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回家的前一晚我都会失眠,因为太兴奋,太期待。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得越来越重,再者就是在外面时间久了,思家的情绪更浓。
以前老家那没有动车,还是那种K字母开头的慢车,每次回家得十多个小时。去年开通了高铁,虽然说是高铁但是因为在省内跑得特别慢,所以路上也得5个多小时,当然这已经比慢车好很多了。
每次坐车的时候我都想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有时候我还会买本杂志想着在路上看。但大多时候这种打算都没能如愿,因为路上的时间总是思绪万千,难以沉下心来,注意力不集中。
1)打扮的非常好
每次准备回家前我都要想办法把自己收拾一番,当然也不是多夸张,只是会剪个新发型、买件新衣服。这是逼自己买东西的好机会,如果平时有衣服或鞋子一直没舍得买的,就会趁这个机会买了,等着回家穿。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在北京工作某种程度上给了自己一些虚荣感,老家的人知道自己在北京工作还会投出羡慕的眼光,总感觉挺高大上的(当然不是因为我的工作,而是北京这个城市)。所以就想一直保持这份高大上,从外表来看自己也不能丢人,毕竟在北京嘛。
2)纠结是否回老家
每次回老家后,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愿回来呢?老家真的就那么不好吗?
每当看到老家同学生活的安逸,已经结婚,孩子都好几岁了,也会有所羡慕,甚至开始想象着自己回来后生活的样子。但也只是一时的意淫,回到北京还是该干嘛干嘛。
回到家后整个人会比较懒散,感觉瞬间放松下来了,很轻松,没压力。去周边地方办事距离也都很近,一下子感觉时间多了很多,做事都不用着急了。
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在老家不像在北京周边的环境和人会促使你加快脚步。在老家没那么多诱惑,也没有人比较,所以脑子也懒得转了,这种状态下确实是会随遇而安的。
3)老人离去,小孩不认识
以前听爸妈说起村里的某个人,我问是谁,我妈说你不认识,人家在外面工作现在也不怎么回来了,当然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我跟那个人年龄差距比较大。老家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从农村走出去,定居在城里,少有回家,而我现在也成了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村里的很多小孩我都不认识了,新出生的就不用说了。有些之前认识的,因为小孩本身长的就特别快,多年没见,再次看见也不一定认的出来。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家里提起我,或许他们也会问那人是谁。
因为回家的频次太低,村里的老人去世也都是后来才得知的,有的我不太熟悉,只是知道那么个人,从来没有打过招呼。有的从小对我还不错,只是因为我出去工作后见面的次数少了。听到这种消息,我都会有些惊讶,但也只有惊讶了。
4)担心跟同辈兄妹的关系
我们这一代人——80后受计划生育影响很多人都是独生子,虽然从小受到的爱和生活条件要好一些,但是将来也会面临自己一个人孤单,没有兄弟姐妹,亲人减少,面临独自要孝敬双方父母的问题。
对于独生子来说所能够称得上亲戚的除了叔叔、姨、姑这些长辈外,同代的就是表弟表妹,堂弟堂哥这些人了。像我这样的情况,自己常年在外工作,亲戚朋友都在老家,由于距离原因,平时没什么串门的机会,如果没有什么事的话,联系的也不多。
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当长辈都陆续离世了,同代的兄弟姐妹毕竟不是直系亲属,久而久之这种关系如果再疏远了,恐怕自己就没有亲人了。
5)给长辈买东西的的问题
工作后,一直想着挣钱了,能够孝顺家里的长辈。每年回家除了给长辈一个现金红包外,还会买一些东西带回去,起初来北京的时候是买一些特产,例如烤鸭、稻香村。但是买回去后发现并不太受欢迎,当然特产也不一定就好吃,所以后来就不买了。
我原本总是认为有很多东西家里都能买到,而且更便宜,所以我就没必要买了。每次都希望买一些好吃的、家里不容易买到的东西,这样还显得比较稀罕。基于这个原则买的东西,虽然有些还不错,但有些也是华而不实,从他们的需求考虑,反而是买一些大米、牛奶之类的东西更实用。
结语
工作这几年每年国庆节都会回家,放弃了出去旅游的机会。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没有人作伴,旅游的动力就会减少很多。加上热门城市和景点人都特别多,不愿去凑热闹,害怕太挤。
二是因为每次回家来回路上就得花费两天时间,所以像五一、元旦这样的短假我通常都不回去。一年只回家两次(国庆和春节各一次),所以特别珍惜每次回家的机会。久而久之,国庆回家也就成了一条默认的规定,有时候自己不想回去也觉得不太合适,不好跟爸妈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