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课程》节选翻译(一)

《意识课程》节选翻译(一)

Chapter 1. The three major metaphysical philosophies

三个主要的超自然哲学体系

1.1.The assumption of objective reality, a necessity for survival and for science?

假定客观现实的存在真实性,是为了科学和生存的某种必要吗?

“外在客观现实的真实存在性” 假设,是假定并承认,存在有一个真实世界,并且是存在于我们的心智和感官感知之外的,并且假设无论这外在现实世界存在与否,也无论我们是否正在观察着它,我们都是作为观察者存续着。这是一个我们全都普遍做出的假设,甚至于,即使我们从没仔细审视和思考过这个假设。

“外在现实的真实性”假设,对于科学去行使功能职责以及蓬勃发展是必须的。就绝大多数而言,科学正在对这个外在现实做着探索发现,正解释着这个外在现实。没有了这个假设,那我们心里就只有想法和想象了(这可能是心智唯一的存续方式),而且根本不需要什么科学或者别的什么东西。

真实存在一个外部世界,除了这个假设之外,我们也做了另一个假设认定,也即,这个外部现实是客体,是对象事物。客观性的意思是说,由某个人观察到的,体验经历的,或者尺度测量到的各种东西,能够被另一个人同样观察到,体验测量到;另一个人去观察,体验,测量,也会获得同样的或者近似的结果。第二个人能够确认并且证实那个结果,是否同等或者近似于第一个人对结果所做的结论。故而,对于客观性来说,信息交流沟通和传达是必须的。事实上,一个观察和体验如果没被清晰表达出来,并且被公众同样观察和体验到,公众是不会把它普遍接受认可为:是对“客观现实”的有效合理的一个观察的。因为一致认可同意是必须的,客观现实有时又被称为"协议现实","共认共识"现实。

思考:

是否有什么方法可验证:某个东西,假如你没观察着它,它也存在着?

如果你认为,某个没被观察到的物体,它的“存在性”可以用它在某个“正被观察”的物体上的一些影响效果来做证明,那么,你又如何证明,那些影响效果是来自于那个没被观察到的物体呢?如果某些人告诉你说,对那个没被观察的物体,他们之前已经观察过了,那么你怎么证明他们确实观察过了呢? 如果你对此无法证明,为什么你会相信他们?

正如我们已经谈到的,科学是假设认定---客观现实是“外部的”,而观察这个客观世界的是“心智”。即便生理学和心理学家们在他们的“内心精神心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也做这样的假设认定,当他们研究心智,研究心理活动时,是把这些心智心理活动放在了他们自身的“外部”,这些心理学家没有发现他们研究“心智和心理活动”的恰好是他们自己的心智和心理活动。我们假设并认定,各种结果是客观性的,因为这些结果,它们能够和其它人的心智相互交流传达,并且被对比和对照。基于这个可交流,可传达、可对比的所谓心理现象的客观性,很多内心的精神现象,心理现象,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即使它们肯定是主观性的,也因此被当作是客观性来被认识的。我们把心理状态当作是一个“客观”对象的科学。

“客观性现实世界”的观念,也对历史的研究施加影响,历史被认为是一种对过去的各种事件的记录,多多少少有一定精确性。各种事件必须被历史学家们广泛认可同意,这记录的某一部分的客观性才能被认可。然而,历史持续不断的变动着,更改,更新着,因为新的“史实证据”不断涌现,所以说,历史也只是我们在当前时代对它的看法而已。拿破仑说过一句名言:“历史是什么?不就是大家同意并公认的一个煞有介事的,杜撰的传说故事吗?”

个体人是怎样观察着“他/她”自己的想法念头,情感,并且亲身体验到他自己的感官感受的?在这样的情形里,被观察到想法,念头,情感,感官感受,很明显绝非是“外部”的,但这些内心的心理和精神的“内在”现实,依然可以被交流传达,并且可以和其它人的“内在”体验观察报告就“类似和近似性”来做对比和对照,故而,如果大家一致同意,通常我门就把它看作客观性的对象。

比如说,当我们完成对同一个数学题的运算处理时,我们毫无困难的对比这内心的思维步骤,或者当我们应激于同一个“外部”刺激时,当我们对比---我们各自对“恐惧”的感受时,或者说“红色”时,我们对比内心的感受并不困难。假如我们一致同意,我们正观看着或者感受、体验着同一事物时,那么此时我们把这些内心体验、经验就当作了“客观性”客体对象,但不是“外部”。

提问:

假如你没观察着你的想法念头,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它们还存在着?

假如你没观察着你的情感和感受,有什么办法可证明这些感受和情感存在?

假如你相信,这些想法念头,你不看它们,它们依然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心智里,那么你如何能证明这一点?

假如你相信,这些情感,情绪,各种感受,你不看它们,它们依然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那么你如何证明?

如果你无法证明,为什么你会对这些观念信以为真?

你所谓的“潜意识”在哪里? 它是一个名称概念的想法,还是一个实体?

事实上,所有一切来自于所谓的“外部”真实世界,所谓的外在现实世界的观察观测,其实全都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感官感受,内在体验,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所谓“外部”全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感觉,属于我们的“内在”知觉体验。对每一个所谓的“外部”感知,都是“内在”亲身体验。比如,视觉感知体验,声音感知体验,触摸感知体验,嗅觉感知体验,味觉感知体验。这些内在的感知体验都全被假设认定成来自“外部”刺激物导致的结果。

(此处,我们通常使用身体来作为分界,身体内的叫内在,身体外部的叫外在。但是,真正的“外部”指的是“知觉感知”的外部,不必是身体的外部。因为这个身体对于这个“知觉”来说一样是外部。比如,如果已经得了流感,而必须要注射药物做皮试时,针头刺入,对此我感知体验到疼痛,我们通常都会把这个疼痛假设认定为是客观对象性的,外部刺激来的。)

心智思想构建了所有这些内在感知知觉体验的“外部”客观“真实”来源,如可看到的外在客体对象,可听到的外在客体对象,可触摸的外在客体对象,可闻到到,可品尝的外在客体对象。

假如我们现在质问:“那纯粹的主观体验是什么?” 我们就趋向于去认为,对心智思维的感知体验是纯粹的“内在主观” 体验,并且认为这内在的心智思维的知觉感知体验,不是来自于某些“外部”刺激的直接结果。

这些内在感知体验的日常例子就是各种想法念头,记忆,回忆,心境感受,情感情绪,各种想象,各种梦,以及各种内心影像。尽管,很多这样的知觉体验和其他人是如此类似,以至于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和其他人相互交流传达这些体验,但此时,这些知觉体验也就有了一个“客观性”的属性特征,成了一种“客观对象”,也正因此,通常不把它们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体验。这个类型的“客观现实性”,就是这样建立在所谓的“正常”人的一般性经验上。事实上,由于有这样的经验,基于“可交流可传达”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才能被定义为“正常”人。

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觉体验,对于心智来说也纯粹是内部的,只是它超出了上面所给出的“外部”定义的边界。有这么一种类型的“知觉体验”,我们可以称之为“纯粹的主观”,因为它没法和任何其它人做“普通一般性”的交流传达和对比。比如幻觉,错觉,宗教性的体验,或者其它不可言传的感受,觉醒的体验或者开悟的内心感受。这清晰的表明,我们对“主观性”的定义解释是依照我们对“正常”的可交流、可传达的定义解释。所谓“正常”的概念,是依照于集体错觉和错漏。

