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庄子·人间世》里借孔子之口说,天下有两大戒,一个是命,一个是义。两大戒,包含了三大事:子爱亲、臣事君、己事心;涉及三个问题:孝、忠、德。
原文是这样的: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但这里的“戒”,与孔子在《论语》提出的“戒”是不同的。《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庄子的戒,是大戒;孔子的戒,是实际生活中的“小戒”,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戒不小,拿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很有必要,很多人就是毁在这三个字上。
孔子说我告诉你,天地间有两条大戒律,不管你是谁,都要遵守。第一条大戒是“命”,要懂得天命,要认命。第二条大戒“义”,凡事要遵从义。这两条大戒,“命”和“义”,是两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广,而庄子在这里列举了两条,一是子之爱亲,二是臣之事君。这两条,都不可解于心,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都是为人臣、子者所不得已的问题,也是“命“和”义“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是属于“大戒”的问题。由这两个问题引申开去,庄子说到了个人的修养问题,即自事其心问题,也是属于“大戒”的问题。
庄子说做儿女的要爱父母。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这是天命,是道。天命不可违。为什么?《易经》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其次,从人生的经验说,父母把子女拉扯成人,要经历怎样的苦难?要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每个人都会深有体会。为父母不易,因此,要把爱父母时该放在心上,不能“解于心”,也逃不出天地至理。
爱父母就是孝。如何做?庄子说,能做到不择地而安之,就是做得最好了。“不择地而安”,就是无论何时地何,都要把父母放在心上。不能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懒得管父母;我今天没钱,没法给父母饭食;我房子还没买,没法安顿父母;等等。庄子是大而化之之人,具体如何做,他不说了,但关键的一点是时时刻刻不要忘记,时时刻刻去做。
孔子因材分类施教,关于如何做到孝,针对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自己哪条没做到,就对号入座吧。这里先简单罗列一下《论语》里有关孝的记载: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是根据文字记载直译的,但这条记载涉及的东西非常多,以后再谈。——孝,要按照礼的规定去做。也就是说,有些已经成为规矩、风俗,甚至制度要求的,该做的就去做吧。否则,后果自己想。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要努力做到父母健康长寿,要关注父母的身体,好好照顾他们,别让父母生病。”——孝,要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这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孝道,即孝敬父母之身。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讲的孝顺,只是能养父母就算尽孝道了。但是狗和马,一样有人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养父母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分别?”——孝,要用心。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孔子说:“侍奉父母,难在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时,由年轻的负责服务操劳;有了酒食,先为父母陈设,请父母先吃。你认为这样就算是孝了吗?”——孝,要真心。
以上是有上位者、学生主动问的,还有孔子主动讲的。
比如,他说闵子骞这个学生很孝顺。怎么孝顺呢?“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说明什么?父母、兄弟都认为他孝顺父母,邻居们也都认为他是个好孩子。
再比如,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评价一个人应该这样: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的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还有。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个很重要。父母的年龄你得知道啊。父母年龄大了,“一则以喜“,父母身体健康、长寿,该高兴;”一则以忧“,年龄大了,离离世的时间越来越近,怎么不让人忧虑呢?这种孝,比仅仅对于饮食供应来说,是从内心生出的,是真孝。
总起来说,你说要做孝子,孝子干什么?就是爱父母,就像父母爱那样爱子女那样。
《论语》把孝的问题上升到政治和国家治理的高度。因此,上述几个关于孝的问题,都放在《为政》篇中了。中国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凡是大忠臣,必然是大孝子。换句话说,忠是什么呢?就是扩充了爱父母的心,而爱国家,爱天下,爱别人。这也就有“仁”的意思了。佛也讲孝道,所以佛家也有《父母恩重难报经》。“子之爱亲也,命也”,儿女爱父母是天性,“不可解于心”,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一个大孝的人,必然是个忠臣;同样,一个孝的人,其家族也必然兴旺发达。《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不行孝的人,必然违反天命,违背人伦,其结局也必然不会善终,“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荀子》说,人有三不祥,其中一条就是“幼而不肯事长“。
幸福,永远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不要只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却把孝敬这件事搁浅,或者成为不孝的托词。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