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芭芭拉·奥克利
内容大致回顾
首先让我们提纲挈领的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以科学依据为基点是国外很多实用类书籍的论述方法,这本书也不例外,从脑科学到心理学的研究为依据,给我们介绍了作者从一个数学盲到工程学博士毕业期间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和模式,帮助更多的人提高学习的效率。整本书的内容比较浅显,通俗易懂,并且读完你会发现书里面的方法很多都是我们以前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常要用到的,但是哪些方法好用,或者说哪些更适合自己,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理清章节思路
学习之道这本书,目的在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书中重要内容归纳一下,主要是在讲三个重点内容:思维的模式、组块的构建、学习的方法(其中重点讲解拖延的处理和增强记忆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下图了解这本书的结构思路:
从上图可以清晰的看到,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三大重点构成整本书的学习框架:通过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理论学习,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大脑的运作过程,也是掌握提高我们学习效率方法的基本原理;在读者介绍的有效学习方法作用下,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取知识的核心,提升掌握知识的效率;而构建知识组块,既是学习的有效路径,又是保留学习成果的制胜法宝,是我们学习最终的落脚点。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体系搭建的过程,所以实现知识组块的构建,才是《学习之道》真正要求我们做到的。
重点内容理解
对于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要像书中提供的方法一样,把自己已知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相互连接,再进行加工,更容易产生新的启发,也更容易掌握新的知识。所以在重点内容的解读上,尽量用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
思维的模式
思维的模式是学习的理论支撑。“方法唯有赋予理论才有生命力”,了解大脑的思维模式,就是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思维的模式分为两类,一是专注模式,一是发散模式。专注模式(左脑)负责集中的、连贯的、逻辑的、推导的思考,发散模式(右脑)负责想象的、宏观的、抽象的、创造性的思考。在运用上,在专注思维过程中感到挫败感时,运用发散思维给大脑放假,往往会产生新的思路解决问题,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思维模式和意识的联系。我们的意识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平常使用较多并且浮于表层能自我控制的意识为显意识,例如我们分析问题,做出决策,这些想问题的过程都运用的是显意识;另一种是存在我们内心深处往往不被察觉且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而产生的本能反应为潜意识,例如我们日常的习惯、直觉的判断、梦境等。对于两种意识的认知,往往存在冰山理论,即只关注到了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的显意识,忽略了在水面下的那巨大能量的潜意识。
专注思维就相当于我们用显意识思考问题,而发散思维则是充分的运用到了潜意识的能量。专注思维和显意识都需要我们按照常规的逻辑推导能力处理问题,在这种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形成固有的套路和思维惯性,这显然利弊并存。就像解一道数学题,思维惯性好处是帮助我们减少了思考的时间,能够按照习得的套路解决问题,而弊端就是一旦套路不管用就容易陷入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的思维发散,其实就相当于把问题交给了潜意识。运用潜意识能迸发出新的思路,是因为,潜意识本身就具有比显意识更强大的能量,并且潜意识不像显意识一样遵循固定的逻辑轨道,而是无规则的、跳跃的、弥漫的处理大脑交给的信息,这就为新思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组块的构建
组块知识的理解。组块知识即把所学的碎片化的知识整理组合,融汇成一个主体,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的集合。组块知识是建立在对碎片化知识的理解上,形成对整体知识集合的理解。用语言的组块知识举例,“小明,你最近做事的方式有点按图索骥,希望你反思一下”。在这句话的表达中,按图索骥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的组块,背后讲述的是伯乐的儿子学习相马的故事。如果你熟悉这个成语(知识组块),你就不必回想这个成语故事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前因后果等等关于这个成语背后的信息,你可以立即反应这个成语要表达的是要学会变通。知识组块为我们平时的思考和理解节省了大量时间。
