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有很深的影响,那么具体会有哪些影响?
最近我有点关于家庭对于一个人财富观念的影响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首先谈谈我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数学老师。因此从我父亲这边,我从小理解的金钱是从政府发配的,财富是靠老爸一毛钱两毛钱省下来的。往后踏上社会打工或者工作时,心里有个跟工资对比的数字就是老爸在学校的薪水。
我的母亲做过很多工作,代课老师、针织厂工人、超市服务员等。从我母亲的教育里,金钱是老板发的。因此拿了人家老板的钱,就一定要尽心尽力为老板工作,不要对不起老板。
老妈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所以我记得圣经里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尽管我不相信天国里的财富,但是隐隐觉得金钱似乎不是什么好东西。
于是乎,踏上社会后,我仍然缺乏对于金钱的渴望与关注。但是又对它们充满困惑。尽管学生时代有读过政治课本里关于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成果之类的概念,但仅仅是作为考试背诵的材料。
今年一大半的时间都没有上班,有时间去思考与阅读。破解了很多之前的迷思,才恍然明白那些简单得不值一提的“常识”。简单的讲,财富就是你用心创造出来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是一首歌,也许是一把小板凳。当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发生交换,就变成金钱。
只是曾经的世界,很多的金钱与财富的累积并非靠创造,而是偷窃、掠夺。因此才给金钱带来不好的名声。但是在如今一个可以自由创造,以及保护个人财产的社会里,为人们创造越大的价值,获得越多的金钱则无可厚非。
小时候,我们总会看到政治正确的故事或电影里,父母、老师语重心长的对小朋友说,长大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回头想想,这句老掉牙的话,朴实却意义深远。
我们为了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就是应当去做对社会有用的事,时髦的话讲就是去满足需求。(不过有时候我们会理解错误何为“有用”,忽视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
“满足需求创造价值以创造财富”,如此简单的道理,我需要等到二十多岁了才明白。估计远远落后于那些从小就对生意耳濡目染的小朋友吧。
由此我又联想到,这就是一种认知上的差异。
我有时候在想,产品经理既不会画图,也不会代码,那么他存在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是掌握方法吗?掌握流程吗?熟悉各种app吗?
最后我想到傅盛说过的一句话,“认知差距是互联网唯一的壁垒。”
人和人之间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就算别人有很好的履历,我也能超过,任何人本质的差别来自于认知的差别,只要能突破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就能够变成不一样的人。
所以我想,产品经理真正的价值在于对认知的调整上。不管是对产品的认知、市场的认知、团队的认知,甚至对于自己人生意义的认知,都是产品经理很独特且重要的竞争力。
上面的讲到了“满足需求创造价值”的认知,再回到家庭教育的话题上,我认为仅这点认知对于教育孩子仍然不够。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找份好工作赚很多钱”。但我想不应该往这方面强调,只需要让孩子明白以后要做个“有用”的人就够了。剩下的关键便是去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当一个孩子步入社会找工作,或者想创业时,有三个要素可以考虑,分别是“我喜欢的”“我能做的”“可以赚钱的(即人们需要的)”。
后面两点似乎不难,“我不能做的”但是“喜欢且能赚钱的”,努力去提高做的能力就好。“我喜欢且能做的”但是“不赚钱”,想办法去让它可以赚钱就好。
在生活中遇到的更多人,困惑的是第一点,也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而那些越早发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的人,则省下犹豫徘徊的时间,远远的走在前方。
其实这个世界这么缤纷多彩,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有机会做到卓越与成功。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命中的工作”,然后脚踏实地的走下去。一方面也许跟心猿意马、社会浮躁有关,但另一方面我相信是跟大家在小时候缺乏对兴趣挖掘与引导导致。而成年后,就失去那份单纯的发现乐趣的心,被更多外界的事物迷乱了双眼。
最后在回到产品经理的话题,除了对世界、财富等方面的认知外,产品经理还应该具有“我喜欢的”激情,早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提高能力,创造价值,收获财富。
(两天前想写的文章,再拖拉就到明年了。睡前看到两天前九有好宝里的聊天,于是搬出电脑敲完这篇文章。还是要保持写写文字的习惯呐。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