训练出了这些让他们感觉没救的孩子。所以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在面对孩子时,就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即便孩子做错了,我们也不需要指责和打骂孩子,而是为孩子提供帮助,协助孩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路线。
无助,就是追求的目标可以实现,但是自己没有能力达到。
当我们一个人有能力,但却不被许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一些事情时,长时间积累下去,就会失去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反而不知道怎么做,此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这个也做不好,哪个也做不好,对孩子的事指手划脚,大包大揽,不让孩子自己尝试、练习,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能力、发展能力的机会,结果孩子永远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不要担心犯错,犯错是为了将来不犯错,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害怕孩子犯错,本身就是一种懦弱,是父母本身的不安全感所导致么强烈的控制欲在作祟。
无价值,指的是某种原因,不配得到某些东西。
一般来说,孩子在7岁前还不能进行逻辑思维,他们不会做出妈妈在撤谎的判断。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变得可怕。
要知道孩子生来就爱父母,因而他们对于父母所说的任何话都会接受。当父母说的话和行为前后不一致时,他们就开始变得矛盾,这种矛盾是在浅意识层面进行的,因为他们会认为,妈妈都是对的,既然妈妈都对,那谁不对呢?孩子自然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对。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而妈妈想要的东西却可以轻易得到。这就表示妈妈重要,妈妈重要表示我不重要,我不重要表示我是没有价值的。于是孩子就学会了破坏力最大的一个信念,没有价值,没有资格。他无法想到这些内容,这些都是潜意识给他的感觉,所以他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在如今的社会中,“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些从小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会很容易得出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被抛弃,父母不要他们的想法。
此外日常生活中大人的言行会给孩子造成混乱,没有价值的感觉。而当大人的立场不一致时,也会给孩子造成没有价值的感觉。还有就是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兑现,比如答应,礼拜天带孩子出去玩,却因为别的事放了孩子鸽子。
第二篇
卓越父母的信念系统。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可以以这些信念为前提假设,然后凭这些假设去设计自己的思考方向和行为。效果会更好
1:孩子是一粒种子
需要足够的心理营养才能更好的成长。
2:没有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所以还是和别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人只有和自己比,过去比才能不断的成长。父母的信念和价值观也不会和孩子的完全一样,不能把我们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3:孩子永远没有问题。
当你觉得孩子有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解释的是,你自己是否有问题。孩子是一面镜子,它只是照出,那你的问题而已。
4: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意象。
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一些需要。当我们觉得孩子做得不对做得不好的时候,需要搞清楚,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的动机是没有错的,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导致行为没有效果,需要我们帮助孩子理清问题,要正确的方法。
5:焦点放在哪里哪里就会成长。
当我们做父母的,把焦点放在孩子的长处和好习惯上,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就会收获好习惯。,当我们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的时候,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而且会更严重。什么叫好人?好人就是没时间干坏事的人。
6: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在三赢的原则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所谓的三赢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从系统的角度兼顾各方利益,追求整体平衡,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效果,就要看他的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三赢的原则。
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沟通没有对错,只有有效果和没效果,强调自己说的再多,再对都没有意义,只有对方收到了你的信息,并且做出了你所期望的回应,这样的沟通才有实质的意义。
7: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当发现自己的方法没有效果时,就要主动去改变,如果你改变了,孩子还没有改变,这说明你的方法还没有效果,但并不表示你已失败,凡事都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如果目前方法无效,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有失败只有反馈,失败只是过去,做法没有得到期望的效果,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失败是你把焦点放在了过去的事情上,怎么改变是把焦点放在未来上。失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得以提升的垫脚石,事情没有结束就不算失败,我们还有改变的机会,人生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臻于完善,不愿意接受失败的可能便没有资格享受成功的机会。
8:情绪可以宽容,行为必须限制。
对于孩子愤怒的情绪和愤怒的行为,应该进行不同的处理,情绪应该得到理解,行为可能需要限制和纠正,因为孩子还小,他们还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而父母就是这个画界者,从小就给孩子建立规则,不但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还会让他们觉得更安全。
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且要给出理由,订立规矩的原则是孩子的行为有可能会伤害别人,伤害自己或者破坏环境,规矩一旦定力就要严格执行,无论时间地点和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许改变。
9:梦想需要支持,需求必须限制。
梦想是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原动力,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和梦想,我们必须给予支持,父母不要担心孩子会因为梦想破灭而受到伤害,因为与其让孩子做好失望的准备,不如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尝试,不管孩子的梦想是什么,是否可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以此来创造有效的因果模式,引导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包括塑造品格培养能力,学习新知识等。
同时对于孩子的需求,我们必须给予限制,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量去满足孩子,这样下去他们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而且还会用绝招来对付爸爸妈妈,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了不劳而获,认为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的,而是靠抱怨要挟和撒泼得来的。若你想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应该学会让孩子延迟满足,经常让他们经历等待和渴望的过程。延迟满足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给孩子延迟满足。比如合理的要求。只要我们不在孩子还没有提出要求之前,就给予孩子提前满足就可以了。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拒绝,但拒绝并不是直接对孩子说不。
我们应该多说“有条件”,“有选择”,“有方向”的可以。
10:“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我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该随便用爱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比如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再不睡觉妈妈就不爱你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信心及活力的源泉,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但是如果这份爱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就会对亲子关系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而失去的话,孩子就会渐渐变得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所以不论任何时候,不要把爱当成让孩子听话和控制孩子的砝码和手段!
