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脑原理来自神经科学领域,将大脑按部位和功能分成三层,分别是是爬行脑、情绪脑和视觉脑。
爬行脑,请问大家:大脑存在于人体中主要的作用什么?其实大脑首要的任务就是“生存”,即让我们活下去。它是一个完全自动的系统,控制着我们的心跳和体温。当然不难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后台运作,我们从不需要告诉自己,现在心跳几下比较合适。自动化系统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而在后台不停运行并控制着我们生命的,就是“爬行脑”。爬行脑位于脊柱的顶端,是脑干上的一个组织结构,具有上亿年的历史,在爬行动物时期就发展起来,故而称为“爬行脑”,也叫“本能脑”。
众所周知,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心跳、血压、呼吸。因为这个部位掌管着人的“生杀大权”,故而说爬行脑负责着人体安全。那我们思考一下,爬行脑有哪些具体的作用呢?对,强大的感知功能。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吃火锅的过程中不慎被汤汁溅到,我们会做出迅速抽离的反应,这个就是爬行脑在面临危险或威胁时,自动开启的保护功能。这种快速反应的保护功能能够使我们及时躲避危险,而这一功能已经发展了上亿年之久,它会二十四小时不间歇地工作,扫描环境中的安全因素,在遇到危险之时,迅速做出反应。
爬行脑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有哪些本能性的反应呢?以陈序老师在面授课时讲的“挥舞着大刀的疯子”为例,如果我们在大街上不慎遇到疯子挥舞着大刀朝我们飞奔而来,很可能我们的反应就是愣住,这个就是爬行脑的第一个本能反应:僵住。当我们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会撒腿就跑,这个就是爬行脑的第二个本能反应:逃离。那么,如果实在跑不过疯子,我们会选择怎么办呢?对,那就是与之搏斗,这个就是爬行脑的第三个本能反应:对抗。
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家长在压力之下向孩子吼叫,这个时候孩子的爬行脑会迅速启动,立马僵在那里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越是这样,家长往往越会生气。其实,如果家长知道这时候是孩子的爬行脑开启保护功能,我们就应该反思: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使孩子的安全感荡然无存!
工作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危险呢?大家思考下,在职场当中最典型的刺激爬行脑的事件是什么呢?批评、指责、最后期限,这些都可能刺激到爬行脑做出反应。比如,开会的时候不小心走神,而突然被老板点名发言,就很可能僵在那里。如果被老板劈头盖脸的臭骂,那我们很可能能就会躲着老板远远的。这个其实就是爬行脑做出的“逃离”反应。工作中最容易被刺激使爬行脑启动保护功能的就是“最后期限”,当时间紧的时候,最后期限会让你想尽办法尽快完成任务,而忽略质量。尽管此时的反应是迅速的,但是这只是古脑的爬行脑在本能地重复以往动作,这时候的创造力是窒息的,是很难产生创新思维的。
回到教练的话题。教练的工作是激发被教练者的潜能,从而找到更多的可能。那么显而易见,在进行教练对话之前,需要照顾好被教练者本人。在专业的教练对话当中,有些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场地的选择、保密协议的签订、获得被教练者的许可、问问题时表明问题的缘由,甚至教练的表情语音语调都需要考虑到被教练者的安全感等。有了这些,在教练者和被教练者之间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之后,才能有效地进行教练对话。同时,逻辑层次理论也可以与这点相互印证。环境、行动、能力这三个层次的感知,是本能脑来完成的。在逻辑层次中,我们曾讲到“归因错误”,即就是将低层次的表现,归结为高层次的原因,而当这种状况发生时,本能脑(爬行脑)就会瞬间启动。(关于《逻辑层次理论》,请参阅我整理《五维教练领导力之逻辑层次理论》)
举个例子,一次陪同公司业务经理和销售代表去拜访客户,拜访结束之后,照理业务经理需要对销售代表进行拜访的总结辅导。开始时候,业务经理很耐心地不断询问销售代表,为什么要跟客户这样讲,并不断的给予反馈,可是随着销售代表的不断解释,业务经理直接说,“我认为,你的问题就是没有认真做访前准备”,讲完这句话,销售代表就默不作声了。作为旁观者,此时感受到销售代表面临到了巨大的压力。作为管理者,在给予下属反馈时,是基于特定任务下的行为和结果的反馈。显然这位经理在反馈时,将行为层次提高到了能力,甚至是价值层次。这时候,下属的本能脑就会被迅速启动,产生逃跑的动作,从而在行为上采用了拒绝表达的方式来回应我们这位业务经理。不难想象,假设业务经理的反馈再上升到身份层,或者更高的层次,那必然产生强烈的冲突。而在事后反馈中,这位业务经理却对此毫无意识,所以不得不说管理是一种行为艺术和语言艺术,真正践行这一艺术实属不易。