组块知识的构建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理解。在组块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按照书本的知识框架和顺序学习,这是搭建组块知识最系统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帮我们全面的了解组块知识,但其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组块知识。如果不能把组块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就像刚才的成语,知道了其背景故事,但别人说出这个成语的时候,你依然不懂别人想表达什么。所以学习之道强调构建组块的过程要回顾和理解提炼,就是这个原因。
拖延的处理
拖延的成因。我认为产生拖延的原因,一是我们对将要做的事有恐惧感,可能是目标设的太高,可能是对做某事不擅长,可能是做的过程中寸步难行,其中的本质是害怕结果;二是事件本身难以形成及时的正向反馈,观察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戏画面每时每刻都在给予我们反馈,每次达成一个简单的任务都会有奖励,这种正向的反馈激励我们把游戏打通关,而有些事情的正向反馈时间较长,容易让人产生抗拒心理;三是难以进入做某事的状态,心思飘忽不定,效率低下,容易自暴自弃。
拖延的解决方式。针对以上产生拖延的原因,可分别采用以下解决方式:
一、害怕结果导致的拖延,采用番茄工作法,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过程。这相当于完成某事时间上的拆分,例如写完一个报告要3个小时,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就是把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拆成6个30分钟,这样一来你只需要做到在这30分钟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即可。当然,番茄工作法的弊端也很明显,如果你要着手的工作存在极强的连续性,拆分时间完成可能任务最终完成的效果更糟。
二、缺乏正向反馈而产生抗拒心理,建立奖励机制,通过自我的正向反馈形成习惯。这是利用人天生的条件反射,在正向反馈的激励下,让我们对拖延的事情不再抗拒,进而逐步克服接纳的过程。具体的方式就不多说了,奖励机制的建立方式可参照一些手游如消消乐之类的,学习游戏是怎么给你正向反馈的。
三、难以进入状态,效率低下容易自暴自弃,可以尝试运用心理对照法或者角色模拟帮助提高效率。心理对照或角色模拟都是通过对未来的期望实现对现在的自我激励。心理对照法书上有详细讲解这里不赘述。角色模拟是在心理对照基础上变通的方法。例如你在学习医学理论觉得很枯燥,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假设现在你已经成为了一名心目中期望的医学专家,进入医学专家的角色,用医学专家的视角去学习,你会发现学习起来很轻松。
增强记忆力
记忆的五个有效方法。记忆联结,将新知识和已有记忆联结;制造画面,大脑制造画面帮助记忆;创意记忆,通过创意形成容易记忆的内容;理解记忆,了解来龙去脉帮助记忆;间断回想,利用记忆曲线重复记忆。
记忆的方法,我认为以上的这些总结起来,就是将新知识加入自己思考+回想,这是比较容易记住的。不论是理解、产生联结、创意记忆、制造画面,其实都是自我思考自我吸收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等同于把新知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再通过回想,不断的强化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版图。这也是学习过程中要反思的原因。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运用过程要因地制宜
学习之道里面介绍了很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单列出来都可以找到具体的讲解书籍。每项方法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通过推广他人实践,再他人反馈的基础上改良而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记住,学习的方法可能适合很多其他人,但可能唯独不适合你。例如记忆方法中的画面宫殿记忆法,我尝试了脑子里勾勒出记忆的画面,但没过几秒就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理解一些方法的原理,在原理的基础上对方法进行改良,形式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
阅读的过程中帮读者养成好习惯
最后再回到书本身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看着很累,可能是电子书没有目录的原因吧,刚开始的时候就没有一个宏观的框架,加上一些标题可能翻译的不到位,造成一些内容一扫而过。里面举例的一些方法实践成功人士也好想吐槽,感觉没有什么说服力。不过书里面最大的亮点是在每个章节的末尾留给读者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帮助读者回想、理解、反思每个章节的内容,帮助读者养成良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就逐步掌握学习之道的精髓。
编辑推荐
高居美国亚马*学习类图书前列长达一年
作者在MOOC、Coursera上开创*受欢迎的学习课“learning how to learn”,数十万人报名参加
MOOC课程翻译字幕组原班人马强力打造中文版本
MIT、普渡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外数百所名校教授亲证有效!
