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书,经常看到远游他乡的人对月而吟“月是故乡明”。那时也不知这诗出自诗圣杜甫的笔下,更奇怪月亮明明是天上同一个月亮,为何要说自己家乡的月亮才亮呢。
很多年后,我已长大,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很多东西已渐渐从似懂非懂到次第明白以至最后亲身经历,更感受过有些东西只能意会而不能言明,没有语言可以描述,所有的话语都是多余。有些场景,有些感动,有些无端的愁绪都只能默在心底。直至经年,在某些时刻又突然从脑海深处闪现,像一幅幅清晰的画卷涌现出来。那年中秋的明月就是这样一幅画卷一直深藏在我的脑海深处。
那一年不知具体何年也。那年,家还在喜捷,还在岷江河畔那有着片片梯田的高高山上;那年,家还是盖着青瓦的老屋,门前有着成片的竹林;那年,父亲还在,妈妈身体也还健康,两个姐姐都在家里;那年的中秋,父亲和妈妈照样花了很长的时间,用青青的芦竹杆在很大的石臼里捶打糍粑,打出的糍粑照样带着一股芦竹的清香,那是一种离家后至今再也没有尝到过的香味;那一年的中秋,白天飘着秋雨,天空没有放晴,到了黄昏,雨才歇了。那晚上,一家人吃过团圆饭,坐在屋里看电视,因为下了雨,谁都没有想过要打开屋门出去看看有没有月亮,除了父亲。父亲每看一会儿电视都要叫我们休息一下,不准我们看电视久了,当时我还在上学,父亲总叫我要保护好眼睛,直到今天,我都没戴眼镜,这真的要归功于父亲的监督。
那一晚,父亲打开堂屋的大门,没想到明月已出东方,急忙叫我们几姊妹出来看。完全没有想到下了雨的晚上,天空的乌云会倾刻晾开,我和姐姐们一拥而出,站在门前的坝子里。一轮稍显红色的月亮出现在东方的天空,挂在远方隐隐约约的山尖上,那些群山在夜色中连绵一片,月色下就如给岷江镶了一圈美术课上老师教画过的花边。而门前的竹林,河风吹过,听得见竹叶间稀疏掉落的雨滴声,门前的石阶之下,无数的蟋蟀在叽叽叫着,屋前两山之间的那弯山谷里的梯田,偶尔又传来几声蛙鸣。多年以后,当我读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就总想到那晚我家门前的竹林,虽然没有荷香,但有着门前姐姐们种的花花草草以及坡上那些野草散发出的故乡特有的味道。我和姐姐们都惊讶于那轮如梦幻般的月亮了,谁也没有出声。那个夜晚的乡村,因下了雨,路上还未干,大家都各自在家。那一晚,故乡犹如一幅画卷,静谧安祥地沐浴在月色中铺展在一片凉爽秋风里,而我是画中的人儿,我那泥巴土墙的青瓦房便是点缀,那门前的翠竹是画中的一抹青绿,岷江则是一弯流水,两岸的群山则是远景,而一轮圆月泛着红晕高悬画卷正中。
经年以后,那一轮圆月,犹在我深深的记忆里。因为以后的岁月里,我再也没有见过一如那夜的月亮般圆圆而大如初升的太阳,再也没见过那样的夜色;经年以后,再读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才深深地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们难舍的情怀,体会到异乡再好也总觉不是自己归宿的那种感觉。这大概就是我们民族骨子里始终带有的那种淡淡乡愁的情结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