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半个月的沉浸式学习今天就要结束了,突然间还有点儿不舍。一是我感觉有太多的东西还没有学会,没有学透,还想继续跟着老师们学习。二是不舍一起学习的伙伴们。尽管只有两周,但我们一起学习、生活,既有课堂上思维的碰撞,也有课下游玩的欢乐,更有在一起生活的惬意。
在一起的时光总觉得太快,回想这十五天,重新梳理,我为什么出发?来到这里,我收获了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做什么?以后我将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自己?我将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这都是需要我认真思考的问题。
Why ?
参加这次省骨干培训,对我来说,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为了晋级,只是为了走出封闭的舒适圈,我想看看外面的天空,我想靠近优秀,我只想纯粹的学习,提高自己。换一句话说,我是带着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自我提升的渴望,来到了洛阳。
What?
这几天大量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充斥着我的大脑,我由开始的新奇、兴奋、迷惑,到现在渐渐有些明朗,我觉得我提升的不只是一个高度。这样高规格的培训,刷新了我的认知,扩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阅历,提升了我的觉悟。尽管还有太多需要我慢慢去品、去悟。
在这里,我们聆听了很多教育名家、名师的讲座,也观摩了一些一线教师的课例,通过他们的解读和分析、呈现和分享,我眼里的课程标准不再是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理论书,而是一本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指导书和工具书。
坐在教室里,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听课学习,我体会到了学习机会的难得和作为学生的不易。一个人必须得上大学,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聆听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导,才有机会接触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才有可能给自己提供更大的提升空间。作为教师,平时我更多地关注自己“教”的感受,很少关注学生“学”的感受。一节课不管咱讲的怎么样,学生都得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这是对咱多么的尊重和尊敬。以后,我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多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地提醒自己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以听课教师的身份在观摩别人的课时,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是我,这个环节我会如何设计?怎样设计会更高效?我也会学着以新的视角去观察他人,是否“以学生主体”?是否引导学生“看图”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教学设计是否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是否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否“利用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架构知识?是否“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渗透“育人价值”润物细无声?语篇学习是否“整进整出”?设计的活动是否“层层递进”?是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是否有“引发学生高阶思维”?是否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迁移创新的活动是否体现“开放性”而给予学生有更多生成的可能性?……
在这里,我遇到了活泼开朗的董丽老师,幽默风趣的莫小琴老师,美丽可爱的张娜老师,真诚直爽的单艳敏老师,外表高大内心柔弱的霍丽萍老师,老实憨厚的王志杰老师,……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游龙门、游白马寺、游博物馆,一起赏花、赏灯光秀,一起逛洛邑古城、逛公园、逛超市,……,在一起的日子里,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里,我遇到了太多优秀而低调的人,像潘婷、黄丹、吴娜、苏梦醒、员梅娜、周艳艳、李彦芳……有的是校长,有的是教研员,有的曾参加过省级优质课并获奖。你永远想不到谁比谁更优秀,说一句“卧虎藏龙”也不为过。能有机会和这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荣幸。感恩遇见!
How?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如何做继续提升自己?我怎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需要我认真思考,认真规划的。
首先,我需要继续研读新课标,研读教材。课标中的每一页,每一项内容都需要反复啃读。研读教材、语篇时,要以课标为依据,学会挖掘单元主题,学会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梳理语篇、架构知识。我将继续尝试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尝试特色作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再次,我会把学到的知识细细讲给我身边有相同追求的同伴,带动更多的人成长。……
Where
将来我将要走向何处?我将把学生带到何处?我认为延长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好办法就是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朝着研究型,智慧型教师发展。我想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学生。做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的人,是我毕生的追求。还有我希望有能力带动更多的同伴一起成长,虽然“一个人走的更快”,但“一群人走的更远”,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一次培训,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也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如何将学到的理论、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真正做出改变。就像在毕业典礼上何院长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这次培训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终结,我扬帆远航的起点,也将意味着我和学生成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