内容简介
读完一本书,却不记得讲什么?
美剧看了一箩筐,英语还是没长进?
公众号、指导书、牛人帖,一个都没落,却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这些都是典型的低质量学习症状。
不了解学习的原理,就是在无效重复;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在消耗天赋。
本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新研究出发,跨学科解读学习的原理,提供*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大脑如何处理图形、文字、数字等信息,不同类型的学习匹配哪种信息通路
学艺术、学语言、学音乐、学数理??各种事物的学习原理有何差异
对于你而言,为什么A方法比B方法效果更好
如果你翻开这本书,我相信你对学习是认真的。
专注思维VS发散思维
记忆组块
提取练习
穿插学习法
机遇的法则
数学浸泡法
记忆宫殿法
间隔重复法
知识迁移
解释性提问法
学习类APP
数十项科学研究,绘制学习原理全景地图;
*全面的学习法则,通往精进之路。
作者简介
芭芭拉 奥克利
(Barbara Oakley),
现为工程学教授,本科专业(居然是)俄语。
小学到高中数理成绩一路垫底,因此热爱文学。职场生活,不得不学习大量新鲜知识,甚至是头疼的数学知识。放下工作,回到学校,竟然学成了工程学博士,后留任教授。在MOOC、Coursera上开创*受欢迎的学习课“learning how to learn”,数十万人报名。
本书一出版即高居美国亚马*学习类图书前列,是一本学习神书,看过的人秒变“学霸体质”,开启外挂模式。
精彩书评
我阅读过大量有关教人如何学习的书,这本《学习之道》是*好的作品之一。因此我不建议只读一遍。读者应该经常将其拿出来翻阅回顾,对比书中的观点和建议,检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然后想想怎样改进。
——采铜(著有畅销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推动各行各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元技能”,并且快速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增量”。除了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走上工作岗位还要文能出文案,武能数据分析。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是长于文必定短于武。《学习之道》的作者由文青少女蜕变为工程教授,从容搞定曾经的“不擅长”,是为学习之道!
——成远,前媒体人、知乎创始团队成员
我发现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输入—练习—内化—输出”,这已经是一种很高效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更高效的“理解范式—应用范式—识别范式—输出范式”,但不管是哪种学习,都需要各种学习技巧,《学习之道》为你开启学习技巧之门。
——秋叶,秋叶PPT创始人、知识型IP训练营创始人
这是一本讲如何有效学习的书籍,全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新研究出发,告诉你学习过程中不同技巧的原理,哪些方法效果更好,为什么会起效果。
让你学会如何控制注意力,对抗拖延,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明智地对待大脑的优势和弱点,*终让这些学习策略真正发挥作用。
——战隼,知名自媒休(warfalcon)、100天行动发起人
终生学习是一种趋势,如何学习是一个大学问,这本书解析了学习背后的原理。我特别赞同书中提到的要用巧劲去学习,需要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而且要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中转换,值得中国读者一读。
——邓斌,书享界发起人
我发现身边的高人,他们有两项高于常人的本领:一是洞察问题的本领,二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对于大多数人,很努力,却得不到希望的结果;很多事,有态度,却茫然于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这个社会大发展、信息大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通过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点迅速构建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更是摆在我们当代人面前的一个绕不开的竞争技能。《学习之道》是我们能够离高人更进一步的指导书。
——王海龙,吴晓波苏州书友会
对于任何领域的学习者而言,本书都能让你受益匪浅。芭芭拉·奥克利教授以认知科学*新的研究为依据,提供权*的指导。她简洁、明快地引导我们*大限度地从学习中受益。对于学习困难户,以及任何想精进学习效果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本必备读物。
——戴维 C. 吉尔里密苏里大学心理学与跨学科神经科学教授
很久没遇到一本书能让我这么激动了。加深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才能让人们持久掌握知识,并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这是一份能让人受益终身的礼物。
——罗伯特R. 加马什 麻省理工学院罗威尔校区协理副校长