情绪脑,包裹在爬行脑的外面,在身体结构上被称为“边缘系统”。这是一个具有五千万年历史的大脑,主管者情绪与情感,是哺乳动物的共有特点。大家都知道,哺乳动物属于群居动物,有家和团体等组织形式,有一定的社会成员结构,即存在首领和随从。维系这种关系的其实就是哺乳动物之间对于情感的需要。有一个磁共振的研究表明,当人们被排除在外的时候,磁共振会显示大脑的一个部分会亮起来。同时给受测者进行疼痛实验发现,当人们感受到疼痛时,磁共振显示大脑的一个部分也会亮起来。研究发现,前后两次亮起来的部位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被孤立会让人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因为大脑本身存在着归属感的需求。那情绪脑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遇到不同的事情,哺乳动物会有不同的情绪。当被关心或被看重的时候,会出现高兴愉悦的正面情绪。当被冷落或受欺负时候,则会出现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因为情绪脑包裹在爬行脑的外面,所以它们有联动效应。因为爬行脑二十四小时在监控不安因素,它传递给情绪脑的往往也就是不安的信息,让情绪脑充满着负面的情绪。
情绪脑是以听觉为主的,它对语音语调非常敏感,这点对教练来讲非常重要。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即使是尚不会讲话的宝宝,他也可以从父母说话的声调中判断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当情绪脑接收到不信任、看不起、责备等相关的语音语调的负面刺激时,它就会产生不愉悦、害怕、消沉和排斥感。咆哮是最容易激发负面情绪的语音语调,而咆哮是在压力情况下刺激反应。当上级在下属面前咆哮,当家长在孩子面前咆哮,这个时候都会无限制地激发负面情绪,使对方处于低能状态,干什么都不起劲。与之相反,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那些充满着信任和尊重的团队往往是充满高能量和高绩效的团队。这些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在现实工作当中,大家却很少注意。因为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都假设成年人具备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因而在工作当中,我们觉得就应该就事论事,运用逻辑理性思考,而不应该牵扯个人情感。但在现实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和情感,不管你看没看见,它都在那里!很多时候,如果处理不好情绪,你可能没办法处理与此相关联的事情。在教练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情绪脑对于语音语调的敏感。面授中,陈序老师也现场演示了对于不同的语音语调的理解和情绪反应。陈虹老师在《教练中亲和感建立》(想深入了解可阅读我整理的同名笔记)分享中讲到,建立亲和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同步”,它就是源于情绪脑的一个特点,即情绪脑喜欢“同一性”,比如说,人是喜欢群居的,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因为这个时候他会感觉到非常的安全和舒适。因此教练对话顺利展开的前提就是“建立亲和”。在教练时,教练者需要匹配与被教练者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基于此,被教练者才能完全打开,最终双方达到彼此共舞的流动状态。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做到情绪脑喜欢“同一性”这一点呢?刚才我们提到,人是群居动物,有家庭有团体又有一定的社会成员结构,首领乃至随从,而维系这种关系的就是哺乳动物对于情感的需要。
各位父母,你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嘛?是什么样的能力促使我们能够跨越作为独立人的边界呢?我们愿意这么多年持续地为孩子付出如此之多,是什么样的能力让我们愿意为另外一个人如此永无止境的无条件付出呢?这种能力是如此的有力量,这就是由身份带来的价值,使得我们拥有能力去为孩子做任何的行动。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逻辑层次中身份和价值观部分就是情绪脑在做出反应。在教练对话中,最强的亲和正是来自教练者对于被教练者的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在《五维教练领导力》课程中讲到“3F倾听”,其中第三层次的倾听指的就是“倾听对方真正的情感和意图”,即根据直觉和洞察力倾听对方的优点和卓越性,而这个优点和卓越性就是指对方的价值观。在教练对话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复述”被教练者的价值观词汇,用对方的表达方式,以同样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复述。当被教练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被理解和被尊重时,强有力的亲和就建立起来了。
以上我们讲解了爬行脑和情绪脑。其实大脑的这两个结构是互相交织在一起并紧密配合的,它们不能完全分开,因为它们在一起工作已经五千万年了。爬行脑的自动运行系统,让我们能够避开危险而生存下来。情绪脑让我们能够因为拥有心理和情绪的安全感而生存下去。显然,爬行脑和情绪脑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只有视觉脑才能真正帮我们解决问题,视觉脑也只有人类才拥有!
