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熬好莲子粥,给公婆端过去。婆婆拿小勺喂进公公嘴里。
只能咽下几口米汤,米粒已不能下咽。
上次回去,听他们说这个老人耳朵不好使了,却还在公路上做维护,一个月有两千,够老俩花的。
老人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好人。
年轻时算是很机灵,最早那一茬买了拖拉机,拉石头,拉沙。
那时候房屋都是砖石加木檩,用水泥和沙土自建。早买了拖拉机的,不是上河滩拉沙就是去山里拉青石,卖给建房子的人家。
老人的朋友,干这行的,大部分都是最早发家的万元户。
可是这个老人,从来就没有拉上这些建筑材料去集市卖。
他的车,总是给亲戚朋友,乡亲邻居预订了,去帮忙拉材料。
说的是给工钱车钱油钱的,而后一顿酒菜,酒酣耳热,几句哭穷的话,就叫这汉子软了心肠:算了算了,起屋盖房,谁家容易?以后有了再给吧。
这么一起又一起,后来有钱了,也没几个记得给了。
于是,好人家里一直穷困。
就是不开车的,在家里老实巴交发展农牧业,也都过上了好日子。
亮堂的大屋、小洋楼一排排,新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他家,依旧是十几年前的那三间土屋,女人带着三个孩子,紧紧巴巴地生活着。
女人顾着田地,男人在外面跑活计却从来拿不回什么钱。
孩子们没人管教,学业都差,初中毕业就都找个零工去干了。
再稍大,大娃当兵去了。给分到山区修路,几年后回到家,没能混个小官当当,家里也没有一间屋子给他成亲。
好在那个年月,还不兴什么高价彩礼,大娃还算顺利地说了一门亲,结婚后就住女方家里了。
二娃也学的开车跑生意。我表妹过门时家里分文不出。
积攒几年后自己起的房屋院落。
一眨眼二十几年过去了,老好人吃吃喝喝,从来没为家庭作任何规划,自己已渐入老境。
几年来病病灾灾的,从开始的走路不稳,到半身瘫痪,最近躺床上,不能下地。
大儿子除了惦记着他老子死后,那老屋是他的,其它事一概不管。
非但不出一分钱医疗费,不探望一下他老子,还巴不得俩老人赶快死了腾地方。
一次他开车从村头过,见他弟推着老头子在散步放风,竟然气不打一处来,从车里钻出来,照着他弟就打:
怪不得老不死的命长,还不是你闲的来照顾他。你没事就不会在家里喝茶!
大娃巴不得老家伙快死掉!
我表妹为这事气得不行,说她老公没出息,照顾老人出医药费已经忙得焦头烂额,还给他大哥打。
这真是没有天理了!
老人的姐妹便出面去镇政府说这个大娃的不是,让上头管管。
人家说这些家务事,你们还是自己处理吧。
近来天气闷热,老头子一口气上不来,二娃赶紧地送进了医院,十几天过去了,刚刚平稳了。
一奶同胞,一样养大的,孝与不孝,天差地别。
人,应该是有自身的善恶本性,再经过后天的耳濡目染渐成个性的。
这个老头儿,从年轻时不顾家庭,没有照顾好孩子们,亏欠娃儿们很多。
二娃和三女,还是尽自己所能,给他养老治病。
大娃却陌生人一样不闻不问,隔三差五还打探一下老人死了没,还惦记着那个院子和老屋。
因为乡村规划的话,可以拿到补贴款和单元房。
都说天理昭彰,恶人却一直欺压着善者。
二弟和三妹念着小时候的情分,恨在心里,却拿这样的大哥没办法。
从这一个例子,我觉得人活着,对长对晚辈,都要负起责任来。
没有父母慈爱,哪有子女孝敬?
即使孩子们孝敬,回想过去,老人心里也是有亏欠的吧。
身强力壮的时候不管孩子们,不积蓄一些财产,老来一定多艰。不为儿女,也为自己的老境想想吧。
酒肉穿肠过,少壮多潇洒。老了的十几甚至几十年,该怎么过呢。
以前的时候,记忆中,乡镇还有养老院的。五保呀困难老人呀,交很少的钱就可以住进去,到死。
现在市场经济,早没有这个去处了。
私家养老机构,一般费用都高,进不起。
农村老人,真的大多数都是听天由命。
命好的,年轻时有些积蓄的,儿女都有孝心的,老来还可以过得去。
命不好的,那真的是死在老屋也没人给端口水喝。
像表妹她那个大伯哥一样,盼着老家伙们早死,好占有老房的也不少见。
哎,人这一生,十分不易;
年轻时过得好坏姑且不提吧。等你老了,身边还有人气,还可舒心从容,那才是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