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有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文中她写,她住过很多地方:
“不仅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布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出现,但都不是我的‘家’!”
但她的家在哪里?冰心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人们常说,父母在哪里,那里就是家。有句刷爆朋友的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可见,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多么重要,在很多人心里,童年有父母的家才是真正的家。
我也想问一问“我的家在哪里?”
多少年了,心底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我对家没有强烈的依恋感?虽然常年在外,但我从没有没有回家的渴望和冲动。
从离家上大学到外省读研究生,从研究生到异地工作,至今,共十四年的时间,这十四年,我常年在外地,除非万不得已,我不愿意回家,就连过年也不想回去,中国人普遍有过年情节,我没有。我不想家。
我从小就是被忽视的那个,我至今都不知道怎么和我妈亲密相处。不愿回家,即便回家,和她在一起也很有距离感。
每次听同学同事说起家,说起妈妈,一脸的幸福和骄傲,我心里就凉凉的,我没有从我妈那里感受到关心,自然就体会不到家的温暖。下面这几件事是我对我妈感受很深的。
第一件事,有关打电话。在外这十四年,我没有接到过家人一个主动关心的电话:最近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从来没有接到过类似这样对我表示关心的电话。有一个细节,我妈打电话过来,我几乎不接,然后再打回去,目的是给她省话费。这么多年了,似乎她也心安理得了。我妈主动打电话过来,基本上是家里有什么事,一般都是有关我弟的,那种没事关心女儿聊天的情况几乎没有。
第二件事,很多大龄未婚单身的女孩子会受到来自家庭的催促,我从来没有。
我妈几乎不曾提及过我是否恋爱,有没有男朋友好像无所谓。对弟弟的婚姻大事,她百般关心,到处找人介绍相亲,为此不惜花钱找中介。同样是儿女,待遇为什么如此不同,我想不通,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以致于被催婚,在我看来是多么甜蜜幸福的一件事。被催婚,至少意味着还有人关心啊。比起被关注,被漠视的滋味更让人痛苦。
第三件事,是有关儿女出门远行。从小就很羡慕别人家的母亲,女儿出门离家的时候会细心地给女儿收拾行李塞一些吃的用的塞到女儿的行李箱里,会把家里归类整齐、收拾得干干净净。我妈没有这样。
从初中寄宿学校的那天到今天,已经20年,每一次出门,我妈从来没有帮我收拾过行李,她帮弟弟收拾过。
我从小就开始做家务,北方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院子,每天早上起床我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我爱整理东西,喜欢东西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样子,过于追求完美,甚至有些强迫症。
硬币的另一面当然是好的,我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但以一个人能够得到的关心爱护为代价唤取的自理能力,我觉得有点心酸。
《舌尖上的中国》一度很火,近几年饮食上升到了高级文化的层次。在我家,能吃饱饭已经是很不错了。
不管是小时候的潜意识,还是长大以后,从来没有感受到我妈的关心。在家里我没有存在感,极少得到关注,感觉从小到大没有谁认真听我说话。我总怕给人添麻烦,努力不给家人添麻烦,有关我的事最好被大家默默地淡忘掉。因为我不知道被关注是什么样的滋味。
目前家人唯一对我关注的事是我结婚,家人七嘴八舌地发表各自的看法。我很反感。怎么形容呢?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好不容易找到食物吃,你却和他说“要注意饮食,不要吃不健康的食物”。
我是多么羡慕有些家庭的女孩子,父母会对她说:不要担心,大不了回家,爸妈养你。我没有啃老的念想,但如果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人能对我说这样的话,我心里只会感到无比踏实,无比安定。
那种有人给你托底的感觉,会让一个人内心无比有安全感。
我不知道怎么爱,看到有些女孩子被家人爱着的样子,那么自信从容,那么温暖明媚,我就忍不住要流泪。那是我一辈子都学不来的。
家于我而言,只是个文学意义上的符号。我非常不喜欢看母爱泛滥的文章。我为什么不喜欢看充满母爱的文章?
看冰心的文章《我的家在哪里?》,羡慕她小时候就得到许多爱,有爱的地方就是家,她当然依恋家。
我觉得我连家都没有,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哪里都不是家。我的心一直处于漂泊的状态。
宫崎骏说:“被一个人深深地爱着将给你力量,深深地爱着一个人将给你勇气。”
我缺少那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