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谈性色变的国家,性好像不是人出生就有的属性。但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工流产最多的国家,每年人工流产至少1300万,其中不包括1000万药物流产和在民营医院所做人流的数字,而堕胎者超半数是未婚青少年。
近日,一则“性教材尺度太大吓到妈妈”的新闻,引起媒体和公众持续关注和发酵。据报道,今年3月初,杭州一个小学生妈妈在看过《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节选了低年级教材个别页、个别插画出现的生殖器官、性交等内容,发微博质疑教材“尺度太大”。随后,该教材下架。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看到网上流传的二年级下册“人的诞生”一节中关于性交的图片时,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时并没觉得这套教材有不妥,更谈不上觉得这是在教他们“学坏”。一位三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这套教材时并没有觉得尺度很大,因为在学前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和他讲过类似内容。一位六年级女生更是表示,课程里面的内容,越是年纪小,越不觉得害羞。她一直不觉得学校开这门课程有什么问题,对于这次网上的讨论,她认为是大人们在“小题大做”。
中国性教育严重缺乏。
中国性教育到底有多缺乏呢?根据搜狐教育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是如何获得性知识的呢?32.2%人通过网络获性知识,24.4%的人通过色情光盘,35%通过性行为或者其他,而老师学校和家长传授仅9%!我们几乎可以这么总结:如果没有日本AV,中国的性教育简直不敢想象。
性教育是使人更成为人的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是人成长为人关键的一场战争,老师与家长们应该掌握这一场人生保卫战的主动权。然而我们却因为传统文化、习惯的压力,把这一权利拱手让给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这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
性教育的缺乏表现在方方面面。
中国性教育的缺乏表现在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性教育中,性作为教育课程的边缘存在;在家庭性教育中,性作为禁忌存在;在社会性教育中,性充斥与性规制的杂芜存在。
1.学校:尽管从2011年12月开始,中国以立法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学校负有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责任,但是很少学校真正落实这个规定。而且,基本上也只是从医学和健康的层面来推行。很多学校甚至连完整的教材都没有。在大学,尽管基础课程约占据本科阶段所有学时的1/3,但基本上没有大学在这一块教学计划里设置性教育课程,只有屈指可数的少数几所大学能坚持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
2.家庭:在我国,绝大多数家长不愿与子女谈论具体的与性有关的话题,性作为家庭教育的禁忌存在。不少父母担心、与孩子进行性问题的讨论会导致孩子过早的性体验与性交行为,有的父母则是由于自身缺乏科学性知识,性教育的能力有限,难以正确回答孩子提出的相关问题。
3.社会:当前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越轨"性行为发生率逐年攀升,人们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性信息,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性知识。但是信息泛滥的结果是性教育和黄色信息鱼龙混杂。虽然我没有统计过,但是我跟同学一起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大多看过一些情色影片,也登录过色情网站。
中国的人流却出现泛化,低龄化和重复化的趋势。
虽然我们对性讳莫如深、谈之色变,甚至刻意回避,但是却没有帮助我们的青少年性健康。我国每年约有2200万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在18—24岁的青少年中有48%的人发生过性行为;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有过非意愿妊娠,绝大多数为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杜蕾斯性福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人的首次性行为中,只有49%的人选用了安全套。
张金莲教授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2012》的《人工流产现状分析》一文中指出:如果以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为1亿来计算,有28%的人曾经做过“人流”,这其中25岁以下妇女占49.5%,未育的妇女占首次妊娠“人流”的占49.7%,在曾经作过“人流”妇女中有一半以上有重复“人流”史,三次以上的占13.5%。在这些“人流”中,治疗性“人流”仅为,因避孕不当或未避孕发生意外的占50.3%。
这还是中国的平均数字,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的数字比例还要高!君不见当下人流广告铺天盖地,把无痛人流宣传得过分“轻松”,譬如“15分钟,睡一觉就好”,这些说法是在美化人流,但避而不谈危害,甚至不谈如何避孕、减少意外怀孕。
每年1300万的人流数量,简直抵得上一个小国的全部人口,这固然为很多医院创造了不菲的收入,付出的却是很多年轻女性无法挽回的伤害和代价!
我们的社会在对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缺的远不是安全措施。
一方面是对性教育讳莫如深,一方面人流广告却作浪兴风。家长一失色,性教材就下架。我们的社会在对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缺的远远不是安全措施。
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本质需要,性教育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现代公民教育的基础,其教育水平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为什么要对性教育如此禁忌?却对人流行为如此开放?!
不少学者疾呼:是时候树立开放、平等与全民终身性教育理念了!是时候重建有底线、半开放并健康的性道德了!中国性学理事方刚曾说,学校性教育应该是“保护而不是禁止,是给予而不是剥夺,是赋权而不是夺权。”当我们好不容易有了一套好的教材,当我们好不容易渐渐有了性教育的意识,我们应该做的是开放更新我们的性教育,而不是畏手畏脚,浅尝则止!
我们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开放并不是放开,它意味我们敞开心扉与孩子们真诚交流,尊重与包容受众的差异;意味着正视人的性欲望的客观存在,不赋予性消极意义,以积极开朗的态度面对性;更重要的是,开放意味着不以谈性为耻,不回避搪塞,而是科学地,公开地,合适地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