馕是我们新疆特有的一种面食,历史也很悠久了,古代人叫胡饼或炉饼。馕应该是维吾尔族最先做出来的吧!他们是最爱吃馕的,也是打馕的专家。
外地人也形象的叫它为馕饼,因为它很像一个大饼。夏天经常看到来这旅游的外地人,见了打馕的过程稀奇的呀,操着浓浓的外地口音,吃着刚打出来的热馕一遍遍的说,真好吃,真好吃。
馕也是我们这儿早餐中最常见的,现在新疆的各民族都爱吃。比如早上兑上一壶好奶茶再泡上馕,再炒个小菜那就是最美的早餐了。就和兰州人天天早餐吃牛肉面一样。
我们这儿大部分人早上还是很喜欢喝奶茶、泡馕的。馕还可以和其他吃的配在一起,比如做大盘鸡,吃火锅等都可以泡上馕吃,还可以做馕包肉等。
记得上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维吾尔族女同学,是校工的女儿,年龄比我大点,个子也高些。我小时候好像家里经常吃花卷,馒头,葱花饼之类的,很少吃馕。
小时候有个习惯,天天带馍馍去学校,第二节课下课吃。一天那个维吾尔族女同学说,咱们两个换着吃一下行吗?她带的就是馕,我小时候也特别爱吃馕。就说,好阿,她们很少吃这样的软馍馍,就感觉我的馍馍特别好吃。我吃她的馕,感觉有点硬也吧,还带着点咸味道也感觉挺好吃的。
从此以后她就经常给我带馕,我们换着吃。转眼间好多年过去了,有时回庄子上偶尔会碰见那个女同学,她就笑着问,你再吃不吃馕了,我哈哈一笑。
好像十一二岁的时候,妈妈天天在做馒头,花卷,看着我们都喜欢吃馕了。好吧,给你们换个口味吧。买了个馕坑回来,开始自己打馕了。
以前的馕坑感觉挺笨拙的,里面是个大空圆心,外面把土块垒着和馕坑一样高。还专做一个上馕坑的小台阶,馕坑口一圈的平面还挺宽的,那是用来放刚打好的馕和人打馕时好稳坐在上面。
妈妈那几年打馕的情形在我心里是忘不掉的。看着馕快吃完了,准备要打馕的头一天晚上,妈妈就把面在一个小盆里发上了,第二天面发好后再把发面倒在大盆里掺上面粉,倒上水、清油、有时也会加点牛奶,再打几个鸡蛋,放少许盐就开始和做馕的面。
和好后大盆子的盖子上面又盖上一层棉布,再发上一半个小时,刚发起来就可以做馕了,还不能发的太过,要不然馕会酸的。
面发好后妈妈在厨房案板上做馕,外边爸爸也在烧馕坑。面揉好后先做馕积子,家里做的积子一般稍大点,积子饧上一会,用挙头先慢慢抻开,抻的厚度差不多了,再用手指头按薄点,馕一圈按出个边子,最后用圆形的馕戳戳几下,馕上面就有好多小孔孔了,这是起透气防起泡的作用。
这边馕做好后一个个的,反扣放在炕上的一张大单子上时,那边用柴火也把馕坑烧的差不多了,用棍子在馕坑里面划一下看看火温是不是太高。
一切准备就绪,妈妈缠上厚头巾,穿上厚衣服,右手戴上馕套,坐在馕坑上便开始打馕了。我们帮着从厨房把做好的传到馕坑跟前,妈妈熟练的把馕放在馕套上,馕表面上再洒点旁边碗里放的水。身子往馕坑里一斜,嘭、嘭、澎一个馕就贴在边上了,一会儿就贴满了。
火温高时这边贴完稍等一会儿,那边就熟了。第二坑火温会下去点,贴好后把下面的小风洞打开,上面盖上盖子,过一会馕就上色熟了,最后用钩子或火钳取出来。
火候好了打的馕颜色黄黄的,打出的馕色香味俱全,火稍大点底子就焦呢。馕虽好吃,但打起来可不是个好活,我觉得很废人,每次妈妈打完馕后,脸上就烤的红红的,脸色第二天才能恢复过来,感觉一下子老了一截。当时我们看着妈妈刚打完馕的样子都很心疼啊,妈妈打了好几年馕,后面就不再打了。
因为后面慢慢的开始买馕吃了,做打馕生意的越来越多了,光村子里就有好几家很方便。所以庄子上的人口少,吃馕少的人家就慢慢的不打了,都在买着吃。
结婚后的这几年没少吃丈母娘打的馕,丈母娘打的馕非但颜色漂亮,而且又酥又软非常好吃。因为发面的时候丈母娘把牛奶、清油,鸡蛋放的多点,有时直接用牛奶发面,所以打出的馕要比外面卖馕的好吃的多。因为外面卖馕的生意人是不会这样发面的。
现在的馕坑也越来越简单了,比以前的轻巧多了,我看到馕铺的老板站在边上就可以打了,好像火不那么烤人了。现在烧的也改进了,柴火不够了,用煤烧比柴火省事儿多了,现在也有电馕坑了,那就更方便了。
馕的种类现在也非常多了,皮牙子馕、芝麻馕、窝窝馕、玉米馕、油馕、辣皮子馕、玫瑰花酱馕、库车大馕等。
馕因为是一个携带很方便的食物,又不容易变质,所以,现在全国各地打馕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起来了。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火烤,这个行业还是可以的。尤其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都图方便喜欢买着吃,只要你的馕打的好吃就不愁卖不掉。
张勇
202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