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虽然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殚精竭虑,但还是发觉自己恍若置身困难重重的迷宫,无力自拔,仿佛自己一直徘徊在一个根本没有出口的密林之中。”其实,孩子之所以没有成为父母想象中的那个人,是因为大多数父母不懂得孩子,教育方法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压制孩子生命自然地发展,因外在压力在孩子身上加上了种种有形的、无形的枷锁。
其实,“孩子们来到世上时都很失望,他们发现根本没有真正属于他们的空间,自己只是个被愚弄的对象,被硬生生地安排到成人的世界里自娱自乐。” 特别是当孩子妨碍了大人工作的时候,总是被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而当孩子“工作”时,父母却可以粗暴地打断他们,而不需要任何羞愧之心。可以这样说,这里是巨人们的世界,而孩子不过是被软禁在庞然大物般的建筑物里的“小矮人”。
显然,育儿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作,而又有几位父母真正具有教育儿女的“上岗资格证”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从孕育开始,真正对孩子的一生负完整责任的,只有父母。孩子还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看清前进的方向,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走上正常的道路。
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喜欢体罚,有的专用口头批评,有的善用独裁,有的善用唠叨,还有的提倡释放孩子的个性,聆听孩子的需求……
认知发展理论的先驱、著名心理学家简·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原则是培养创新的人——有创造力的、善于发明和发现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人。
家庭教育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父母用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去教育当下的孩子怎样去应对十几年后的未来。
孩子天生是开放性的,具有天赋的发展潜能,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思维似乎天马行空。可由于传统的或者现实的原因,父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也很少学习育儿知识,往往用自己现有的经验限制孩子,约束他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最终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粉碎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又急切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平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殊不知孩子的这一切都是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
蒙台梭利说过:“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了3岁直至死亡的总和。”中国也有句俗话叫“3岁看大,7岁知老”,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早期经历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3岁孩子的表现能够推测其未成年之前的发展状况,7岁孩子的身上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可预测他成年以后乃至一生的个性发展情况。试问,有多少父母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想给孩子好的教育,首先父母需要学习如何科学地养育孩子。只有自己充实了科学的育儿理念和育儿知识,才能给孩子更多有质量的教育内容和优质的陪伴。人类天生就有学习的潜能,最有效的学习是实践。自发自主地学习,充分调动人作为学习者的状态、感受和智力,是最持久、最普遍的。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你可以把孩子送到最昂贵的幼儿园,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父母养育,这对孩子没有多少帮助。
没有教育创新,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教育出具有创新心智的人,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从业者,包括父母,作为对孩子有影响的人,必须进行一场教育观念的内在革命。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言:“如今,若不想再像从前那样错误地对待孩子,而是想要把他们从内心的冲突与危险的思想中解救出来,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一切也将随之改变,而这种变革必须在我们成人中进行。”
优秀的父母需要鼓起勇气正视自己的教育问题,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放下成人权威,抛弃内心对孩子的偏见,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父母的现实。教育子女不再依靠自己的偏好、由着自己的性子,或者模仿照搬别人父母的“成功经验”,学会使用科学育儿知识作为教育的助力。
本书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物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0~6岁孩子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情绪认识、专注力培养、语言与阅读能力、社会性诸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希望能成为父母育儿的帮手。
如今,不只是科学家和教育学者对与教育有关的研究发现兴趣浓厚,为人父母者以及社会大众也表现出同样的关切。现代教育理念有两项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则,第一是了解、培养孩子个人的特质,了解每个孩子的本性,并透过孩子特有的人格特质来引导他,第二项原则是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跟随孩子的自然成长节奏,解放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长跑运动,一项接力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科学的引导下持之以恒。我们必须关注孩子的生命本身,做智慧父母,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相信大自然,相信儿童,正视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真正帮助孩子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