当我们没观察心智,没看到它的时候,心智还在运转吗?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心智思维,有时候表面看来是在“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某个问题进行运作,换句话说,在毫无清醒的知觉“觉察”下运转着,因为晚些时候,忽然,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灵光一闪的忽然全部展露出来。可是,这就等于假设并认定了心智思维是一个真实客观“实体物”,可以独立存在于“知觉”之外,换句话说,心智思维是被认定为“客观性”的真实“实体”。但是,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智,从来也没被直接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只能是一个概念假设上的认定。

由于来自于我们“知觉”体验到的,所有一切事物,都必定是内在的主观性“内觉”和自觉,所以我们毫无任何方法和手段去超越所谓的-任何类型的“客观现实存在”。基于这一点,通过任何观察来让客观现实呈现出来而被认知都是不可能的。对某个客观现实所呈现的东西,进行任何观察研究,所得出的,实际上都是主观性的思维假设和概念性的认定。当客观现实被观察知觉到时,它早已是一个事件,对该事件的研究是继发的另一个事件。两个事件都是纯粹内在的“内觉”。

思考:

你的各种感受和情感,你有没办法去核实,即使你不看着它们,它们也依然存在着?

如果你下意识的相信它们真的存在,那你又怎么能证明这一点?

如果你无法证明,那你为什么会把它信以为真?

此时我们也许称之为“事实”,“外在客观性”事实,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外部”事实。一个假设认定,就它的本质而言,是无法被证真的,这不是一个物理学假设,而纯粹只是被称之为一个“形而上学”的玄学假设。当然,这样的一个假设也可以被称之为“一个公理”。故而,从科学的底层基础上来说,科学根本就不是科学,而只不过是玄学!形而上的想象和假设。假如这个存在“外部真实世界”的假设认定不改变的话,那么不只是自然科学,我们的生活体验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改变。

5.7. What seem to be the effects of consciousness?

那看上去来自于意识的影响是什么呢?

姑且先忽略这个问题,没有意识就不可能有任何物质世界。意识影响着物质世界吗?表面来看,意识确实对物质事件有某种影响作用,然而一个人对这个表面上的印象,一定要谨慎:

a) 我们对身体的很多功能运转毫无觉察,没意识到,所以在这些身体功能运作上,看上去意识并不起任何作用。

b) 我们在清醒的有意识情况下所做的很多事情,和我们在不知不觉情况下,无意识的运作并没区别。那么实际上是不是说,我们的观念和理解,事实上只不过是在有意识的(刻意)营造某种区别?无意识下的敏捷,灵巧,反应机敏是不是不亚于有意识情况下?(突然飞来一块石头,头脑并没做出任何判断,但已经无意识的迅速闪避)

c)如果动物们是无意识的,不受意识控制的,那么人类和动物完全一样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行为就是显然不受意识影响的,是本能的,自然的,不由意识矫揉造作的。

尽管,在这之中有很多方式,看上去物质世界貌似是受“意识”直接影响,比如说,本课程著作就是论述它的,我们谈论它,给出的这个“意识课程”也是关于它,来自痛苦烦恼的觉知意识,刺激和推动很多人去理解和认知痛苦烦恼,以便去终结它,然而要获得这份深入的了悟,甚至要求我们变得更加高度自觉。

思考:

假如根本不存在任何物质世界,物理性的世界,并且只有一个主观世界,换句话说,世界只存在于心智思想观念内,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对身体的某些功能运转浑然不知,这是可以的吧?

2.我们可否无意识的,不知不觉地做任何事情?

3.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无意识”存在的吗?

5.9. The experiments of Libet, et al.,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ree will

利贝特等人的系列实验,以及这些实验对自由意志的意义

1973年首次被报导的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实验中,本杰明利贝特(著名的美国生理学研究员,1916-2007)展示了对某个感官刺激的最初感知体验出现时,已经落后于该刺激本身约500毫秒(0.5秒)。这些实验涉及对患者进行脑外科手术时,对患者手部皮肤施加小的电脉冲,然后测量产生的电子信号从刺激植入到大脑皮层电极的反应间隔。最初的负脉冲是出现在手部皮肤刺激之后大约10-30毫秒后。随后的几波(平均诱发反应AER)是大脑对刺激的反应。

这意味着,对任何外部刺激不可能在“500毫秒之内”去有“自主意志”的做出反应,因为我们的经验总是有这样多的延迟。无意识的,不受意志控制的反射性动作反应,能够在某个刺激之后的100毫秒内发生,这深刻的表明,行为和态度上的“反应”并不必须是在“有意识知觉”下的“反应”。

只有在皮肤刺激脉冲,相比大脑皮质脉冲延迟了500毫秒的时候,这两个脉冲才被感觉到是“同时”的。这也表明,我们对“同时发生”和“次序发生”的感知观念,都是主观个体性的。在个体主观上觉知到任何“去行动”的冲动感之前,大脑已经为“执行”一个肌肉动作,做好了酝酿准备工作。

利贝特的系列实验,指向了一个总体一般性的概念,至少表明了一个必然始终有效的观点。这就是说:“所有一切事件的发生,一定是在我们可以觉察感知到它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在我们觉察到某件事情发生之前,它已经发生了。”在我们开始觉察到念头,想法,觉察到思想,感受,或者感觉知觉之前,它们就发生了。

在这个系列实验中,知觉觉察的延迟落后,大约是介于350-500毫秒之间,但是这个精确的准确延迟是多少,根本不重要了。只要存在有这样的“延迟”,不管这个延迟大还是小,不管它是一个小时还是百万分之一秒,我们对某一事件的个体主观性感知体验,必定始终伴随在事件的“任务目标测量”之后。换句话说,个体的主观当前,总是落后于---如实的真实发生的“当下”之后,或者说个体主观的时间,总是延迟于“真实一体当下发生”的那个“机”。这是因为在我们可以感知觉察到某一个事件时,大脑需要大约500毫秒去测量转译,去处理它。

来自这个实验洞察的结论是非凡的,颠覆性的,并且是极其深远的。每一个想法念头,每一个情感感受,所有的知觉或者行为活动,总是在我们能够“个体主观性”觉察到它之前,就如实的,事实的发生了。因此这就说明,我无法避免“发生”的事实,这是绝无可能的,在我们感知觉察到某个事件之前,它已经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包括被“做出”的任何选择,任何判断或者任何决定。

我们知觉觉察到某个选择,某个判断,某个决定之前,它早已发生,并且不可避免,我们并没有“选择”,(只是知觉到一个“选择决定”的效果)在我们觉察到选择决定之前,选择决定已经发生了,或者说,已经做好了。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实发生”,并且是完全超越于我们的觉知和掌控之外,因此我们在“事实发生”中是无法逃脱的,逃不掉的。

这个体主观的自我,这个个体观察者,始终生活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之后,个体主观性觉知,总是落后于已经发生的“一体事实”。直接的无个体自主意志参与的条件反射,所谓的下意识反应,比有自主意志参与的延迟时间更短。个体自我意识,心智的染污越多,偏离事实的延迟和扭曲就越严重。