视觉脑,什么是视觉脑呢?视觉脑就是我们的大脑皮层,它由脑裂分为左右脑,相对于爬行脑和情绪脑来讲,它是非常年轻的,只有两百多万年的历史。视觉脑的面积很大,有十六万亿个神经连接,超过宇宙中可见到的星星数量。视觉脑控制着大脑的绝大部分智力,凭借它的速度和处理能力,使得大脑比只靠惯性情绪支配灵活一千倍。而这些灵活性和能力,也使得我们能够适应视觉投射和视觉推理。因此,视觉脑拥有很强大的功能。那为什么叫“视觉脑”,到底是什么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了呢?做个简单的互动,请你随便观察下周围,你看到了什么?OK,你可以看到这样那样的东西,如果你看到一只小虫子飞过,它就是投射的光影,这是我们看见的。真正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的是这个视觉脑,这是为什么呢?再请大家随便拿起身边的一个物品,仔细思考:这件物品再被发明以前,存在于哪里?任何东西创造出来之前,都必然存在于发明者的大脑之中。先有大致模样,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完善清晰,最后根据大脑中的形象被生产出来。所以,在做成一件事情之前,必须在自己的大脑中先看到它。这也是我们常讲“以终为始”、“成果导向”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在大脑里真正看到想要的成果,才有可能将这个成果变成现实。当我们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时候,就是因为我们看不到那个视觉画面的成果,大脑中一片空白。因此说视觉脑给了我们解决方案,让我们充满创造力。而在教练技术中,之所以强调成果框架强调远景,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视觉脑还有哪些特点呢?你再看一眼刚才拿起的物品,注意着你大脑中物品的画面,然后使劲地擦掉它。怎么样,擦掉了嘛?你会发现,不管怎么擦都擦不掉,而且越擦越清晰,这个就是大脑的注意力法则:你越注意什么,什么就变得越清晰。你想否定什么,也会越否定越清晰。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不要跑,要摔跤的”。结果却发现,孩子跑得越快了。其实大脑不能对“不要”形成画面,只能对“不要”后面的东西产生画面。所以,你越是强调“不要”,它就变得越清晰。讲到这里,大家也就会理解陈序老师面授课上讲到:在描述愿景和目标时,需要将被教练者“不想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等,转化为正向的表达。因为大脑不能对“不要”产生画面,只有将这种“不要”转化为正向的画面,才能够帮助被教练者清晰他的目标和愿景,只有画面清晰才能有调动所有的资源去实现它。
现在请你将刚才拿起的物品放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你再去看你的脑海里还有它的画面吗?显然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大脑能够看见不存在的东西。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大脑里先创造出想要的东西的画面,即使它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其实各种“画大饼”,或者企业的战略规划,都是基于这点。一个有感召力的领导者,一定是能够让团队看到未来成功画面的领导者,即组织愿景。我们平时期望有假期,有车有房,也是基于此。再想象一下,下月孩子十周岁生日,你想为他好好庆生。你希望他的小伙伴陪伴在他的身边,在一个大大的草坪上,放着长长的餐桌,桌上放满各种卡通图案的蛋糕和松饼。同时草坪边缘的植物也被修剪成各种样子。孩子们在愉快地奔跑玩耍,家长们一边互相聊天,一边微笑着看着欢乐的孩子。这样的画面是否可以实现?当然可以,无论你选择什么,你都可以根据头脑中的画面把它创造出来,一切均取决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什么,视觉脑就会将你选择的画面创造出来。
每个人的大脑硬件系统都是一样的,不同的能力表现仅仅是因为软件系统的不同。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地开发我们的视觉脑。只有充分打开视觉脑,看到那清晰的画面,才有可能调动越来越多的资源将看到的画面创造出来。在逻辑层次中,除了愿景之外,还有系统。视觉脑具有系统性思考的能力,能够站在身体之外思考事物的全貌。它不仅仅知道“我是谁”,还会去思考:我所关心的人,他们想要什么。同时,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些就是视觉脑强大力量的所在。
回顾“三脑原理”,我们会发现,爬行脑是“非此即彼”的大脑。它认为要么是朋友,要么就是敌人;要么是安全的,要么就是危险的。其实情绪脑(哺乳脑)也是如此,你要么是爱我的,要么就是不爱我的。这两部分大脑非常喜欢安全和舒适,对于习惯的环境和行动感到舒服。而人类的视觉脑是二者皆有的思考系统。比如,我要做个好妈妈,又要成为成功的职场女性。两个身份看似非此即彼,但是在视觉脑的激发下,我会创造和发现很多方法与资源,帮助我去实现:既是一个好妈妈,又是一个成功女性的愿望。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意图。爬行脑的正向意图是生存,情绪脑(哺乳脑)的正向意图是归属感,视觉脑的正向意图是创造力、创新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