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球股市不太平,纷纷开启暴跌模式。就连一向「强硬」的美股也扛不住了……
不少小散看着自己「绿油油」的股票账户只好「关灯吃面」,还有「不怕死的」趁暴跌「抄底(补仓)」。
「黑色星期二」过后,隔夜美股大涨,周三股市大幅高开,就在广大吃瓜群众期盼A股「收复失地」的时候,大盘再次「过山车式地跳水」,「小散们」心中不觉已凉了半截……
A股素来冠有全球股市「吊车尾」一说,跟跌不跟涨。平心而论,2017年以来,股市虽然起起落落,但拉长一看还是涨了好几百点,最夸张的还是2017年底大盘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十一连阳,回调一日后又开启霸气7连阳,确实很「牛」!
照理说,股市大涨应该是喜庆的日子,「小散们」就指望年前赚点零花过个肥年,可现实很残酷,不少小散的股票不仅没涨反而连续下跌,大盘涨的越凶,股价跌的越猛,更有甚者,大盘十一连阳,他的票十一连阴,噗噗噗……
此情此景,我相信不少小散的心中是这样的:「大盘涨势如虹我踏空,股市百股跌停我躺枪,横批:过年吃糠……」
就拿这几天大盘的回调来说,拉长月线一看仍然像是「慢牛」的行情,但不少股票已经创下了2015年股灾以来的新低,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股市大涨几百点,我却没赚到钱,到底是为啥呢?」
1 IPO审核加速,新股「抽血效应」
有参与过申购新股的「小散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新股赚钱效应越来越差了,甚至都出现了破发。」这在两三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自2015年IPO重启后,次新股(新股上市一段时间后)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在上市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能够通过IPO审核的公司都是机构眼中的「香饽饽」,那时候的股民申购新股要是中签了,高兴得合不拢嘴……
因为中了新股就是开启了连续涨停板的疯狂旅程,少则十个八个涨停,多则二十多个涨停,涨幅前十次新股基本上占了「半壁江山」,而且相当一部分牛股开板以后回调一阵还会向上暴涨将近一倍,赚钱效应可观。
而现在,次新股有三五个涨停都算不错了,而且很多次新股刚上市就「业绩变脸」,次新股泛滥而优质公司越来越少,然而股民环比增幅一直在下降,「僧多肉少」造成「抽血效应」。
2 上市公司「黑天鹅」频发,机构避险心态
前两年上市公司比谁业绩增幅大,2017年开始上市公司比谁亏得多。
乐视网预告巨亏116亿(亏掉了整个创业板净利润的十分之一);
石化油服预告亏损107亿;
巴士在线从赚2亿到预亏18亿;
湖北宜化亏损48亿;
最离奇的还要属獐子岛和保千里,一个开始「扇贝去哪儿第二季」,一个亏到无法统计……
而其中不少大幅亏损的股票都是前两年的绩优题材股,上市公司「黑天鹅」频发,投资机构频频踩雷。为避险只好「抱团取暖」重仓银行,保险这类风险较低的绩优蓝筹股,二八分化愈发明显,这也是「大盘指数节节高,个股低迷无止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概念炒作告一段落,「价值投资」回归主流
2017年以前,股市的投资风格是题材概念炒作为主,价值投资为辅。
想必不少股民依稀记得2012-2013年的传媒手游题材炒作,出现了类似中青宝,掌趣科技,光线传媒,华谊兄弟这样的大牛股,2014-2015年新能源汽车、军工板块轮番炒作,2016年各类自贸区、港口板块的炒作,涨势喜人。
依托题材的炒作,创业板从2012年开始持续了几年的「大牛市」,而市盈率较低的银行、保险这类一线蓝筹却持续低迷。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风光无限的创业板开始漫漫下跌路,而大盘蓝筹股开始估值修复,重新回归投资主流。
4 全球产业集中度上升,龙头效应凸显
在大盘蓝筹的估值修复过程中,龙头上市公司的协同效应十分明显,形成了独特的A股「漂亮50」现象。
事实上,每个行业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头部一到两家的龙头企业,中部几十家行业各具特色的中游企业,尾部各种细分领域优势明显的中小企业(创业公司)。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催生了众多新兴行业创业机会,每个领域的细分市场都诞生了比较知名的创业公司,这恰好对应前几年创业板火热的走势(也就是成长股的爆发),可是时间一长,(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中小企业开始举步维艰。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产业集中度都明显在上升。龙头企业凭借资源和规模优势仍然可以保持高速增长,而空有题材的「伪成长」公司要么是业绩不达预期,要么是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换句话来说就是,中小企业的生存越来越难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经济形势是一年不如一年,不管是投资还是创业都不比以前轻松,我们能做的也只是顺势而为。
散户做投资一定要「业绩为王」,选择自己熟悉行业的好公司(就算不是龙头也应该是行业中的佼佼者),长线持有,这才是摆脱追涨杀跌恶性循环的最好办法。
如果你是创业,也需要三思而后行。创业环境越来越差,凡事都要留一条后路,家庭与事业一定要分开,人生无常,且行且珍惜,自己做出了选择无论成败都应该无怨无悔,但是千万不要牵连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