我们只能感知到已经发生的事件,当我们观看到某个“有形”具体现象之前,它早就“无形”的发生了。因此我们感知到的事件,只能说“如是”“如如”而不能说“是”。

以下是译者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一些信息:

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上,Chin Siong Soon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利贝特的实验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崴格纳尔,采用心理学行为实验方法证明个体对于自由意志的体验是一种错觉,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图片地址:http://img1.guokr.com/gkimage/55/bz/hj/55bzhj.png]

崴格纳尔根据自己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行为产生的理论模型: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个体主观知觉”之外,而“个体自主选择决定”并非事实,因此是一种错觉。崴格纳尔在2003年著《意识意志的错觉》(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一书,系统总结了自己的研究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个体自主选择决定意志”是一种错觉,行为活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主观知觉上的“自我主观选择决定”感。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面所探讨的自由意志指的是个体的“自由意志”体验,并不是指哲学上所探讨的自由意志实体。也就是说,心理学只能探讨我们体验到的掌控感是否是错觉,至于人类到底是不是具备控制能力,心理学无法研究。

海恩斯(Haynes)是柏林计算神经科学伯恩斯坦中心的一名神经学家。他在2007-2008年做的实验,开始质疑“主观自由意志”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者能揭示出大脑在面临选择时产生的活动。实验结果让人吃惊。早在主观意识,知觉到他做出“决定”之前,决定就早已发生了。现在海恩斯和其他几个实验神经学家抛出新挑战。他们认为“做出决定”的主观感受,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上的“后知后觉”。

5.12. The origin of the belief in free will 

 “自由意志”信念的根源

我们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内在的心智思维模式,这个“自由意志”的信念---看上去,其根源就从这个心智思维模式而来。“我”---看上去显现出,它被分离割裂成一个内在部分和一个外在部分,我们分别称之为“内我”和“外我”。这个分隔可能是在精神和物质之间,在这两者联合一体的某种联合体之间,或者说,更像是在心智思维的两个不同部分之间。我们认定“内我”具有着“自由意志”,并且“内我”是作为持续具有“选择和控制”能力的部分,“外我”不具有任何自由意志,并且是被选择和被控制的部分。就这样,这个分离的所谓单独个体世界(内我)就开始相信“他/她”是拥有“选择和控制”心智思维和身体(外我)的自由意志。可是,如果我们被问及,心智的哪个部位是具有选择和控制的部分,哪个部位是被选择和控制的部分,我们永远也没法给出一个回答。

练习:

闭上眼,然后看看你是否能找到“内我”。你找到它了吗?你能描述它吗?它位于哪里呢?

我们也许认为,或感受到,我们或者居住在头颅内(心智思维)或者居住在心脏里面(情感)。以第一个居所来看,我们居住在头颅里面,我们可能会认定,我们是无情的心智思维,对各种事件的反应只有冷酷的理性。以第二个居所来看,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我们是毫无理性的,完全是情感情绪化的,对各种事件的反应纯粹是感情冲动,只有感性。

思考:

此刻,你居住在哪儿?在头部还是在心脏部分?

居住在理性里,还是在感性里,或者同时居住在两者?对此的那个“知晓”,它是什么呢?

我们从上述这个模式来观看,宇宙就被分离割裂成了“原动参与者”和该参与者周围的所有环境事物,但实际上,这是此“心智-身体”有机组织体内在的一个分离和割裂。对“自由意志”的迷信,依赖并建立在,我们内在中的,我们“内部-外部”的二元觉察印象上。我们感知觉察到,似乎有一个内部的客体对象和一个外部的客体对象,内部的客体对象似乎对外部的客体对象施加着影响和作用,内部的客体对象选择和控制着外部的客体对象,内部的客体对象具有掌控能力,而外部的客体对象则是被掌控的,如果没有来自我们自身的这种分离印象,我们就不会有这个迷信,这个自由意志感,它也不会成为一个始终升起显现的观念信仰。事实上,我们随后就会明白,相信我们是彼此分离的孤立个体,这和相信“自由意志”是等同的。

*********

按照我们的日常经验,我们手里拿着一个苹果,我们可以选择放进嘴里,也可以选择决定把它扔到地上,并且即刻我们就看到了我们选择决定的事实。此刻你想想,它们是一体的宇宙吗?你的“内心”选择决定的想法和“外在”苹果的运动效果是同一体的,你能接受这之间的一体性吗?

思考:

谁看到了内心的选择和决定?这个念头想法是你看到的客体对象,还是说,你把这个所谓的选择决定的想法,无意中等同成你自己了呢?那么,此刻你正在思维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想想看,是谁看到了一个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心智活动?你是什么呢?

5.13. Is free will necessary for our happiness?

自由意志对我们的幸福快乐来说是必须的吗?

“自由意志”信念的存在,暗示着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我们期望的,按照我们的愿望去自由的,自主的选择我们的思想,念头和想法,感受,情感情绪,以及自由自主的决定各种行为反应。可是,我们真的事实上是自主的去选择我们的想法念头和各种情感情绪吗?果真如此,那为什么我们选择了那些根本不可能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愿望和期望呢?比如难以获得的愿望,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诸如“恐惧,内疚自责,过失感,罪恶感,仇恨,憎恶,气恼,愤怒,羡慕,嫉妒….等等这样的情感,或者选择“极度贪婪的肉体欲求”呢?在现实中,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的,悲惨的,不幸的?假如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幸福快乐,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不幸福呢?在实际事实的更深的层面上,假如我们简单的选择停止思维和感情活动,为什么我们无法停住呢?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选择决定,从现在开始30秒之后的想法念头和情感感受是什么,更何况选择决定在一天以后的,或者从现在开始,一周之后的想法和情感,而且更糟糕的是,我们甚至根本无法自主停止思维念头,感知感受的活动。实际上,我们的各种念头想法和感受,是非自愿产生的,完全是不请自来,未经选择和允许的,这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有“自主选择和自由意志”的更明显证据。

练习:

尝试一下停止念头思维活动30秒。你成功了吗?

现在,尝试一下,在你内心里持续构想一头大象,持续构想30秒。

怎么样?你成功了吗?

思考:

当你发火生气的时候,是你完全有意识自主的选择“发火”吗?

当你悲伤的时候,是你完全有意识自主的选择“悲伤”吗?

“我们”认为“我们”具有自由意志,但却根本没有;

“我们”认为“我们”将来可以掌控“我们的”念头想法和行为反应,但事实上我们总会是“毫无能力”做到这一点。

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想法,感受,情感,身体知觉,以及各种观念,各种不同的洞察,并且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有能力去解决处理它们,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我们根本不能。于是我们会痛苦烦恼。

深入调查这个“我”。如果“我们”这么“做”(调查研究),“我们”也许根本就不可能找到它。

练习:

无论何时,只要你感受到烦恼痛苦(即使轻微的不满,不快之感)就去审视观察一下,你是否能够找到那个正在烦恼痛苦的“我”。内心有没有这样一个实体的部位叫做“我”。

如果你能找到它,就描述一下感知到这个“我”的这个感知,它又是什么?如果你无法找到它,那么审视一下那正在痛苦烦恼的又是个什么?这烦恼痛苦的体验,它现在又好像是什么?

