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本的皇皇巨著,且是所谓魔幻题材小说,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读完,断断续续看了接近两年的样子吧!
当初决定买这套书读这套书,主要是因为看了HBO版的美剧。记得当时的版本还是没有剪辑过的,HBO级别的香艳那是没得说的。
但是,真正勾起我阅读兴趣的,是剧情中隐约透露出的传统东方故事思维。仁义礼智信居然逐一登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大方向破茧欲出之时,我停掉了美剧,决定买书看书。
说实话,纯虚构的英文故事内容翻译成中文,我基本都打不起什么兴趣的,但是这次却的确是一个例外。先前看过美剧版,里面的人物和场景历历在目,这让我在看书的时候,有了一种很真实的现实感。越是看书,越是觉得HBO这部美剧的拍摄水准的确是高超。
书看完了,我开始把没有看完的美剧版打开来看,发现:美剧版的结局居然完全脱离了原著版。这样的结果,我想一方面是因为HBO毕竟是想多赚些眼球和美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视觉创造和文字创造相比存在着劣势,其嘎然而止而又不突兀的结束能力,远远要逊于后者。
那么哪个结尾更好些呢?我的答案是毫不含糊的,当然是原著版。理由是原著版用最最黑色的毁灭作为漫长故事和庞大格局的结尾,而且,结尾的给出方式非常巧妙,只是轻巧地透露出几个小小的细节,含蓄隽永,让人还在掩卷沉思的时候突然爆震式惊醒。美剧版的结尾尽管华丽壮观,快意恩仇,但是却在事实上拉低了整部作品的层次。
回到原著版的结尾,这个略显意外的结尾是如何出现的呢?相信很多读者都会觉得十五本书读下来,作者如此咔嚓一下,是不是太突兀了。
我个人认为,作者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收场,非但不突兀,而还最终将此部作品拉高了一个层次,作者用这种看似突兀的方式告诉所有读者,魔幻只是修饰,这部作品的底色还是现实。
在当今时代写一部能被全球读者接受的作品是很难的,在魔幻主题领域里,《魔戒》无疑是一个高峰,靠魔幻完全虚拟出一个世界,最后把故事说圆。这个高峰,任谁也要躲着走。而现实题材,能写的基本上又都被写过了。
作者应该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构思的。以魔幻为表象,以现实为内里,瞒天过海。魔幻给了读者高于现实的期待,而现实却又让读者能够对故事情节感同身受。
然而,瞒天可以过海,但是却很难上岸。实际上,小说写到最后一部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这故事没有办法收尾,要知道现实的时间性是延续的,用文字把一幅地图铺开,再用文字让每个人物华丽登场,如何让读者与他们用一种能接受的方式告别,太难了。
雪诺之死,是作者做出的一种结尾尝试。但是,这种结尾方式的现实难度是:即便如此,让每个人物顺利谢幕也再要写几本书的篇幅,而人物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果让每个人的谢幕都符合整部作品风格和基调,这又要再写几本,而一旦被读者发现作者的意图,那么整部作品有可能会因为这样的狗尾而宣告失败。
在如此困境下,作者最终放下个别人物不表,最终用毁灭这个人类无法逃脱的终极主题结束全书,不可谓不老辣。
《冰与火之歌》终究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情节中弥漫的魔幻色彩和部分内容设置,是让作品本身假装脱离现实,是让读者期待非现实因素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然而,现实依旧是现实,虽然在结尾处现实已经开始展现其自有逻辑:即便善没有善报,但是恶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是,这个逻辑,在充满了欲望的人类的演绎下,充满了波折。而当这个自有逻辑的演绎落后于时间,落后于环境,甚至太长时间违背天道的时候。那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毁灭最终来临。这个毁灭,不只是对坏人的毁灭,而是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毁灭。
天何言哉,这不仅仅是孔夫子在两千多年的几声感慨,更是他老人家给所有世人的警告。当人类伦理扭曲到宇宙伦理的反面的时候,天何言哉,毁灭自来。
结语:当想到毁灭两个字做文章主题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了大刘的《三体》。大刘的三体是冷冰冰的毁灭,而《冰与火这个》中的毁灭在十五本书的精彩叙述演绎之后,貌似突兀的嘎巴一声,伴随着白鸦到来,除了冷,更有一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