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像我一样有一个带有睡眠监测功能的运动手环,你就会发现,一夜7-8小时的睡眠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有深有浅甚至偶尔有清醒的情况发生。智能手环一般通过内置体动记录仪来监测睡眠,对比科学实验中的方式(监测脑电波、眼球运动、肌肉活动的信号)准确性有待商榷。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睡眠具有周期性,而且有“深浅”之分。那么,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睡眠不是连续的呢,同时深睡和浅睡对我们来说分别有什么意义呢?
婴儿睡眠的启示:两种不同的睡眠模式
1952年,芝加哥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尤金·阿塞林斯基)和他的教授(纳塞尼尔·克莱德曼)在做一系列的睡眠研究。阿塞林斯基当时在观察记录婴儿的睡眠过程时,发现在某些阶段,婴儿的眼球会在眼皮下快速左右移动,并且与眼球不动的睡眠交替进行。为了验证两种睡眠模式的猜想,克莱德曼教授将自己襁褓中的女儿Ester带入了实验室。通过电极监测三个区域:脑电波、眼球运动、肌肉活动,分析信号反馈,他们有了重大发现:“人类睡眠不仅仅是睡觉,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睡眠模式在交替循环”。他们根据眼球运动命名了这两个阶段的睡眠“非快速眼动的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非快递眼动睡眠被进一步验证有4个阶段(阶段1-4),阶段3和4是NREM的最深层阶段(慢波睡眠),在这两个阶段唤醒一个人的难度更大。同时快速眼动睡眠也有了惊人的发现,REM阶段的脑电波信号跟清醒时几乎一模一样!科学家们发现快速眼动睡眠跟梦的经历相关,于是REM也被称为有梦睡眠。
睡眠周期与黄金90分钟法则
在发现了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种交替进行的睡眠模式之后,科学家们后来发现这两种睡眠模式在整个夜晚进行着拉锯战,而一场小型战役的结束时间是90分钟,也就是一个睡眠周期。每场战役通常先是非快速眼动睡眠迅速击退REM占了上风,接着REM卷土重来,如此往复,NREM的战斗力在一个个小战役中逐渐式微,睡眠的深度越来越浅,直到REM在最后一场小战役大获全胜,唤醒了清晨。
于是,你会看到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书提到了“高效睡眠”这个词,以R90为单位的睡眠时间计算方式逐渐流行,取代了简单的小时计算。如果你的朋友说,“我昨天睡了5个r90”,你就知道她睡了7个半小时。睡4个睡眠周期就能清醒的话,我又何必多睡15分钟呢?另外,因为第一个睡眠周期的NREM 阶段3&4占比大,即在这个阶段睡得最深沉,有了“黄金90分钟”的说法,即保证了第一个睡眠周期的质量,一整夜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睡得死就是睡得好吗?
现在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一夜安眠需要不同深度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睡眠阶段的参与,且缺一不可。睡得死,可能只是意味着你跌入了前两个睡眠周期的慢波睡眠的阶段,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可能真的醒不过来了。如果,你的孩子或者爱人开始进入了深深的睡眠,千万不要在这个阶段叫醒Ta,否则接下来就很难安眠了。
祝大家今晚安眠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