干活要使巧劲而不是蛮力,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芭芭拉·奥克利真真切切地教会了你巧办法。这本轻快易懂的书收纳了许多学习窍门,皆是以严谨的科学和经验为基础的。不瞒你说,我就打算把其中的几种技巧运用到我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格伦·哈兰·雷诺兹、比彻姆·布罗根田纳西大学名誉法学教授
掌握学习之道,会学才是你的目的。这本大脑使用手册揭示了在学习领域取得成功的奥秘。我见过很多学习者,他们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既然这本使用手册能让学习者“懂得更多”,他们自然会“做得更好”。
——雪莉·马尔科姆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前言
作者声明
001 第1章 开启大门
每个人都能提升学习能力
008 第2章 放松点
有时候太勤奋也是一种病
025 第3章 学习即创造
来自托马斯·爱迪生不粘锅的启示
044 第4章 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口默念而心得解”的秘诀
073 第5章 预防拖延
化“坏”习惯为好帮手
082 第6章 小恶魔无处不在
深入理解拖延的习惯
098 第7章 搭建组块对抗发懵
如何增进专业知识并减轻焦虑
110 第8章 工具、建议和小技巧
最好用的学习应用和方法
127 第9章 拖延的小恶魔总结篇
你得和拖延症较较劲
137 第10章 增强你的记忆力
大脑虽小,空间无限
148 第11章 记忆技巧多多益善
打造生动形象的比喻或类比
161 第12章 学会自我欣赏
形成直观认识
171 第13章 塑造你的大脑
改变思维,改变人生
179 第14章 借方程的诗歌打开心灵之眼
解开标准方程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190 第15章 学习的复兴
自学的价值
201 第16章 避免自负
团队合作的力量
211 第17章 参加考试
考试本身就是效果非凡的学习经历
224 第18章 释放无限潜力
学习的10个好方法和10个误区
233 后记
235 致谢
239 注释
265 参考文献
277 图片来源
前言/序言
推荐序
作为一个高效学习方法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我阅读过大量有关教人如何学习的书,可以说,这本《学习之道》是我在该领域读过的最好作品之一。
学习方法领域的图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走的是学院派路线,主要是梳理学习心理学中的各种理论,在这些书中,我们能看到不同流派的观点,能看到心理学家对学习本质的讨论,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些过于抽象了,较难在学习的具体实践中加以应用;另一类走的是实践派路线,作者往往靠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摸索出了一些基于经验的学习方法,这些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其中部分观点可能不符合学习心理学中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某些方法只适合特定的场景,无法迁移应用在更广阔的学习领域中。
《学习之道》则是一本真正面向大众、指导实践以及科学可信的学习方法手册。这本书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管你想学什么,你都可以在书里找到方法。书中的理论均是基于当代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观点,有严谨的实证研究背书,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并且其中部分观点还是比较前沿的研究结果,体现了本书与时俱进的特色。本书以数学和科学学科的学习做引子,逐步揭开学习的神秘面纱,介绍了全面的学习原理和超多的技巧,这些理论对任何层面的学习都是适用的,所以不管你想学什么,都可以学习借鉴。
(2)看完这本书,你会爱上学习。这是一本配得起“深入浅出”四个字的好书。书中不断运用类比、图解等多种方式,让对心理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准确地理解关于学习原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例如,本书第二章在解释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时,就采用了弹球机来作类比,非常生动形象。
(3)每读几页,就有彩蛋。这本书融汇了大量的学习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来自大学教授、科学家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容是专家和高手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可谓价值连城。每隔几页,读者就会与它们不期而遇。它们是对书中理论内容的重要补充。所以这本书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给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指引。
