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彻底抛弃反映论 审美体验非认识
——彻底抛弃反映论方法
列位看官好!我是老陈。咱们书接上回。今天接着讲第三种美学方法论——抛弃“反映论”方法。
所谓反映论方法,就是以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中国美学界特别流行。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是一回事,要解释审美现象,就必须坚持反映论,而坚持反映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坚持实践论。这种观点看似满满的正能量,持此观点的人也胸有成竹,理直气壮。但是今天洒家要大喝一声:“错!中国美学要想翻身必须彻底抛弃反映论。”
那位看官问了:“啥叫反映论?”这个说来话长。当年恩格斯和列宁都曾经讲过“反映”。列宁的原话是:“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的基础。”(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页)这段话是反映论者反复引用的经典名言,反映论的权威性即由此而来。但是列位看官请注意,列宁在这里讲的只是“反映”活动以及“反映者”与“被反映者”的关系,而不是什么“反映论”,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我说“大和小是相对的。”你总不能认为我在谈“相对论”吧。其实所谓“反映论”纯系后人的附会和杜撰,之后又把它扣到列宁头上。在下今天要为列宁同志喊冤。这不是列宁的观点。列宁只说过“反映”,但从未说过“反映论”。另外,在列宁看来,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独立性是“人类的‘素朴的’信念”(即古代朴素唯物论的信念)。他把这种信念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但没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对此列宁有非常经典的表述,他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4页)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反映论充其量只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而已。它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反映”概念的哲学含义列宁也有明确的解释,与反映论者的理解大相径庭。在反映论者看来,反映就是人对外在世界的直接认识。而在列宁看来,“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着永恒运动着的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4页)可见在列宁看来,认识与反映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概念”的形式反映现实。而这种由“概念”所描绘的世界图画只能“近似地把握”自然规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反映”与“认识”具有完全不同的哲学含义。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说“反映论”有两种,一种是“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一种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这这些人似乎得了“反映论综合征”,好像离了反映论就不行了。在他们看来,“反映”二字既直观又明确,符合人们的经验和常识。比如我说:“太阳升起来了”,人人都能接受。如果我说“由于地球自转我开始面向太阳”,人们很难接受。但是很遗憾,后边的说法是正确的。而人人都能接受的说法却是错觉。同理,把认识活动说成是“反映”,虽然很形象,很直观,人们也容易接受。但是可惜,认识与反映是两码事。只有实践的观点才是对人类认识活动之本质最深刻的概括。在实践论已经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情况下,再提“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并把它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种做法无异于“叠床架屋”,不但毫无意义,而且徒增混乱,还是收起为妙。如果哲学领域也有“城管”,绝不会允许这样随意摆摊,肯定会罚你没商量。
在下之所以在反映论问题上磨叽这么半天,是因为当代中国的很多美学家都把审美活动当作一种认识活动。从美学方法论的角度说,这种错误与因果论方法、实体论方法密切相关。坚持反映论的方法论,就一定会坚持因果论和实体论的方法论。高建平先生在谈到中国“四大派”美学家的理论缺陷时指出:他们“仍是建立在传统美学‘二元对立’的立场上。……在谈论对美的欣赏时,仍将它与认识论中的‘反映论’联系起来,不能将审美与认识作出明确区分。”(高建平:《新时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思路》光明日报2020年05月20日)这是对反映论的彻底否定。同时他将反映论看做是主客对立的二元论的一种表现,这种看法也是非常深刻的。
其实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对此,康德早有明确的论述。我们欣赏节日焰火,直接体验到审美快感,这就是审美。从本质上说,这不是对外在事物的理性认识。体验就是体验,至于焰火的成像原理如何,与体验无关,也与审美无关,那是科技人员的事。
接下来要讲第四种美学方法论。这就是:不要问它“是什么”,就看它“代表什么”。对于认识美的本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如何?点个关注,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