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倾向于放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面。任何大脑认为与当前问题无关的事物都会退出我们的视野。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我们长期处于抑郁状态,那么关注的程度可能已经过高了——至少对于那些心境低落而产生的痛苦。
正念是指通过有意的注意和对事物不做评价的方式而产生的一种觉察能力。它是一种从行动模式向存在模式转变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在行动之前接收到某个经验的全部信息。因此,正念就是指我们暂时搁置评判标准,把对未来的目标放到一边,接受当前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理想的模样。
正念是指有意地关掉那些习以为常的自动思维模式(如对过去的反思,或者对未来的担忧),用全身心的觉察来整合事物当前的状态。正念并不是投注更多的注意力,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更加智慧地去关注事物,用完整的思维和心灵,用身体和感观的全部资源。
放慢速度,刻意对感官经验的每个方面都投入注意——这种方式可以揭示很多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全神贯注的方式可以彻底改变过去经验的性质。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正念的觉察,就能为悲伤的心境导入一种不带任何的预设和臆断体验。
在精神的时间旅行中,我们思索着过去和未来的种种场景,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当前所处的时刻。而当我们完全沉浸在过去和未来的画面中时,甚至会一位那些想象就是现实。我们常常重温过去的情绪体验或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体验。因此我们不仅脱离了此时此地的直接现实,而且还经受很久之前的伤痛或者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的痛苦。
大脑的思维过程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在你行动之前先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活在当下,把思维和情绪当做类似于声音、形状、气味、味道以及触觉那样短暂的信息,不让它们淹没感官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阻止我们走上沉思式思维的老路。
行动模式可以独自承担全部的生活,尤其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它也能照常工作。因此,向正念的转变才需要主动的意志和练习。行动模式就是通过锚定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异,来达到预先设定目标的一种模式。而存在模式则不考虑事物的现实状况和我们希望它达到的状态。
真正的正念是充满着温暖、热情和兴趣的。正念的本质就是关注,凡是有兴趣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自然而非强迫的注意跟随。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辨认出自动思维出现的时刻,并且有意地用一种更加开阔、仁慈和智慧的觉察去面对它。
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式并不需要改变内心感受的伟大尝试,也不需要去改变包括人、地点和工作在内的外部世界。相反,它仅仅需要我们改变之前关注事物的方式。我们只需要为当前的时刻导入一种每时每刻、非评价性的、智慧的觉察。觉察本身是我们亲密的战友,但我们常常没有用到甚至没有发现思维的这个维度。
观后感
我以前对正念是有误解的,我以为所谓正念就是有意识促使自己把事情往好处想,即使是令自己受伤难过的事情,摆正念头。看了这一篇,我才理解到正念就是放慢速度,并关注当下。这也是我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因为我就是典型的比较“贪心”的,总是”一心多用“的人。我常常这边读着书,突然想起来去给孩子在系统上点下明天上午的早餐,又回来看书,看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来去查查我的签证进展到哪一步了,查完接着回来读书,又突然想到今晚给家人做点什么,顺手拿起手机查食谱,查完再回来读书,读着就想到今天某个同事做的某件事挺令人不舒服的,然后克制自己不要瞎想去看书.....总是不能专注做一件事,我跑步、做饭、洗碗也会打开喜马拉雅听书,边听边做才感觉这时间用的才值,殊不知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虽然我总告诉自己慢下来、慢下来,但性格使然,真的很难改,但也确实真想改改。我能感受到自己偶尔会让自己陷入焦虑,也能感受到无形中影响着家人和孩子的焦虑,我想放松,我想自在,我想慢悠悠“走”,但总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快步走”,然后竟然"跑"起来......最后自己累,还抱怨别人慢。
我也很喜欢吃葡萄干,家人都不喜欢,因此常常给自己买一小包,想起来的时候吃一小把,细细咀嚼品着葡萄干特有的香甜。但按照这本书中的例子,要吃一粒葡萄干,先拿起来细细观察,再触摸并闻嗅,咀嚼前在嘴巴里体验感觉,接着咬一两口感受味道,慢慢咀嚼慢慢吞咽,最后还要感觉进入胃里的体验。每一步要花2-3分钟,那么这一颗葡萄干要用掉人生中的十几分钟。我没有去尝试,哈哈,但换了颗大枣品尝,全程也就用了2-3分钟,已经感觉非常不一样了,不像平时甜的齁嗓子,咽下去后喉头还留有甘甜,算是一场味蕾盛宴。我还试着洗盘子,温热的水流让自己浑身也变得温热,南非这边一夜秋雨入冬,冰凉的手因为洗了几个盘子不再僵硬,盘子也在自己无意识的双手配合下变得锃亮....其实挺神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