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评析
我选择第28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简述。核心任务“朱德纪念馆准备增加‘英雄母亲——锺太夫人’展板,现征集300字左右的‘英雄之母’文字稿,请大家完成《回忆我的母亲》学习任务后,积极参加。”设置两个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把握行文思路。2.学习作者质朴的语言中蕴深厚感情和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习环节 任务一: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段落中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往事?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2.结合补充资料,理解不同环境背景中,母亲的品格特点。任务二:1.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完成思维导图,初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2.勾画关键词,概括“我”从母亲身上获得的教益。 任务三:1.文章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边默读课文边标注相关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2.除平实的叙述外,作者还通过直接抒情和精当的议论表达对母亲的情感,请用波浪线勾画出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情感。3.重组抒情、议论句,师生共同朗读。任务四:1.锺太夫人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撰写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围绕你感受到的母亲的品格,试用一句话表达对她的高度评价。2.结合文章内容,阅读有关资料,借助写作支架,撰写“英雄之母”文字稿。
谈谈自己对这个教学设计的理解。
一、聚焦
自己在做教学设计时,也曾经想设计人物展馆,把学习内容一步步转化为作品,自己设计的活动之间的逻辑关联不够,不能够一步步聚焦于最终的作品,找不到满意的转化方法,就放弃了。看了这个教学设计,最欣赏的就是学习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聚焦于最终的作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个教学设计,四个学习任务,梳理事件,理解人物特点,概括对“我”的形象,体会对母亲的深情,由表层内容理解,到内在情感体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并且环环相扣,聚焦于核心任务“英雄之母”文字稿,确实做到了“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语文实践活动。”
自己一直觉得课标提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很难把握,总觉得有点太虚。现在看这里的核心任务,正是有了学习情境,四个学习任务,共同聚焦于学习情境中的核心任务,才确确实实把学习成果落到实处。
二、支架
老师设计学习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示例情况。像余映潮老师,总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适时搭建支架,把学生的理解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总觉得准确把握学情,是老师教育智慧的体现。看这个教学设计,在梳理文章结构时,设计了要学生补充思维导图,而不是自己自主设计思维导图。
文章第一段总领全文,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中间部分写母亲的具体事例,学生其实很难自己把握文章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和“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表现母亲的。有了这个思维导图的展示,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第二部分逻辑层次。
如任务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最后把文中抒情议论句组合成一首小诗,可以进一步深化作者对母亲的深情的理解感受。这样的支架,通过深化感受,加深理解,值得自己好好学习。
三、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学习了课程标准,才发现,评价不仅仅是用来评判对错的,还可以成为学习支架。
看这里的文字稿评价量表,“事例”、“品格”、“教益”、“人物评价”四个方面,其实为学生提供了文字稿的写作方向甚至写作内容。这样的评价量表,不是文字稿很好的写作支架吗?有了评价量表的指导,学习成果文字稿才容易落到实处,学生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仔细品味精彩设计,确实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