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湾澧水大桥闻名遐迩,邀上几位朋友非要探个究竟,想感受一下大桥的壮观,更想走近施工现场,碰碰运气看能否见到膜拜已久的工程师,近距离感受工人们的智慧与辛苦!
长湾澧水大桥在仙娥那边的澧水河上,为了保护当地娃娃鱼的生态环境,中铁十一局经过严密的专家论证,将桥墩移到了澧水河岸上,形成了独有的不等边大桥。
不等跨桥梁,对大桥配重、桥体和线形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由此该桥建设时创造了三项“世界之最”:在同类铁路矮塔斜拉桥中,其不等跨长度(分别是172米和158米)、无索区长度(42米)以及塔梁固结段高度(15.2米)均为世界第一。
了解“长湾澧水大桥”相关资料,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出发了。
阳光正好,我们沿着河堤穿行,走过芦苇丛,高大的芦苇淹没了我们的身影,芦絮飞扬。
走在田间,一畦一畦的白菜、萝卜、油菜苗,在冬日的暖阳里,舒展身骨,精神抖擞。
坪地里的桔树,挂满了黄澄澄的桔子,像灯笼,有的藏在绿叶间,有的独占枝头,有的把桔树压弯了腰。正是柑橘丰收时,桔子却没人带回家,任它挂在树上,掉在地上。我们随手摘几个,也无人问津。红红的桔子,只是一道风景线,让我们路人记下它最美好的样子。
一大块草坪靠近河边,枯黄的草占满整个草地,宽阔,像大草原。听着音乐,在上面奔跑,洒脱;躺在草地上,沐浴阳光,惬意;和朋友聊个天南地北,享受!
经过长途跋涉,“长湾澧水大桥”已渐渐露了脸。走过一段毛公路,来到大桥下方。
前面的一个岗位亭,黄色的栏杆挡住了去路,走出来一位老人家。
老人家看上去五六十岁的样子,中等个儿,着一身蓝色衣裳,一脸慈祥。
这是把守在前往“长湾澧水大桥”下的交通要道,大桥,近在咫尺,我们被拦在了外面。
慈祥的老人家操着外地口音,态度却非常硬。向我们说明原因,不能继续前往。还幽默风趣地拒绝我们:“这道门就好比我的家门,我不允许你们进家门,你们难道还要进?”朋友也开玩笑地问:“那我硬要到你家来,你让不让进?”老人家答道:“还是不允许!”
我们说明缘由,专程来拜访的。老人家特许我靠在他所在的岗位亭旁,拍几张照片,不再允许我前往桥下。
每个岗位都有他的用途,每位工作人员都有他的职责,我们更懂得这位老人家位置的重要性,我们尊重他,配合他的工作,就在栏杆外面歇息,心中稍许有点遗憾。
听他口音,像四川人,一个人坚守在这偏远的山脚下。屋角摆了个大水壶,是用来接雨水的,算做生活用水,有时也下河取水。水来得如此不易。我需要点水洗手,他给我倒了一大盆。看屋内,设施极其简单,电倒是有。想想: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的小岗亭亮着一盏灯,照亮了这一片黑夜。
对辛苦工作的外地人,吃住条件如此艰苦,我们总是同情的。我捧一捧干粮,想送给老人家一些,他赶紧进了岗亭,关紧了门,我敲门叫他,他也不开门,怎么说都不接受。我只得作罢。
我们带的水都喝光了,朋友渴极了,前去敲门向老人家讨点热水喝。老人家带朋友去了紧挨岗亭的那间屋,跟朋友取了一瓶矿泉水。
我对老人家说:“我们送你一点吃的,你又不肯接受,反而给我们矿泉水。”老人家只笑笑,又进了他的小屋子--小岗亭。
仔细瞧那瓶矿泉水,原来这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专用水,却给了我们一份,得之幸运!
尝一尝,有点咸,和我们喝的水还真不一样!
在岗亭外的桌椅边休息了很久,收拾好桌椅,还岗亭原来的干净。
别过“长湾澧水大桥”,别过桥下岗亭的那位尽职尽责的老人家,还他一片清静!
望着正在施工的“长湾澧水大桥”,望着静静站在澧水河畔的大桥,舒展着一长一短的臂膀,在傍晚的余晖下,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澧水河上,如此靓丽!革命老区铁路的开通,将载着一代人民的希望,盼着你快快到来!
桥下的这位老人家,一天又一天的坚守,一位普普通通的岗位,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此尽职尽责,中国铁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