把我们的幸福快乐,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某个假想上,白日梦一般不可能实现的设想上,比如“自由意志”这样的假设妄想上,必然注定的是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了挫折和失败,愤怒和绝望的人生中。当然了,放弃自由的做法,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去了,这也肯定不是答案。无论什么打破了我们的心,也无论世界把我们扔到什么道路上,都被逼无奈的,宿命论般的被迫消极接受,这绝非一个幸福快乐的解决方式。真正的解决方式要求我们首先去认清,那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我们是按照我们的自由意愿活出我们个体自己的人生---当这个观念彻底死亡的时候,真正的自由就发生了,完全释然,轻松,开放!---拉马虚

自由意志,虽然是普遍流行的信念,但在分离割裂的个体孤立自我观念内,那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客观存在的,之前的详论已经展示了这一点。真正自由的本源,必定是不同于这个隔离分裂的个体自我的某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那纯一的意识,它一体不可分,非二元,完全自由自发。真正的自由是纯粹主体性的,而且是属于这“纯一体意识”的本质固有特性。自由作为“纯一体”的主体性,是不同于所谓的“个体自由选择”概念的。“个体自由选择”概念是一个妄想错觉。即使没有任何客体性的自由选择,那纯一体的真正自由,作为主体性依然始终存在。事实上,我们可以这么说:真正的自由是免于各种包袱和负担,免于去承担---因为“自由意志”的妄想而认为必须承担的所有责任义务。

思考:

无论你是否自由,对此的那个“知道”,它又是什么?

在一个已经完全被决定下来的宇宙里,自由选择还可能会存在吗?在这样一个宇宙中,根本不会存在任何客体性的自由选择。尽管如此,没有任何客体性的自由选择,根本不妨碍那个---不依赖于所有一切客体性条件环境就能够独立自存的主体自由。因此,无论现象界的表相秩序和模式是如何被完全决定下来的,那主体的自由都能永在。在自由和确定之间的和谐共存,就是所谓的相容[自洽]。它表达出,自由和决定论涉及不同的现实层面,纯粹的"一体主观主体性" 和纯粹的“客体客观性”,也即“实体的本体”和“虚影的现象”,"无"和"有"。

然而,还要看到,这只是我们建立在二元文字符号上的相对表达方式,实体和虚体,无和有,都只是相对的“一对儿”分别概念。在那真实存在上,是“无实无虚”的一个完全整体,用二元符号来表达即:不可说,不可描述。

在一个客观确定性的宇宙里,也即按照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是这么被假定的,即使按照经典物理来说,(比如牛顿万有引力)在这客观确定的整体宇宙内,又怎么可能存在有实际的事实上的分离割裂,一体内起控制作用的某个客体,去控制它外部的客体?在这样一个传统经典物理学的客观确定性宇宙里,不管是因果关系,还是反因果关系,也不管是以它的某种一体联合作用,每一个事物都和其它所有的每一个事物关联在一起,而且不可分离,所以在所谓的控制和被控制的事物之间是根本不可分的,无法去分割。任何相信某种分离割裂的信念都必须有个事实可验证的“分离的”存在实体,但是事实上,分离根本是不可能的。

练习:

1. 简单练习:当你正在走路的时候,注意监视你自己,观察你是否在掌控走路的所有细节,或者说走路的发生完全是它自发自动的。(走路时,肌肉的所有生理细节过程,简单的走路动作,它内在的联动秩序你毫无察觉)

2. 难度练习:在你已经全神贯注在某个事情上,诸如完全投入的沉浸在阅读或者聊天谈话中,随后,当你回想这个完全投入时,审视一下,这一切真的是你在控制吗?或者这些阅读和谈话,完全是它自发自动的。

3. 难度练习:在你做了你认为错误不当的一个行为之后,仔细回想,看看你是否真的做错了什么,或者这个你认为错误的行为是否完全是它自发自动的发生的。你以各种方式指责怪罪过你自己吗?或者说,如果自责发生了,它是否自发的不由你自主的自然发生?

4. 监视你的来来去去的各种念头想法。看看是否你能找到它们正从哪里跑来。是你正在思考它们吗?假如你认为是你在思考,那么仔细搜找一下那个正在思考的你自己,它能被你看到吗?

你能选择你的想法念头吗?如果你认为你可以,那么审视一下那个做选择的你自己,你能看到它吗?现在来试试看,看看你是否能够选择决定一个根本“无任何想法,无任何念头”的状态,你能选择决定,进入一个连最微细的念头都没有的状态吗?

5.16. Speculations on the future in determined and probable universes

在已决定的,最可能的宇宙中,推测未来

关于未来,先知和预言的存在表明了什么呢?下面是几种可能性:

1. 未来可能被基于精确的,确定性的因果关系所预定先决,这表明了过去完全决定着当前和未来。这是经典的传统物理学的标准范式,已经不再被认为有效。

2. 未来可能是被几率波动所决定的,并是完全的由过去所决定。这是量子力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典型范式。它表明,所有的预知和事后有效验证的体验,都是几率性的,而非一定。

3. 未来可能被某种非常规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所决定,这个非常规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是以一个时间反方向的模式运转,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决定着现在。这就是“天数”理念,这一理念已经在12-5章节中充分的讨论了。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两者都不妨碍这个运转,因为微观物理学的法则,在反向时间上和正向时间上都是同等的,等价的。

我们正向的运用这个法则(过去-现在-未来)只因为我们具有对“过去”的认知能力,不具有对“未来”的感知能力,由此我们拼命去预测。(我们的一致性“嫡”法则,是一个宏观规模上的法则,而不是一个微观上的 ,因此无法证伪“反向因果”,因为它确定的只是时间的方向,而不是因果关系上的方向。

我们按照时间方向来认定,原因在前(在过去);结果在后(在未来)。然而时间反向时,原因就在未来,而现在是未来的结果,现在导致了过去的发生。

4. 未来可能被由2和3一体联合作用所决定,以如下的方式:一个量子几率波以时间正向运动,陷入并纠缠于另一个反向时间运动的量子几率波,从而塑造出一个当前的体验经历,而这事件是被决定并且已经确定,不可避免的。

5. 先于预知体验之前,按照公认的量子力学机制,当前的事件和未来的事件都只是潜在的几率,而非确定性的,所有几率波的“波函数”,也即所有潜在可能性的波函数坍缩,随即显现出---现在的预知体验,以及在未来的可有效验证的事实这两者(这可能暗示着某个未来事件是客观性事实)。

6. 所有一切的过去和所有一切的未来,都可能存在于客观的当前现在,而只是因为我们知觉和观念认同上的局限限制,阻止了我们去观看---那比“现在所感知到的”---还要更多更大的范围。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对于“某个已经被决定的未来”的观念,或者以反向时间运转的某个因果关系,都是一个“形而上”的观念,没法去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辨明两者之间的不同。这和物理学观念是不同的。

9.2. What is the perceived?

被知觉到的是什么?

