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相同的体验:
一场培训下来,很多理论记不住,但是讲到的案例和小插曲记忆犹新;
回忆起一个人,有时样貌模糊了,但关于ta的经典的故事却没有忘记;
看一段产品广告,产品性能没关注,但对广告描绘的场景引发了购买欲。
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01. 人人都爱听故事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共同的儿时记忆,缠着长辈讲故事。
从童话到寓言,从传说到历史,一个个的故事搭建起了我们对于世界和规则的基础认知,那些故事里的人物是我们虚构世界里的朋友,无形中的影响有时胜过现实。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对故事的情节开始有了判断和取舍。我们把一些称为“现实”,一些唤作“段子”, 逐渐洞察到故事创作本身的目的性,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爱听故事”。
为什么呢?
人的知识来源于三个层面:体验、理解和顿悟。
体验无疑是最直观的获取方式:生理感知体验和思维感知体验,而故事满足的就是后者,人天生就是喜欢形象化思维。
而理解、顿悟需要另一层的“加工和进阶”,这也是为什么适合理论研究的永远是少数人。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生活轨迹是没有逻辑性可言的,因为我们是感性的人。逻辑性思维虽然省事,但它忽略了人性的复杂,也忽视了世界的未知性。
02. 你要学会讲故事
现在的大学生在毕业后的选择上,创业与就业基本是各占一半,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创业”的情怀更为执着一些。
创业的必修课是什么?估值和讲故事。
而,学会讲故事,也是在职场的必备能力。
来个栗子:
有一次开会,我讲了加班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我和同事A在公司加班,过于投入都没关注到彼此的存在。凌晨一点,我听到办公室门外沉重的脚步声在夜里显得更为清晰(190CM,100kg), 心中忽然恐怖感爆棚,猜测是有贼人进入公司。从办公室门缝里悄悄望着那团黑影(办公室大厅的灯关了),小声问:“你是谁?……谁在那儿?”
比我反应更有趣的是他,这个彪形大汉,惊叫一声,然后才试探性的问:“你是妍姐?我以为闹鬼…….”
同样一个描述创业时加班奋斗的场景,如果我说:
“那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加不加班的想法,只把精力专注于每天更多的完成工作,像打了鸡血一样经常加班到凌晨。”
作为听众,你会觉得第二种描述的很模式化和单薄,甚至带着些洗脑式的误解。
但是如果你听到的是一个故事。除了想要表现的事实本身,很容易被带入其中,并感受到我们当时的体验,形成印象,产生更多共鸣。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如何影响别人、打动对方,都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讲故事是实现让旁人更好的理解你的最佳方式,讲一个好故事永远胜过讲道理。
乔布斯,其实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大神,也是一位精彩的表演者。
在苹果推出 OS X 系统以后,乔布斯专门为 OS 9 系统开了一场追悼会式的发布会。他在现场为躺在水晶棺里的 OS 9 系统献了一朵红玫瑰,还深情地念了悼词。
讲故事的高手,往往就是通过一个情景,就可以让您让你产生共情,并马上有代入感。
03. 锻炼你的故事思维
“故事”的题材可以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故事比起客观的数据,侧重于过程的感性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
所有故事都有它的受众,会讲故事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形成的本领。前提是,你需要建立故事思维。
如何锻炼?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读懂故事(分析情节之外的目的--衍生意义)
给故事分类(梳理出不同目的最有效的表达形式)
练习讲故事(试着运用联想、对比和技巧讲一个打动人的好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是一种文体,也不拘泥以某种形式。故事思维,甚至不要求整个过程的完成性,用合适的叙述方式、表达形式将你要传达的那些信息,更快的转化为画面感,让受众GET就是成功的。
比如说,SODO之前培养的一名学员现在已就职于国内某重点大学作为一名服装设计讲师,之所以不公开大学的名称,源自这个故事……
她有一次在学校里穿了一条长纱裙,但被主任抓住好好提醒了一下,可这件衣服除了漂亮,哪都没有问题。
他后来跟我抱怨说:“我一名服装设计师天天换衣服怎么了,他一个夏天穿凉鞋还要穿袜子的人.....”
我没有正面回答她,我只说:当时建议你出国,你不去,现在体会到什么叫体制基础素质教育了吧,超纲便是不行。
“哎,当时做学生时就发挥不出想象力,没想到现在做了老师,依旧....”
故事有了鲜活的场景,其寓意便可脱离平铺直叙,令key words变为点睛之笔,加深受众的理解与记忆。
同理,我们身边不乏那些告诉你各项数据和事实的播报员,缺少的是能够吸引注意力、调动情感共鸣演讲者。
用一个简短的故事陈述理念,往往会比长篇大论摆事实、讲道理,更易得到大众接受与普遍认同。
-End-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