11:意之所向,能量即来。
所谓的意愿就是当一个人心中产生某种渴望,意之所向能量即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当你心中强烈的想做一件事时,潜意识就会松动,帮你搜索相关信息,聚焦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像放大镜可以点燃火柴一样,它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超乎想象的目标。比如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律。优秀,阳光的孩子。那么我们的焦点就应该放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我们都要及时发现,及时鼓励,肯定孩子,肯定孩子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肯定孩子,天生就是一个独立、优秀,活泼,阳光的好孩子。这样,孩子才会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生长,而不是能通过手段和控制强迫孩子,向我们想要的方向去生长。
第三篇
不同性格孩子的养育方式。
发现并了解孩子的性格,有助于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孩子与父母的对抗,从而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
1:活跃型的孩子需要分散注意力并适当引导。
活跃型的孩子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他们是通过自己对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的探索形成自我意识的,并且自动自发的观察,聆听,品尝,体验生活中的一切,他们兴趣广泛,比其他类型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刺激,遇到新鲜的事我就会变得生龙活虎,尽管他们喜欢变化,但是却不愿意被迫做事,当他们的要求,被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要求他们集中精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发脾气反抗。
7岁以后,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我们就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分心,需要父母的督促,当他们忘了父母的指示,并不是想故意惹怒父母,而是真的忘了,千万不要因此而责备他们,。此外父母要对他们的正面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有效保持他们做事情的注意力,活跃型的孩子比其他任何性格的孩子都更需要赞美和肯定。
2:能力型的孩子需要父母为其做好规划。
能力型的孩子不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对能否影响他人更感兴趣,他们关心这个事情的流程细节和结果,当他们对所做的事有明确的规划时会主动去做,并且愿意配合,他们随时准备行动,带领大家或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能力型的孩子是通过行动以及犯错误来了解自己的,我们他们需要父母肯定他们的成功,原谅他们的错误,喜欢参与团体活动,喜欢成为焦点,喜欢竞争、辩论,总是希望自己是对的,他们讨厌别人说她们错了,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让他们接受批评,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父母没有计划安排,他们很容易变得不讲道理。
对于能力型的孩子来说,父母需要用明确而直接的指令告诉他们,你想要他们干什么?给孩子明确的方向。并能提醒孩子父母才有决定权,从而减少他们的反抗。没有正确的,只是能力型的孩子就会失控,行为不端。当他们对父母的指令说no时,父母不要太紧张,因为他们喜欢权力,认为自己总是对的。这时,我们可以先认同他们,然后再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想在床上休息,但是现在我希望你开始打扫这个房间。如果孩子没有反应,你可以先去打扫,边打扫边说:让我们先从这里开始打扫吧。
我需要谨记一点,就算他们只干了一点点,也要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肯定,并表示感谢,用词一般要用我们。比如,我们太厉害了,这么快就打扫完了。
这类孩子失控时,除非事事顺他们的意,否则就会威胁别人或者大发脾气,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最让父母和老师头疼的就是这个类型的孩子。有的父母会逃避孩子这样的反抗,因为觉得太折腾人了,但逃避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作为家长,除了给她们制定清晰的规划外,还要时不时的对他们使用暂停指令,让他们知道谁才是主导者。
3:完善型的孩子需要倾听和理解。
完善型的孩子比较脆弱,容易激动,而且多愁善感。他们可以非常敏感的意识到,怎么做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在生活中,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们的感受被认同,就会就更愿意合作,他们最期待被倾听和理解。
如果不能获得同情,完善型的孩子,就会夸张的渲染问题有多严重,以获得所需要的同情。如果他们说:“我肚子疼,”却没有获得热切的关爱,接着他们就会说,“我肚子真的很疼,你们谁都不关心我,我感觉自己没人爱,我好可怜”我家的宝宝就是这样的,他经常这样说,尤其是他说话,我没能专心听时,就会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