佛陀教导说:“生命和变动是同一事物。”   生活就是变动本身。人生和变动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换句话说,念头的背后根本不存在“思想者”。念头它自己就是思想者。倘若你拿掉这个念头,也就找不到任何“思想者”了。

我们必须探讨两种类型的进程。知觉只是意识中“变动”的显现。意识中的变动本身就是知觉,两者没有任何分离的部分。在另一方面,思维被包含在变动无常中,思维只是各种念头的显现。当赋予某个名时,一个念头看上去貌似是从各自分离的某一部分变动到另一个部分,变动似乎是被赋予了某个“名”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变化进程,所有念头都带有名词和形式特征,因此思维,表面上是一个念头从分离孤立的一部分变动到另一个部分,似乎是念头之间分段变动的。可以记住这样一个尺度:假如某个事物看上去是和其它事物各自分离独立的,那么这个事物只是个观念而无实际,什么都不是。

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观念,因此所有说出来的,或者写出来的语言文字,传达的都是概念化的观念。这整个课程也是概念化的观念,但这个意识课程指向那个无法被概念化的。比如说,我们必须在运转变化中的意识(或者说现象)以及静止状态的意识(或者说本体)之间辨别两者的不同。并不存在真实的区分,因为所有的区分辨别都是概念化的观念,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意识是始终一体不可分的。

正如我们可以说,变动(一个观念)在意识内(另一个观念)是一个现象(依然是另一个观念)---是意识内的现象,我们也可以说,“显现”(现象)是在“无显现”(本体)中呈现。我们可以用术语,用“可见以及可知觉”的现象和事件来将其概念化。

一个观念可以来自“外部”,由一个或者多个“外部五官”感知而被确立,比如来自观看或者听闻,还可以来自“内部”比如一个想法,感受,情感或者总印象。我们在“客观外部现实”和“主观内部现实”之间虚构某种区别。我们声称客观现实是外在的,不依赖于“心智”就可独立存在,并且我愿意,它就可被观察到,这客观现实至少要有一个外部的观察者。同样的,主观现实,也只有在它被观察到的时候,才存在。

实相就是没有概念构思,无任何概念转化,不形成概念化的任何观念,没有概念模型,“如是我闻,我闻如是”即实相。尽管如此,这外部现实,表面显见的现实只是一个观念性概念构想,并且无法被证实。纵然这个外部现实对信息交流,对于健康兴盛,对于生存方面是有益的,但这个外部现实并不代表“实相”,并且假如把这个外部现实,表面现实当做真实的实相,那么因此就带来了痛苦烦恼。痛苦烦恼的到来,只因为外部现实看上去是和我分离的,我和外部表面现实是各自分离孤立的,这意味着我被从这个世界分离割裂出去,和这个世界是彼此对立的。只要我认同一个孤立的,对立于世界的客体“我”,我就不能去认识到,“我”真正的本质是什么,同时我将痛苦烦恼不断。

另一个引起麻烦的问题,是认定我自身是一个客体对象,也即所有一切客体对象都在时间内变动,它们都是暂时的,因此它们全都在时间内显现和消失。我是否心甘情愿的接受和承认,我是纯粹暂时性的现象?正如我们以上陈述的这样,客观现实的观念,具有物理“生存”上的价值。但它只在经历“物理生存”过程中有价值,因为在“客观现实”中的所有一切,都是生生灭灭,来来去去的,在这个客观现实的表象中,没有任何事物能幸免“生灭现象”,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在经历过“生存”过程之后还能幸存。

练习:

闭上你的眼睛,然后观察,时时刻刻,怎么“知觉感受”永远是不完全相同的。

现在,睁开你的眼睛,然后再次观察,时时刻刻,怎么“感知知觉”依然是永远不完全相同的。

最后,审视一下,这心智是如何通过塑造分离各自孤立的观念,通过塑造各种稳定客体对象,拼命的试图去营造一个“持久”的---“稳定不变”感的,即使是“知觉感受”本身都是暂时的,富于变化的,并非稳定不变的。

因为事物和知觉是同一个,变化现象自己就是知觉。

我们已经明确解释了,“主观内在现实”之所以存续,只因为它是被观察到的东西,换句话说,各种念头想法,各种感受,各种情绪情感,各种感官感受,以及知觉的觉察。由上述而言,已经很清晰了,我们之前所解释的“客观外在现实”和“主观内在现实”根本就不存在“内在固有的区别和不同”,可以说“客观外在现实”和“主观内在现实”都是“外部”的观察,都只是在心智上的映像。“客观外在现实”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在心智上的一个显现或者映像,就如同“主观内在现实”一样,也是心智上的显现或映像罢了。所有心智上的映像,来来去去,显现并且消失,生生灭灭,不管是来自于所谓的“客观”对象客体的映像,还是来自于所谓“主观”对象客体的映像。对于【心】来说,主观内在和客观外在的一切现象都是“外”,也可以说都是“内”。内外,主客,都是概念化分别,实际上并无这样的分别。

问题:

某些特定具体的方式,这些方式中的任何分离孤立感---从根本上都导向痛苦烦恼,请问这些特别的方式是什么?

思考:

在你的心智或者身体里,有某种东西,无论你是否“正在观察着”它,你都能确定它的真实存在吗?

在你的心智或者身体里,有某种东西是始终不变化不变动的吗?

在你的心智或者身体里,有某种东西你能够确定的预知它的来去和变化吗?

有没有你从根本上可以确定性完全把握的事情?

在我心智中的世界只是我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的所有身体,以及其它的对象事物,它们只不过是我心智内的映像罢了,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故而,如果我承认其它人的心智里包含着属于他们个人私有的世界,那么有很多这样的心智,就有很多不同的世界。

一切存在于心智内,即使这身体也是在心智内,由一系列无可计数的感官知觉堆积起来的一个混合体,每一个感知觉受也都是内心的一个精神心理状态…....心智和身体两者都是间歇性的,断断续续的状态。这些闪烁的整体总和,综合营造着“实体”持续存在的错觉,以及“生存方式”的幻相。---马哈拉奇 1992《马哈拉奇的智慧》

学会不带猜想的去观察,毫无想当然的去直接审视,不被妄想所扭曲地去倾听:这就是全部。

停止在---本质上根本“不可名状并且无定形”---之上加载各种名称和形相属性,认清每一个知觉模式都是主观的,也即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及到的或者闻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期待的或者设想到的,它们都是心智里的,并不在所谓的“实体客观”现实中,并不是真实,那么当你认清这些,你就会体会到安宁,平和,坦然,并且免于恐惧和焦虑。

问题:

以某种模式存续的某一物体,除了对它的关注,对它的想法观念之外,它还能存续吗?

如果在想法观念之外,这物体还在,那么又如何证明它的实体存在性?

在我们对它没有关注和想法的时候,我们没想它,没去看它,我们怎么知道那东西是否存在呢?

练习:

调查你自己,除了作为一个思想意念之外,你是否有任何方式的存续“实体”。

按照下列的方式,来作为一个调查路径,去检查你认为“是你”的每一个事物。

我是一个身体吗?

如果我真是一个身体,那么除了对身体的关注和想法观念之外,这个身体是否能以任何方式存续?

我怎么能知道它除了关注和想法之外,依然还在?

我是一个心智吗?

如果我真是一个心智,那么除了对心智的关注和想法观念之外,这个心智是否能以任何方式存续?

我怎么知道它除了对它的关注和想法之外,它依然还在?

我是一个[     ] ?空白处自填

如果我真是[    ],那么除了对[    ]的关注和想法观念之外,[    ]是否还存在?

