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鲁尼已经上了两节钢琴课,老师要求每天练30分钟,因为家里没有钢琴,所以我们有空就去琴行练习,但是时间不固定。
前天下午,去幼儿园接了鲁尼后,我看时间还早,于是想先不回家,直接带他去练琴,可是他却说要晚上去。
我开始劝说他:“晚上我要哄弟弟睡觉,反正时间还早,现在去练完,晚上就不用再下来了。”
他不同意,开始大叫:“让外婆带我去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得要现在去?”
“外婆又不懂,怎么监督你练琴啊?”
“我自己知道怎么练啊!”
“不行,你弹错了外婆又不会提醒你,还是得我去!”
鉴于他最近的表现,我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因为不想练琴而故意拖延时间。
绝对不行!才上了两节课,只学了两个音符,就不想练习了,那以后更难了怎么办?我心里想着,继续劝说他。
谁知他的态度非常坚决:“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来决定!反正我现在不想去!”说着,一屁股坐在地上,赖着不走。
02
这样的争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最近被他的各种拖拉磨蹭气得半死,我经常忍不住对他发火。
就拿刷牙这事来说吧,每天早晨,把他从床上叫起来之后,他又躺在沙发里一动不动,叫半天也不去刷牙,最后非要我拉着他去;晚上睡觉前让他刷牙,他就一会要喝水,一会要看书,一会去玩玩具,总之诸多借口,就是想逃避刷牙。眼看着睡觉时间到了,他还磨磨唧唧的,我内心那焦虑的火苗就蹭蹭蹭往上窜,于是忍不住对他一番唠叨和吼叫。
还有吃饭、洗澡的时候,也是这样,叫第一遍,他就像没听见一样,依然我行我素,提高音量叫第二遍了,他嘴里答应着“好好好,我就去”,身体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等叫到第三遍,我终于忍不住发火了,走到他面前,盯着他,大声叫他的学名,他才开始极不情愿地,像个树懒似的慢吞吞地挪动着步子。
还有,看动画、玩游戏的时候,明明已经到规定时间了,他就是不愿意停下来,每次都要拖延个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最后我不得不走过去强制把iPad关掉!
有时着急了不免会大声吼他两句,结果他的声音比你还大,嘴里还振振有词:
“为什么要听你的?我自己的事自己决定不行吗?”
“别逼我!你越是逼我,我越不想做!”
“那么着急干嘛?你这是焦躁懂不懂,我告诉你,妈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有时争吵得厉害的时候,他甚至赌气说:
“我不要你这个妈妈了!你走,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这样的戏码每天都要上演好几次,我真是感觉越来越心累!
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啦?
就在不久前,五岁多的时候,他还是个做事积极、懂事讲理的孩子,刷牙吃饭从来不用叫第二遍,每天放学一回家就主动先完成功课再玩耍,经常跟我聊天说话,对我关心又体贴,俨然是个小天使。
我以为经过了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Fucking Four之后,好日子终于来临了,谁知不过半年,他又变成了一个更坏的小恶魔,做事懒散、蛮不讲理、脾气暴躁,简直是到了狗都嫌弃的地步!
03
这次,看着他赖在地上又想哭闹的样子,我实在无力与他抗衡了,只好带他先回了家。
吃过晚饭,把弟弟哄睡之后,我摩拳擦掌准备“威逼利诱”他去练钢琴,谁知他却主动拿起了书,说:“走吧,妈妈,去练钢琴了。”
我窃喜: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哈哈,算你小子识相,省得我动手了。
练琴的时候更是让我惊喜,好几次弹错了键,他都主动要求重弹,后来越来越顺手,竟得意地跟我说:
“妈妈,等以后我学会了弹钢琴,你想听什么曲子,就让我弹,哄弟弟睡觉的时候,也可以让我弹琴。”
“那太好了!”那一刻,我真是感动得无以复加,不禁想:五岁时那个天使宝宝又回来了吗?
回家时,我们手拉着手,一路上欢声笑语,好像又回到了从前那些亲密无间的日子。
我问他:“放学那会,你为什么不愿意去练琴啊?”
