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大山东号称齐鲁之乡,其版图主体就是西周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齐鲁相邻且接壤,齐在东北,鲁在西南。
在西周分封之时,两国旗鼓相当。然而齐国自从开国之君姜尚开始便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经过几任国君开疆拓土,国力蒸蒸日上,到春秋时期已成大国。
鲁国本为周公封地,由于周公在朝辅佐周成王,由他的儿子伯禽即位,因为囿于礼制,为政繁密,与齐国的差距越拉越大。到了春秋之际,齐国已经可以完全碾压鲁国。
把话题拉回到曹刿论战的大背景下吧。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之乱,齐襄公被弑,诸弟仓皇逃命。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辅佐下,逃往姥姥家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在鲍叔牙辅佐下,逃往莒国避难。
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叛乱平定,国君位置空缺。海选开始了,谁能早一步赶回齐国,就有机会成为新君主,于是纠和小白上演了一幕春秋版“奔跑吧,兄弟”。
为了阻止小白进入齐国,管仲带领人马进行伏击,一箭射中小白的衣服带钩。小白不愧为表演帝,假装中箭倒地,迷惑了管仲和纠,率先奔跑入临淄,成为国君。
齐国政局的动荡使鲁国看到了一丝反超的希望,如果齐国新国君由鲁国拥立,那将大大改善齐鲁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于是鲁庄公先是和齐国几个当政的大夫会盟,接着亲自率军队护送公子纠赶奔齐国争夺君位。谁料想小白先行一步,在国内高、国两在家族的支持下登上了君位。
鲁国的计划破产了,鲁庄公还想做最后一把努力。他估计齐桓公新立,国内局面还不稳固,于是在当年秋天兵伐乾时。您想啊,小白哪能把到手的君位让给别人呢,于是倾重兵与鲁国开战。
乾时之战,鲁国败得很惨。鲁庄公的战车都丢掉了,车上的战斗员和驾驶员为了引开敌人都被齐国活捉了。而狼狈的鲁庄公因转乘别人的车,才逃得一条性命。
回到国内,鲁庄公心有余悸,他知道了齐国的真正实力。失败是成功之母嘛,自己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了。因此他着手为将来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而且还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平民曹刿。身为一国之君,还能与之开诚布公地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问题,充分显示了其豁达的心胸。鲁庄公对战争的重视和他采取的改变措施是长勺之战取胜的最关键因素。
公元前684年,骄横的齐军气势汹汹地入侵鲁国长勺。战争局面发生了反转,齐军成了骄兵,轻敌思想严重,认为鲁国不堪一击,埋下了骄兵必败的伏笔。而鲁国则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他们积极准备,为保卫国土与入侵之敌决战,哀兵必胜啊!
关于长勺的位置,史学界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长勺位于山东莱芜苗山镇杓山南,一旦长勺被占,齐军便可长驱直入。也有史学家认为长勺应在今山东曲阜市北境,倘若此说为实,那后果更严重,因为齐军真的是兵临城下了,一旦长勺失守,鲁国国都岌岌可危啊!长勺之战的结局已经关乎鲁国政权存亡,国运存续,因此鲁国必须取胜才能扭转时局。齐鲁两军在认识上一反一正,成为鲁国获胜的重要因素。
我觉得曹刿对于长勺之战的认识只说对了四个字:彼竭我盈。但是所谓的彼竭我盈并不是因为齐人三鼓,鲁军一鼓作气。而是由于齐军长途作战,深入鲁境,天时地利已失;而鲁军同仇敌忾,以逸待劳,土气高涨,这也成为鲁军最终获胜的又一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鲁国最终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关于“网红”曹刿以后的事迹史籍极为缺乏。据说《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曹沫就是曹刿。好吧,姑且我们认为他俩是同一个人,我们看看曹先生做了些啥事。
《史记》上说曹沫之所以受到鲁庄公宠信是因为他勇敢有力气。这位大力士曹沫多次率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逼得鲁庄公割地求和,但依然信任曹沫。
长勺之战三年后,齐鲁两国元首在柯地会盟,恼羞成怒的曹沫竟然手拿私藏的匕首胁迫齐桓公,要求齐国返还占领的所有鲁国土地。
齐桓公一想,这叫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啊!性命至上,齐桓公只得答应。
回国后齐桓公越想越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领土丢失了,我们可以再夺回来。信用丢失了,将失去天下人对你的支持。给他地,咱要信用!”齐桓公凭借良好的信用,获得了各个诸侯的支持,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曹沫用胁迫手段夺回了打仗所丢失的土地,挽回了些许颜面。
倘若曹沫就是曹刿的话,我更加不喜欢他的赌徒心态和流氓手段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