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消极式提问
让对方陷入消极思考的提问方式。
提问具有强制对方思考的功能。
因此,用消极式提问,会导致对方陷入消极思考。
例如,在公司里,上司问部下:“为什么连这项工作都没完成?”部下就会这么想:“嗯……为什么我连这项工作都没完成呢?是因为我缺乏能力吗?”——他不得不思考并回答“没完成的原因”,结果就会陷入消极思考。
相反,如果上司问“要怎么做才能完成”,部下就会考虑“怎么做才能完成”,转换为积极思考。
像“为什么你这么没用”也属于消极式提问。人听到这样的问题时,就不得不思考自己没用的原因,结果变得消极沮丧。
另外,向自己发问时,也有消极式提问。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就属于此列。
如这样问自己,难免会得出“自己运气不好”的结果,
导致灰心丧气。
相反,如积极问自己“我要怎么做才能度过这次难关呢”,会变得干劲十足。
② 不需要回答的提问
有的提问却不需要回答。例如,部下工作失误时,上司斥责说:“要我提醒多少次你才满意?”表面上是提问的形式,但却不需要部下作出“提醒我3次”之类的回答。这种提问就叫做“不需要回答的提问”,与真正的提问区别对待。
“要我提醒多少次你才满意”这句话,
其实是斥责对方“别老让我提醒你呀”,
用意在于让对方说:“对不起,下次一定注意。”
这种提问方式,不是为了让对方回答,而是为了让对方道歉。
③ 立即否定对方的回答
在提问之后,一听到对方回答就立即否定说“不对”“胡说八道”等等。当然,有时为了教育别人,会故意否定对方的回答;有时在激烈紧张的谈判中也必须立即否定对方的主张。
不过,如总是否定对方的回答,只陈述自己的意见,没必要提问,只需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经常否定对方的回答的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比对方高明。因为,一旦称赞对方回答得“很棒”,等于承认自己不如对方,有伤自尊。于是他们经常这么否定对方的回答:“你的想法是错误的,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才是正确的吧。”
其实,要知道,立即否定别人的回答并不能证明自己有多优秀,反而破坏对方的心情,让对方觉得你是个“不通人情的家伙”,然后离你而去。
既然向对方提问了,那就好好聆听和接纳对方的回答。
当你想否定对方的回答时,请先问一下自己:“我如果现在马上否定对方的回答,对方会怎么想呢?对彼此的交流有好处吗?”
④ 不等对方回答的连珠炮式提问
与提问后让对方回答而后加以否定相比,没等对方回答就自己说出答案,或者在对方回答之前就转入下一个问题,让人更厌烦。像连续出拳似的进行连珠炮式提问,让对方无暇应对。
在对方回答之前就转移话题也属于这种情况。
提问的目的:让对方思考并将思考结果说出来。
如不等对方回答就转入下一个问题,
或在对方回答之前就说出答案,就无法确认对方是否经过认真思考,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而且,可能对方正在认真思考着如何回答,
提问者贸然打断、自说自话,会让对方感到自己不受重视,难免心生不快。
因此,一旦提问,耐心地等对方充分思考和回答。
不过,有时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使对方陷入窘境,这时就应该换一种容易回答的问法。——这是为对方考虑,自然不属于这里所说的不可取的情况。
⑤ 误导式提问
庭审的妙趣在于询问证人环节——辩护律师询问证人,引出对委托人有利的证词。
律师总是想方设法地从证人口中套问出有利的证词。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提问方式威力太大,而且具有歪曲事实的危险,所以被禁止使用。
这种提问方式是“误导式询问”——以错误事实作为前提进行提问,以试图引导出有利于自己的回答,属于一种“诱导式询问”。
例如,假设在一次伤人事件中,被告人否认称:“我没打人。”于是传唤证人出庭,进行询问。
检察官:“被告人殴打受害者时,你在哪里?”
辩护律师:“反对,这是误导式询问,是以‘被告人打人’为前提的。”
检察官:“当时,你有没有看见被告人殴打受害者的瞬间?”
辩护律师:“反对,这是误导式询问。对于‘有没有看见’的问题,如果回答‘看见了’,就说明看见了打人现场;如果回答‘没看见’,就说明没看见打人现场。——无论如何回答,都是以‘打人’作为前提的。”
像这样被禁止用于庭审的误导式询问,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本书中把它称为“误导式提问”,以便和庭审的“误导式询问”区别开来。
例如,“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性情急躁的”这个问题,就是以“他性情急躁”为前提而问“什么时候开始”。
首先,问清楚是不是性情急躁才行。
又如,“他的性情还是那么急躁吗”也属于误导式提问。
如果回答“是”,则说明一直以来都很急躁;如果回答“不是”,则说明以前性情急躁,但现在已经改了。
为了从对方获取正确的信息,
不能在提问时预设错误的前提,
否则就有可能得到错误的答案。
因此,想从对方口中获取信息,就尽量不要使用误导式提问。
不过,想要诱导对方时,这种误导式提问会变成强有力的武器。
⑥ 给对方大脑施加负担的提问
倡导“提对方容易回答的问题”。
否则,会给对方的大脑施加负担。
例如问对方“将来有什么打算”,对方会有些不知所措,不得不努力思考该如何作答。
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开放式,
应稍加点限定,使其变成封闭式问题,才会变得容易回答。
例如,如果想问工作方面的事,可以问:“现在的工作,你打算一直做下去吗?”只要和目前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提问,对方回答起来会容易很多。
又如,有的人会这么问我:“我该怎么办呢?”我倒想反问一句:“你想怎么办呢?”这种问题也过于开放式,需变成封闭式问题。
例如,可以这样问:“3年后我想做〇〇,眼下正在做〇〇,但遇到了〇〇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应该做什么呢?您可以帮我出出主意吗?”这样的问话,对方会容易回答些。
总而言之,如经常提一些“给对方大脑施加负担的问题”,
就说明你只考虑了自己,而没有为对方考虑。
只是想着自己,无暇顾及别人。
想通过提问从对方获取信息,
首先就必须考虑对方的处境,
提对方容易回答的问题。
⑥ 刑警式的盘问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接连不断地提问并强迫对方作答,会使人感到非常痛苦。
在交流过程中,维持双方平衡很重要。
如一方接连不断地提问,
另一方接连不断地回答,
就会打破相互间的平衡,使回答者感到压力。
因此,在提问过程中,适当地提供自己的信息,
或对对方的回答表示赞赏,才能维持相互间的平衡。
采取上述不可取的提问方式,会遭人厌恶。
善于提问,则能赢得他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