我怎么知道,不关注它,不想它,它依然还存在?

用这个方式,调查你认为“是你”的所有事物,调查你把自己想象成的所有事物。调查你误认为自己所是的。

思考:

某个事物,当你不看它,不关注它,不设想它时,如何证明它还存在?

9.3. What is the perceiver? 

知觉者是什么? 

现在我们更加深入仔细的调查这个持续被感知到的“我”是什么?或者说“我”是谁?“无论正被知觉到的是什么,那正在感知它的是谁?”问这样的问题,看上去也许很荒唐,因为看上去,答案貌似显而易见的是“我”。但是,用之前章节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就必须极其深入仔细。

这个正知觉感知的“我”,它和其他所有全部“知觉者”是各自分离孤立的吗?假如它是分离割裂的,那么它必定只是一个概念化的,观念上的客体对象,并且除此什么也不是!所有分离孤立的客体对象,都是概念化的观念上的玩意。任何观念都是某个思维过程的产物,也因此,这个孤立分离的“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智力思维过程的产物。最普遍的无孔不入的概念化观念的例子就是“个体”观念,“个体”或者说“个性”的基本本质,就是分离孤立于所有其它事物。认为某个东西区别不同于其它所有事物,并且所有事物都是这样各自分离孤立的。没有这个“分离孤立”的“我”,就没有知觉者,也没有被知觉物,而只有“正在知觉着”:无体验者,也无被体验对象,只有“正在体验着”。

“正在体验着”是没有这个“个体我”分离割裂下的体验,而它相应的转而就是真实,爱,完美,完全开放的轻松感。正在知觉着,表明了一个“圆觉”的存在,没有这个圆觉,就不会有任何知觉。那么这个圆觉是什么?这个圆觉,有时被称为“本我”。然而,称之为本我,是误导性的,因为它不是某个对象。“圆觉”它是我真正所是,我的真正本质。它是静止不动的意识,实体,无显现,纯正纯一的非二元主观性。这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品性或者任何特征。它不可被知觉到,不可被理解,不可被概念化,不可被客体化,具体化,或者说不可被具体化描述。因为它就是自性本身,因此这非二元的自性本身,不可能看到它或者设想它(看和想都是二元性的,设想和观看自身,就等于自身和自身分离)于是乎,我们所运用的所有概念名词和术语都只是指向,并非识别或者描述。

我们会在纯主观(本体)和纯客观(现象)两个概念之间营造出某种区分,在“纯一圆觉”和它的“内容”两个概念之间,以及在“隐藏不显”和“显现”两个概念之间营造某个区分。由于各自分离区别仅仅只是一个观念,所以实际上,隐藏不显和显现并没分离。现象和对该现象的觉知是一体不分离,不各自孤立割裂的。尽管如此,我们在不动不变,无法被概念化的“隐藏不显”以及持续不断的变动变化,可被概念化的“显现”之间还是要做一些概念上的区分。

没有那“隐藏不显”就没有“显现”,但是那含藏不显是“恒”在的,无论那“显现”是否彰显。那深眠状态,或者全麻状态,就是只有“含藏不显”而无任何“显现”彰显的实例。无论何时,我们使用“意识”这个术语概念时,我们都是在指向“含藏”和“彰显”同在的一体,或者“圆觉”和“对客体对象的知觉”同在的一体。

我不是某个对象,某个客体,也从不分离。我是纯粹纯一的含藏不显现的主观性,它超越于所有一切概念和概念化的玩意。其它全部都是概念性的观念,不断变化,并不断减损而消失。凡变动的事物都不可能是我,因为我是不变动的。我不在这个世界内,这世界在我内。我不在空间和时间内,空间和时间在我内,因为它们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概念。一切都在圆觉中,因此自性没有外部。

练习:

那觉知到“觉知”的,它是什么呢?它是一个观念,还是一个感受,或者两者都是?没有各种念头或者感受的显现了,它还能在吗?没有了它,各种念头或者感受还能显现吗?

现在来审视你的四周,看看没有你对它们的觉知,这些“外部”的客体对象,是否还在。假如它们无法脱离你对它们的知觉而存在,那么这表明,这些客体对象是什么?你又是什么?

最终,你会领悟到,在圆觉和圆觉的内容之间,在纯主观和纯客观之间,在本体和现象之间,是毫无任何区分的。这也就是之所以,你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你。(区分只是建立在分离概念上)

对每一个心智的觉知,都是同一个唯一的“圆觉”。假如它不是一体的,那么在心智之间就没有信息通讯了。你所在的圆觉,就是圣贤智者所在的同一个圆觉。智者圣贤的世界,也是局部的本地的,和普通凡夫的世界,没有两样,也是独特的局部的。对智者来说,觉知并不等同于“我-念”,没有个体自我真实存在的妄想,没有做者认同。但是对于普通凡人来说是认同“我-念”的。

贪和嗔是属于心智的现象,但心智可不是你的,而且从来也不是你的。你是无选择,无拣选的圆觉本身,没有选择权并且是恒常的,不变不动---所以轻松坦然的去享受人生吧。

当觉知等同于“我-念”,貌似真实存在的“我”就产生了。每当这样一个妄想推定产生,分离孤立的“我”就呈现出来,痛苦就自发的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没有这个认同,就没有痛苦烦恼,因为根本不存在忍受痛苦的个体。

这就是为什么说,只有当对“我-念”的执着认同终止了,痛苦烦恼才能消失。无论何时,当所感知到的“欲望/恐惧”被妄想推定是属于一个孤立分离的“我”并被紧紧抓住不放,就会痛苦烦恼,或者依附在其它被感知到的对象上,不管它们是外部的物理事物,还是内部的想法,感受,情感,心情,或者综合印象。或者紧紧抓住反面,依附在反面,也即“抗拒”和“厌恶”的不可意的内外事物。

思考:

什么是痛苦烦恼?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为什么厌恶痛苦烦恼,而又抓住痛苦烦恼不放?

当视角从“个体”转为“非个体的整体”时,对“我”念的不认同就发生了。这个视角的转换,可以是在一种或更多灵性练习方式之后,也可以是在某个突然自发事件时转换,而无前期修炼。

9.4. Many minds, one Awareness

同一“元觉”,多样心智(记忆和记忆对比而来的意向)

在9.2中,我们体会到,我能够知觉到的唯一世界,只是在我自己的心智中(记忆+意向)的那个世界。因而,根本没有可观察到的外部“客观”现实,也没有所谓的“自由”问题。故而,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世界是完全主观内觉的。可是,如果我的世界是完全主观自觉的,那么“我”也完全是主观内觉的。因而,最终可以说,“我”不可能是一个“实体存在物”,不可能去知觉和理解(我之外的)别的事物,也不可能去对别的事物“做”什么。因为任何实体存在物都必定是某一个“相对客体”对象,也即二元,换句话说,作为“对象”,它必定被某个“观察者”观察到,或者我,或者其它某个观察者。

