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5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这里的“道”是通假字,通“导”,引导,引领,治理的意思。
乘:登也,会意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上面是“大”(指人),下部是“木”(指树木),字形像一个人在树上,“乘”的本意就是登上去,读chéng。如《易·乾卦》:“时乘六龙以御天。”
由此引申,指坐车船,人在车上叫“乘车”,在船上叫“乘船”。
“乘”还有顺应和趁着的意思,如:乘风破浪、乘虚而入。
乘还有因、遵循的意思,如《孟子》:“不如乘势。”《老子·道德经》:“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又指乘法,其含义为一个数字在另一个数字之上。
“乘”又读shèng,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
“乘”也可以作数词,意为四。在古籍中,“乘矢”就是四支箭的意思。如《礼·少仪》:“乘壶酒。”《孟子》:“发乘矢。”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来通称一般的史书。如《孟子》:“晋之乘。”
春秋时期,作战方式比较优雅,以车战为主,所以形容一个国家的大小,实力主要看这个国家有多少乘战车。千乘之国算是大国。
敬:从“茍(jì)”从“攴(pū)”。“茍”为牧羊人用口吆喝羊群,右边指手拿木棍或鞭子,本意为警告,是“警”的本字。
也有一说,“敬”构型表示手持棍棒使人恭敬。其本义是对人尊重,有礼貌。
也有人认为,“敬”字左边的“茍”不是人形,而是一条狗的形状。右边的“攴”指棍棒,也就是用棍棒教训狗,要求狗对主人顺从、恭敬。其本义也是对人尊重、有礼貌。
现代文字学家郭沫若也认为“茍”是狗之象形文,但他认为狗多用于警卫,“敬”即“警”之初文。
还有人认为,“茍”就是“敬”的初文,“茍”与“敬”不仅音相近,含义也相近。西周早期金文以茍为敬,敬字是在西周早中期之间产生的,是在“茍”字基础上累加义符而成,作为表示肃敬之义的专字。
现代汉语规范写法的“敬”左半边是“苟(gǒu)”
认真做事就叫做“敬业”、“敬事”,由认真延伸为警惕,戒备,如《诗经·周颂》:“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在表示敬重有礼貌的意思上,敬和恭是同义词,文献中常对举。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恭”较侧重于外貌的谦逊有礼,“敬”则侧重于内心的严肃敬重。
敬又指姓,陈敬仲(即陈完)之后。
节用:节约用度的意思。
使民:役使百姓,征用民力之意。
时:农时,农耕社会时期,农业是经济命脉,尊重农时是至关重要的,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农时,《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荀子》也有提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将之称为“圣王之制也”。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治理一个千乘大国,一定要勤政而且取信于民,节约开支,爱护百姓,征用民力时,要尊重农时,不能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如何治理一个大国,孔子仅用十几个字开出了“药方”: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统治阶级自己要做事敬业,取信于民,百姓就会效仿,形成“敬事而信”的社会风气。
孔子曾说:“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如果统治阶级为富不仁,享乐成风,社会必然动乱,所以“节用爱人”是治国的法宝。如精简机构,精准扶贫,无不体现出“节用爱人”的精神。
“使民以时”就是对“天道”的尊重,老子曾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灵”。尊重天道,才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商鞅和宋仁宗
西汉有位天才文学家叫贾谊(今河南洛阳人)曾写过一篇名作叫《过秦论》,文中提到:“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秦国通过六代国君的努力,秦始皇才有统一天下的基础。这六位国君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秦国在春秋时期,还是个弱国,连参加各国会盟的资格都没有,几次都差点被晋国灭亡,河西之地(黄河以西,现在的延安一带)被晋国占领。
直到秦孝公时期,秦国采用了商鞅的变法主张,秦国才慢慢强大。商鞅变法的第一步就是立信!统治阶层如果没有信用,政令根本无法贯彻,谈不上改革,发展。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所以也叫公孙鞅,卫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地(今陕西省商洛市),所以又叫商鞅。也叫商君。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曾师从魏国国相公叔痤和尸子,受李悝(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法经》作者,今河南濮阳人),吴起(改革家,军事家,今山东曹县人)等人的影响很大。
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魏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去世后,公孙鞅没有被重用,又听说秦孝公有雄才大略,便携《法经》到了秦国,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公孙鞅谈到变法治国之策,令孝公大喜,公元前359年,公孙鞅任左庶长,开始变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国都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谁能把木杆搬到北门去,赏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不敢相信。商鞅又宣布:“谁能搬过去赏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将信将疑地去搬,果然得到了五十镒黄金,商鞅终于得到了老百信的信任,于是颁布了变法的法令,变法顺利进行。
商鞅是第一个提出平民和贵族平等适用刑法的思想家,他的变法难免会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所以他成为很多贵族们的眼中钉,秦惠文王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得不牺牲商鞅。
商鞅得知秦王欲逮捕自己之后,逃亡至边关,欲住客舍,却遭到了拒绝,因为他没带凭证(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这个规定正是商鞅制定的。
商鞅欲哭无泪,只好潜回商地,被迫造反,秦王发兵讨伐,商鞅战死。其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
商鞅死后,其变法政策却没有改变,随着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让秦国成为东周最强大的国家。
北宋时期的宋仁宗赵祯是贯彻“节用爱人”最好的皇帝,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后人用“仁”作为谥号的皇帝(史上仅三个,另外两个是元仁宗郣尔只斤艾育黎拔力八达和明仁宗朱高炽)。
宋仁宗非常节俭,宫内常常是冷冷清清的,宫外却歌舞升平,他觉得这才是好的现象。他常常饿得睡不着觉,也不去打扰厨师,忍到天亮。
包拯常常在朝堂上跟他据理力争,唾沫横飞,他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认真继续倾听。
仁宗时期,中国文化自战国、盛唐以来,迎来了第三个极其光辉灿烂的时期,科技发展速度空前,文学方面,天才“扎堆”现身,堪称奇观,如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三苏,晏殊,蔡伯俙(神童,4岁中进士,福建省福清市人)。
仁宗时期,各路词人辈出,两宋诗词成为中国文化中又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他屡试不中,流连于京城的青楼妓院为人填词为生,曾有人欣赏他的才华,向仁宗推荐,他觉得柳永适合填词,不适合做官,所以不予录用,柳永用“奉旨填词”来自嘲。
北宋在仁宗治理的42年间,国力达到了顶峰。社会富足安定,茶楼酒肆,鳞次栉比,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仁宗死后,全国悲恸,连他的宿敌,辽国皇帝也嚎啕大哭,并建衣冠冢以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