(4)脚踏实地,立刻开始精进之路。本书每个章节都穿插了相关的实践和练习建议,这些建议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实用性。建议五花八门,但都是落地可操作的,因而读者不用担心看完书后怎么办,他们完全可以边读边练,边练边学,立马行动起来,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本书绝不能只读一遍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喜欢学习的人或者希望更加卓越的人的好书。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一本实用手册来读。因而对于这本书,我并不建议只读一遍。最好的方式是在通读一遍之后,仍旧不要放远,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常学习中,可以经常拿出来翻阅回顾,对比书中的观点和建议,检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然后想想怎样改进。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我们很多人虽然很用功努力,但是努力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多半是学习不得法,行动不得要领。那么这本书就正好是你所需要的,读完这本书,你对学习的理解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你会触动、反思,然后重新出发、高速前行。
——采 铜
著有畅销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学习领域意见领袖
推荐序
这本书会对你看待和理解学习的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你会接触到研究者所知道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省时的学习技巧。技巧的使用会让学习变得很有趣。
让人没想到的是,许多人还在采用收益少、效率低的学习策略。我的实验室就大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调查。最普遍的学习策略就是重复阅读——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书本和笔记。我们和其他研究者都已经发现,这种被动又肤浅的学习技巧通常没什么效果,即所谓“事倍功半”——确实辛苦付出了,却没有任何收获。
被动的重复阅读并非出于愚笨或懒惰,而是因为我们陷入了认知错觉。当我们一遍遍地阅读材料时,它们就会在大脑里越发熟悉、连贯,大脑处理这些信息会变得更轻松。这种轻松误导我们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事实却远非如此。
本书会向你介绍这些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觉,并交给你打破错觉的武器。同时,它也会介绍很多非常好用的学习技巧,比如追溯练习,让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得到超值的回报。这是一本具有实践意义且鼓舞人心的书,它能帮助你明白为什么某些学习方法要比其他的方法更有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是每个人的必需技能。本书将指引你走进学习与领悟的国度。
——杰弗里D. 卡尔匹克(Jeffrey D. Karpicke)、
詹姆斯V. 布兰得利(James V. Bradley)
普渡大学心理学名誉副教授
译者序
关于这本书,恐怕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相见恨晚。本书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是美国奥克兰大学的工程学教授,她所开设的“Learning How to Learn”课程是在线网络教育平台Coursera上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市面上各种考试辅导、成功者谈经验之类的书数不胜数,却鲜有纯粹探究与教授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本书的几位译者来自各个专业,但都从翻译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例如书中提到的“组块记忆”“提取训练”,还有针对拖延症的解决方法,就可以应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本书更是一扇全新的门,可以为你培养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并爱上学习本身。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曾经提到过“connect the dots”,大意就是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曾经所学的知识会被运用到现在或是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作者本人经历相当丰富,语言学专业,后参军入伍,退役后从零开始学习数学和物理。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活泼朴实的故事和例证来精心铺垫,让每一个对知识充满兴趣却手足无措的人,敢于放手行动,得以追随前人经验去尝试一些反直觉的方法,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将是极其珍贵的体验。
