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许多多好玩的事儿,成为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宝藏。
随着长大我们渐渐的忘记了这些事,可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后,那记忆深处里,一个个温馨的生活场景,都会在我们眼中复活。
而让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就是我们遇见了绘本这种神奇的图画书。
其实遇见了绘本也不稀奇,毕竟现在这样的图画书,已经成为了儿童阅读的必需品。
可是仅仅是故事听多了,你也可能会感到疲惫,这个时候,如果发现每一个故事都还有学不完的科学知识,也许你会发现另一个更加有趣的世界。
记得第一次唤起这种奇妙感觉的是有次收听果壳网徐来的讲述。
那一次他讲了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作料,四川人最喜欢的花椒。
我记得他讲,不管大家喜欢还是不喜欢花椒,麻麻的感觉始终都在。
他很有趣的使用“感觉”这个词来强调花椒是一种“麻麻的感觉”,而不是“麻麻的味道。
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麻麻的会是一种感觉呢?
原来这是因为花椒本身产生的麻麻的这种感觉,其实并不是一种味道。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这个让人惊讶的结果——麻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触觉,它相当于50赫兹的震动。
50赫兹就意味着每一秒钟震动50次。也就是说,吃了花椒之后舌头上的感觉跟舌头每秒钟震动50次是一样的。
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很意外?
对,这就是科学才能带给我们的惊喜。更何况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呈现。
02
最近我看到的《苏梅科学童话绘本》就是这样一套能够随时给人惊喜的故事。
这套科学绘本通过六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为我们展现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物理学方方面面的知识。
比如说《不服气的皮皮鼠》,通过皮皮鼠和闪电熊发出的各种声音对比,突出了大与小的概念,对于闪电熊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皮皮鼠竭尽全力却也做不到。
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智慧的长者山羊爷爷告诉皮皮鼠:“声音太小时,大山就会听不见,所以听不见皮皮鼠的声音。大山当然就只能听见闪电熊的声音,所以就只有闪电熊的回声了。声音这件事,本身也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振动的幅度大,声音才大。”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带儿子去贵州爬山时,在山的这边熊孩子和我们一起体会回音,一路高唱着,兴奋的在山这头一遍遍的重复,总感觉山那头的不远处,藏着另一个自己。
小朋友对这样的人生经历,总是那么的乐此不疲。
而这套科学绘本,以故事做载体,再加上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从小爱科学离孩子们的生活不再遥远,用人文思想去理解这个大大的有趣世界,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惊喜。
《小熊敲鼓咚咚哒》这个故事则通过当当猫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分清电池的正负极,该怎么正确的装电池,接着给自己的玩具以及家里的电器分别装上了电池,还教我们分清了手机电池与普通电池的不同。
其实小的时候,孩子们也就像这只当当猫一样,用自己的小手去探索世界,发现放上电池的玩具,如愿的在自己面前蹦蹦哒哒,那种征服世界的快乐,会让孩子特别的痴迷。
与其说这是故事,不如说这就是孩子的成长历程。用孩子的方式去解读生活,轻轻松松地学会科学知识,这样的阅读与讲述方式,值得每一个爱孩子的父母拥有。
而故事《闪电熊学打气》,更是用了孩子的体验,去发现和学习该如何正确地为自行车打气,包括气孔大小不同该怎么进行分辨,都一一呈现出来。
这些生活场景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孩子通过阅读能够找到这种和生活最熟悉的链接,就会对阅读和这本图画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通过阅读,孩子就能找到一种童年时稳定的安全感。
所以千万别怪孩子反反覆覆地翻看同一套书,这种在阅读中获得的幸福感,也许越长大,我们越觉得陌生,而孩子则用另一种方式,引领我们去重新观察这一切。
03
在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时,用生活场景的方式去搭建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应该为孩子童年阅读时,提供更丰富的体验与经历。
孩子是成长在明天的孩子,他们是科技与科学的受益者,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科技进步的原生动力。
从小给孩子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会为他们的生命打开另一种可能。
其实无需刻意,我们只需要把未来的成长交给自然的规律,静待花开。
这种不带任何企图心的培养方式,表面上失去了短平快的教育成果,却从内心里深层次的滋养着孩子。
这些在幼年时就遇到精彩科学绘本的孩子,注定会将自己的根,努力扎入深深的泥土中,最终成长为一棵独立而自由的树。
而树上的旖旎风景,终是你我都未曾见过的绚烂。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优美图,谢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