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书,书中有很多颠覆认知的内容,虽然读着感觉很正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的应该寥寥无几。
这本书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日)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著。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里是颠覆的第一个认知,从原因轮到目的论。现在很多心理自助类书籍会说,目前你存在的问题是童年发生的事情影响的,这就是原因论。
而目的论事说你想要达到一个目的,让你在过往的事件中找到能辅助这一目的的事件,从而印证自己的正确性。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原因论是你不会轻易改变的,因为已成过去已经是事实,但目的论就不同了,它是主观的,改变目的,改变结果。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被讨厌的勇气与做老好人是相对的。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自己。想要讨好所有人是一种被动的生活方式。
书中讲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课题分离。每个人的课题都不一样,只有做好自己的课题,不干扰别人的课题,才会让生活成为主动性。
当你不再把精力分散到每一个与你接触的人的身上时,才会专注于自身的生活,让它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过去我们讲到自己,想到的就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干嘛,,不想干嘛就不干嘛,但实际上那不是真正的自由。
以上说的只是身体上的自由,我们更深层的应该是心灵上的自由。不为外界的认知所束缚,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主宰自己的生活。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