在这个条理里,我们也许同意,在我心智里的客体对象,有时也呈现在你的心智里。尽管如此,你观看的角度也和我的角度有某种差别和不同。比如说,“我的身体”和“你的身体”,(形相)都可能呈现在你的心智里,它们也呈现在我的心智,但是它们在我的心智里的映像,就和在你心智里的有差别,两个人的身体和观看角度就有差异。我们各自的心智必定是个体性的,然而“圆觉”是普遍一体的,非个体性的,你和我都不是某个心智(记忆体),因为我们真正的“同一身份”就是那觉察知晓---所有一切“心智”(记忆)的“元觉”。

*离开了记忆,我们的心智就停摆了,如果消除一个人的记忆,那么一个人就失去了表面的思想智力,然而觉性不失,他依然会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只不过它的概念化辨别和概念思维能力消失了。它的概念符号上的关联语言表达能力,智力,识别力都消失了。可以说,思想智力只是建立在“记忆”上的信息组合体。

“我”把知觉感受到的任何事物都当作与我相对的,分离孤立在“我”之外的东西,唯有如此,烦恼痛苦才能够发生。如果“我”把知觉感受到的“你”当作与“我”相对的,各自分离孤立的,那么“我”就会觉得,“你”是一个依附依恋的“贪着-粘着”对象,或者对“我”来说,“你”是一个与“我”相违背的,让我讨厌,抗拒和排斥的家伙。

同样的,如果“我”把知觉感受到的“我的”想法念头,情感感受以及肉体感官感受都当作是和“我”分离孤立的东西,那么“我”对它们,也许会感受到某种贪恋,依附和依恋,或者某种厌恶,抵抗和排斥。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痛苦烦恼。这个痛苦烦恼要消失,就唯有“分离孤立”的“个体感”消失,也即,对“我是一个分离【单立】的实体存在”的信念,消失。

练习:

检查你自己关于“烦恼痛苦”的观念(不是你一直以来被教导和灌输的那些观念,也不是你阅读来的各种观念)按照你自己对它的总体印象来审视你自己亲身经历到的痛苦烦恼的体验。倘若你在体验着痛苦烦恼,审视它,是某个想法念头吗?某个感受,情感,肉体感官感受,某种理解?还是这些联合在一起的混合体?

假如痛苦烦恼就是这样一种联合在一起的混合体,你会去改变它吗?假如你有这能力的话,你会去改变它吗?

如果根本就没有一个“痛苦烦恼”的概念,也没有这个观念,那么从根本上,你还会经历“拼命试图去改变,渴望没有痛苦烦恼”这样的经历体验吗?

倘若你不把“那些体验和经历”叫做“痛苦烦恼”,那么你会叫它们什么呢?

思考:

如果你不把烦恼当作是与你分离的东西,与你不同的外物;你还会抗拒排斥它们吗?如果你不把痛苦当作是不同于你的,与你相对的外物;你还会厌恶和逃避它们吗?

你会去“改变”你喜欢的东西吗?那么你要去改变的东西必定是你“不喜欢”的;

你声称你要改变世界,事实上,你试图割裂世界,割裂你自己。想想看,假如你有这个能力,你会成功吗?

除了用我们自己的心智(记忆)来知觉世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随便用某个心智(记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世界是我们自己特有的,因为这世界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在每一个心智(记忆,内存)内的一个“保留下来的总印象”。现在我们要问,假如每个心智都包含着它自己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智之间,又怎么能彼此通讯交互信息的呢?为什么不是各自完全分离,绝对割裂孤立的呢?

在5.2章节中,我们介绍过“非定域 - 非局部的心智”(和非定域非局部的圆觉无关)。在哥本哈根解释中,6.5章节,我们看到了,所有全部观察者的觉知,是同一个“觉知”(我们称之为非定域,非局部的意识)。

假如这同一体同一个“圆觉”并不是“非局部非定域的”,不存在某个“实体的实存”,那么两个“心智”(两个记忆)就不可能就同一个“对象”(比如某张桌子,或者某个身体)彼此信息交流通讯。在局部的个别定域之间,也即在个体性心智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讯,必须要求一个普遍共有的元素来把所有的“心智”(记忆)连接关联在一起。在哥本哈根共识中,这个普遍的共有元素就是“非定域,非局部的”【觉】。

心智(记忆地址域)间,“非局部的”信息交互,交流通讯,可以被直接经验到,比如超越于语言文字交流的,人和人之间的某种连接关系(缘份)。无论何时,不同心智之间的个体自我的矛盾冲突,抗拒和排斥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它们就隐隐约约的感觉到“非局部的”一体的连接联系,而这是最明显不过的了。这样的连接联系在很多亲子关系中,同胞兄弟姐妹关系,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粉丝社团,心理治疗社团以及冥想社团中是最明显的。

问题:

你能够引证什么样的直接体验来作为证据,证明其它心智的存在?即使心智不止一个,你为什么认定,心智不止一个,就表明了【意识】不止一个?为什么不仅仅只是同一个【意识】?

9.5. Objectification, the body-mind organism, and the primacy of the concept of memory

“客观化=物化”,“身-心”组织体,以及来自“记忆内存”所组成的印象和观念的首要性

正如我们已经审视到的那样,所有客体对象,包括这个“身体-心智”组织体,都来源于“印象和观念”。(正如我们将在11.4章节所体会的那样,当觉知把这些来自记忆的印象和观念等同于自身时,客体对象才显现,我们可以把这个程序流程称为“客观化,物化”)在每一个心智(记忆体)里的“世界”,都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想法念头,情感感受,感官印象,以及各种认识理解”组合起来的聚集。在这个概念模式下,“身体-心智”组织体是由各种想法念头,情感感受,感官印象,知觉印象,以及某些认知理解的观念所组合而成的。这个意识课程的核心,就是去看清:尽管某些客体对象,欺骗性的呈现出稳定长久并且是固体坚固的存在感,似乎不断的反复出现实体感,但是所有一切客体对象,都是概念物化,尤其是个体的“我”,彻头彻尾根本就是个观念上的“概念”而已。

来自记忆的印象,导致引发内心的各种影像,映像,想象和意想(一个总体印象)。正如我们将在12.1章节中要体会到那样,来自记忆的总体印象和观念,是所有一切体验的基础(对比基准的总体印象),所以说,“记忆”(内存)对于其它所有的印象和观念来说是最早的最初基础。没有来自记忆的总体印象和观念,就不可能有任何“变化和变动”的印象和观念,也因此就不可能有任何其它的(对比记忆而来的)概念和印象,就没有任何体验经历,也不可能有个体的“我”,不可能有“身体-心智”组织体,也不可能有世界。尤其特别的是,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直接体验到任何客观实体性的“过去”或者“未来”,所以很显然,过去和未来也只能是“印象和想法观念”上的概念而已。

9.6. The "hard problem" in consciousness science

在意识科学方面的“难题”

因为全部门类的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学家们,在精神心理上是执着的把“外部现实”信以为真,所以他们不能去审视,理解和领悟一个“另类”的画面。尤其是,它们不能去审视和理解---根本性的基本存在“实”体是意识,并不是“外部现实”。于是乎,他们执着的坚持要去努力尝试(并且这尝试必然失败),去构造一个关于意识的客观性理论体系。

“唯一的圆觉”内包含的内容,这些局部内容试图去客观化这个“非局部”的一体圆觉时,这就好比一个“吊线木偶”的傀儡,拼命的试图要把控制它的“主人”傀儡化一样,就好比投射在一个电影屏幕上的“相片”,拼命的试图要去把导演和制片人也“相片”化,也好比一个影子,努力奋斗,要去把投射出这个影子的那个实体也变成“影子”,或者好比人类,拼命的给“上帝”赋予各种人情世故。