对于作为译者的我们来说,这更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挑战。比如,许多英语的词语或典故在汉语中不适用,这时候就需要转化成熟悉而且认可的本土例子。比如第10章,为了记忆一组专有名词,书中介绍了“首字母记忆法”,可是汉语并不是字母文字,这种记忆法在我们这儿难道就行不通吗?幸运的是,我们有类似的“取字记忆法”,“二十四节气歌”就是一个例子。用这个例子,读者就能更形象地理解这种方法了。回头再看,这两种方法其实是相通的,都是把概念连成串来记忆,难处在于需要串成的口诀得好记,这就需要个人自己的创造力了。当然,创造力也是本书谈的重点之一,这就要留给读者去钻研了。
在此之前,字幕组的主要工作都集中于在线课程的翻译,能够有幸承担一本书籍的翻译,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书面文字与课程中的口语大不相同,对于字斟句酌和流畅度的要求也更高。我们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体现作者的原意,又不影响中文的理解和表达。作为翻译这一领域的入门者,难免会有疏漏和力不从心之处,还请各位读者不吝指出。
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参与工作的每一位译者都结下了更深的友谊,在环环相扣的翻译校对审核的接力中,我们都在克服自己的局限,在沟通和讨论下不断推进进程。译者中的一位已经和数学作伴了几十年,因此主要负责相关专业术语的把握,而他的爱人也担负起了文字的润色工作,想必这段经历会成为他们日后甜蜜的回忆。
最后,感谢为翻译提供了帮助的所有人,感谢字幕组中每一位为这本书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译者:李天诚、谭诗琪、杨静雯、左立华、任轶、伦子、远千山,也感谢编辑为这本书做出的努力。
这是一本方法书,也是一段美好的学习之旅,希望各位读者旅途愉快。
前言
我们的大脑潜力无穷,却没有配备使用手册,而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使用说明。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行家,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提升学习技巧的新方法,尤其是针对数理方面。
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é)是19世纪的一位数学家。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他为了攻克一个棘手的数学难题,花费数周,绞尽脑汁,却依然一无所获。于是他给自己放了个假。某天在法国南部乘公交车时,答案竟不期而至地闪现在了他的脑海里。虽然在度假,但他大脑中的一部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在回到巴黎后才开始整理细节,但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正解。
你也可以像庞加莱一样获得这种“灵光乍现”的时刻。在这本见解独到的书中,芭芭拉·奥克利教授会做出详细的阐述。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即使在毫无意识的睡眠中,大脑也能思考问题。不过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在入睡前要一直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个问题的解法。等到第二天早晨,不出所料,你的心中定会突然萌生新的领悟。其实,放假和入睡前的全神贯注都是为大脑做足准备,否则在假期里和梦中,你的大脑就可能跑去思考别的事情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是你最近关注的问题,大脑就会一视同仁地纳入其中。
这本有趣的书会给你及时送来更多高效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在这里,学习不是枯燥的劳作,而是一场神奇精彩的冒险。你会了解到为何自己明明没有吃透学习材料,却自欺欺人地以为明白了一切;你会学到如何集中注意力和腾出空来做练习的方法;还会学会提炼重点概念,让心里更加有数。掌握以上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技巧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少经挫折。这本引人入胜的学习指导,不仅有助于学业,更能丰富你的人生。
——特伦斯J. 诺斯基(Terrence J. Sejnowski)
萨克生物研究所,弗朗西斯 克里克荣誉教授
作者声明
本书详细地列出了很多简单的技巧,以便读者能够即学即用。研究者历经多年时间才探索出来的方法,现在你竟触手可及了。
不管你在学习领域的水平如何,这些方法都可以帮你改变思维,甚至改变人生。如果你已经是一名学习专家,那么阅读本书就像给思维的发动机进行涡轮加速,新点子会让你的学习两翼生风。书中还有有趣的反直觉建议和技巧,让你在学习时充分地利用时间。如果你正在为学习挣扎,本书也有系统的实用技巧,会帮助你顺利走上正轨。如果你一直就想在某个方面得到提高,那么本书一定会为你指引方向。
谁不可错过本书
喜爱文学、艺术,却害怕数学的高中生
原本就擅长自己所学之物,还想学得更快更好的大学生
跨行业考研考博,还有不停歇地考证书的“烤烤族”
想要通过某一项重要证照的考试,但屡试不过而为此伤脑筋的上班族
梦想成为翻译官、设计师,为此进修,而不得不暂且在某处打工的梦想派
对某个领域充满兴趣,苦于没有学习方法的自学者
热爱各种新事物,想让自己更有趣的“智识分子”
简而言之,这本书为每一个对未知充满渴望的人而写,希望你们喜欢!
——芭芭拉 奥克利(Barbara Oakley)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副主席(医学与生物学工程方向),哲学博士,专业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