“那时我还没准备好啊,昨天你都没跟我说要练琴。”
原来如此,我突然明白了:有的时候,面对困难或者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孩子看上去是在磨蹭,其实是在做一个缓冲,积蓄内心的力量去面对。
仔细想想,孩子磨蹭的事是不是都是他不愿意或不擅长的事?比如,起床、写作业、睡觉、做家务等等。如果换成让他出去玩、吃好吃的、看动画什么的,他不早就一溜烟跑去了。
我又联想到自己,每次我打开电脑想写文章又不知从何写起,为素材的缺乏苦恼的时候,不是也会停下来,喝点水、吃点东西、洗个手,磨蹭半天才回到电脑桌旁吗?
04
那天晚上,我又看到了一篇节选自路易丝·埃姆斯的著作《你的N岁孩子》系列的文章,终于恍然大悟。
文章写到:
美好的黄金年华5岁之后,孩子就进入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了。这个叛逆期的特点,是孩子极端的、同时的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而且,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按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因此对父母常常“抗旨不遵”,“我不要那样!我就要这样!”
6岁娃同时在两个极端游走。他可以在学校里做一个模范生,回家里当一个小恶霸!
他顽固、自负、蛮不讲理。不光情感上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他的身体发肤好象都格外对疼痛很敏感。给6岁女孩子梳小辫儿很可能让孩子疼得哇哇叫。6岁的男孩,摔一跤可能哭得让你诧异他怎么比过去娇气了好多。
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在感情上有极大的需求,非常需要妈妈不断保证爱他,却又一不如意就拿妈妈做出气筒,专门和妈妈作对。
这几段描述,简直就是现在的鲁尼啊!
原来,他最近总是磨蹭,各种“作”,都是身体发育在作怪,并非要故意跟我针锋相对。
他急切地想要摆脱对妈妈的依赖,成为自己的主人,这种愿望就像当初他刚学会走路时,急切地要挣脱妈妈的怀抱,去探索世界一样,挡也挡不住,而我却仍想着替他安排好一切,一旦他的节奏不符合我的期望,我便开始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他、催促他,实在拿他没办法时,又对他不理不睬。
可怜的孩子,他一边要跟自己的内心做斗争,一边还要忍受着妈妈的误解,有的时候看到妈妈生气了,他还反过来劝慰我,真是不容易啊!
05
了解到孩子身心成长的密码之后,我才明白:孩子在不断地成长,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该随着调整,现在,需要改变的是人我,而不是孩子。
我开始重新审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认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树立权威,吃什么、去哪儿玩、看什么书、几点睡觉,都应该由父母决定,并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因为孩子还没能力为自己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后果。
但是,如果在孩子六岁之后,我们还是怀着这种想法,企图操控孩子的一切的话,那必然会与孩子陷入无尽的权利斗争中。我们越是想要控制孩子,他越是要反抗。孩子的磨蹭,其实就是对父母无声的抗议。
海文颖老师说,养育孩子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父母需要得体地退出。何谓得体?就是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的时候,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欣赏地注视着孩子逐步将他自己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这便是得体。
换而言之,当孩子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想要自己做决定时,父母就应该逐步放手,让孩子去练习。这时,我们的角色就不再是孩子的指挥官,而是要与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做一个安静的陪伴者和默默的支持者。
放手让孩子做决定,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要为自己的事负责。
这也是跟孩子划清界限的过程。起床、吃饭、睡觉,是你的事,我可以负责提醒,但是最终由你来决定什么时候做,如果因为起晚迟到了,因为没吃饭肚子饿了,因为晚睡第二天醒来精神不好了,这都是你应该承担的后果。
我们做父母的,最重要是管住嘴,不再催促、唠叨,相信孩子有能力掌控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
认识到这些之后,第二天下午,我和鲁尼共同制定了作息表,并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要为自己的事负责,到点了,该做什么事,我只负责提醒,但是不会再催促你,你自己把握好时间。”
同时,我也争取了他爸爸的支持,希望他以后能更多地陪伴鲁尼,因为《你的N岁小孩》里说:
6岁的孩子,跟主要照顾人(妈妈)在一起时,既会表现出最好,也会表现出最坏。当母子关系紧张时,让孩子和爸爸等非主要照顾人单独相处几个小时,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他跟非主要照顾人相处时,更容易表现出他好的一面来。
我知道,孩子的磨蹭一时半会很难改变,但是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尊重,我相信孩子也终将找到自己做事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