意识科学的“难题”就在于试图去构建一个关于主观感知体验的客观性理论体系。

事实上,对于那些知道他们是“知觉到意识现象”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难题。

Chapter 11. The functioning of the mind

心智的运行机能

痛苦烦恼的首因是妄想错觉:基于微细而固执的对于“我们的无能为力”(我非做者,无力作为)视而不见,因此观看事物“如其所是”的方式,就被歪曲颠倒所取代。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无漏洞,无缝隙”并且是充满活力,变化可能的动态的完整统一整体,一个独一的生命体,是持续不断的经历改变和变化。

可是,我们的心智(来自记忆堆积),把这个独一的完整的生命体给剁碎了,割断成各自分离的,各自孤立的,静止不变的星星点点的零碎个体,于是我们随后就拼命在精神心理上和物质肉体上去解析,操纵和使用,把持和控制。

心智最钟爱的“妄想”之一,就是“个人”观念,露骨的说,就是“做”一个极其特别的“个人”,这个极其特别的个体人,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声称的“我”:一个分离孤立的,永恒持续存在下去,不朽的个体自我(ego或 self)。

这是“我”---然后,这是除我之外,“剩余”的其它全部。这观念导致矛盾冲突和对立抗拒---以及痛苦,因为“我”无法掌控这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总不合我意思,对我不利的“剩余”(除我之外的全部)。“我”会努力奋斗,当然,就好像一个跳蚤可以让它自己和一头大象搏斗,但这是自大自负的事业,徒劳无功的。

只有【意识】存在,其它每一件事物都是一个“观念”。但是,为了我们的课程继续下去,我们必须尝试去把那---“不可能被概念化”的那个,进行概念化表达。

传统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基础动摇了。我们看到了所有客观事物之间的分离是纯粹的概念化观念罢了,因为在一体的整体意识内,根本不存在任何分离。

我们也看到,在纯主观和纯客观之间的分离割裂,也同样是纯粹的概念化观念。这些都是路标指示,我们也将运用各种概念观念,来指向那个超越于一切观念的那个。

由于各种“概念和观念”是把整体的某一个部分和其余部分割裂分离开来,因此它们总是以成对的具有相反极性的形式出现,也即,成对儿的,彼此相反,相互对立而又不可分,彼此形影不离(比如,我和非我)。这成对儿的形式是彼此对立又彼此不可分的整体(无法除灭任何一端)。于是乎,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成对儿一体事物,就必然始终一起出现,是从那不可想象不可思议中被想象和思议出来的。由于这“一体的整体性”看上去貌似被打碎了,非二元性就貌似已经被二元性所取代。可是,这只不过是一个呈现出来的“表面印象”,一个概念化的效果,因为从本质上讲【意识】永远是整体,完整一体。

二元性的表面现象表明在对立的两边之间有一个分隔界线。任何分隔界线的不可避免的一个效果,就是它隐含着演变为一条“战线”的潜在性,并且伴随带来所有的痛苦和烦恼。

所有成对儿的“彼此相反,极性对立”的事物,或者说各种“二元性”,也不过只是在心智思想里的概念化的观念妄想,并且在心智里来来去去,生生灭灭而不影响到【意识】 一体,就如同一个影子能够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这影子不能影响到投射它的本源一样。所有一切概念化的观念现象,都纯粹只是在【意识】一体内,由【意识一体】投射出的映像罢了。它们是呈现在寂静大海表面上的,躁动不安,一刻不停的波浪涌动。

下面这个图,展示了古老中国哲学体系中的“阴阳太极图”,这图卓越的展现出了---在“非二元”内在中的“二元性”。它通过图形展现出,那“非二元“的整体(外圆)是如何貌似打碎分割成两个彼此相反和对立的极性的,阴(黑暗)和阳(光明)。一体的圆被中间的分隔界线分离成阴阳黑白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一个,来自另一部分的,属于另一部分的“种子”,或者进入另一边的“起点”,象征着“阴/阳”轻易就可以变换为“阳/阴”。在阴阳两者之间的“弦线”分界线,象征着潜在的冲突,相互矛盾,相互干扰和作用的“波动可能性”,然而于此同时,这整体(外圆)的非二元本身是永远也不被任何在它内部的波动现象所侵扰的。它们代表了任何成对儿的彼此相反极性对立的事物。              


11.2. The appearance of sentience within Consciousness

【一体意识】内“知觉”的显现

知觉,或者说感觉能力是结构机制,通过这个功能结构机制,意识就可以觉察到它自身。没有知觉就不可能有任何现象,同时,没有现象表达也不可能有知觉。

在第9章,虽然我们发现,对于所有心智的[觉知]是普遍整体的,并不属于“个人”,并没有“个体性”,但为了课程阐述的需要,我们还是使用了概念术语“个人心智”。以最简单的概念化术语来表达,所有体验都可以分成想法念头,心态氛围(比情感情绪更微细),情感情绪,感受印象,知觉觉察。所有这一切,只是分割拆散【意识】,不断的给【意识】划分相互分歧的各自区别和界限,故而没有哪一个划分比另外一个分割更真实。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偏重于去把“强烈”程度和“持久稳定性”视同为(相对)真实性,把强度,坚固稳定和持久性,视同为(相对)真实,作为“实体”来相提并论,故而在这个列表的最后一项就比最开始的的项目,可能看上去更真实。比如说,情绪情感以及整体印象,还有认知理解似乎看上去要比“内心的心态氛围”和“闪现的念头”更真实,因为情感,整体印象(记忆)和认知理解更持久更强烈,更稳定。然而,总体印象和认知理解并不比“心态氛围和念头”具有更多天然固有的真实性。正相反,越是明显的,容易吸引注意的某个客体对象,它可能越不真实,越是想象和虚构的,同时,越是微妙和不易觉察的,越可能是真实的。比如,微妙的心态氛围和念头,比那些热烈的感情色彩的,更可能向你显现方向,指向“真实”的方向,那极其微妙的觉察力,那微妙的认知闪现(被称为领悟),比那些表面上的认知理解,更可能揭露出客观事物底层隐匿的真实。

正面的“心态/氛围”,比如爱,愉快,感谢,赞叹,尊重,以及审美感,是源自超出“心智”范围的心底,并且它们在身体层面引发“解放,释放,宽慰,松弛”。这些和负面的“情绪/情感”截然不同,比如愤怒,仇恨和恐惧等等,它们来源于“心智”,并且在身体层面产生压力,压迫,沉重,紧缩和矛盾,纠结拉扯的不安。

练习:

闭上你的眼睛,然后去感受下列情感:

恐惧,愤怒,敌意,仇恨。

现在,再来感受下列的情感:

喜爱,感恩,完美


你发现了什么?

你在身体的那个部位感受到它们?

那看上去更真实吗?

(未完待续)

翻译整理:心灯一盏照彻明(欢迎指正翻译错漏,谢谢)


*《意识课程》

作者: Stanley Sobottka(斯坦利. 索博特卡)是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19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0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567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5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19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0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66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8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2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2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9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8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6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