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珍贵的,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奥斯卡·王尔德
灵境寺是千年古刹,始建于隋唐年代,曾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什么叫青庙?住和尚的叫青庙,住喇嘛的叫黄庙。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下午我打坐了一个多小时,观念头。很简单:观察头脑中一个又一个念头,每出现一个念头,就告诉自己知道了。
有个口诀: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
《六祖坛经》和《金刚经》
《金刚经讲义》《金刚经讲义》的作者是江味农居士,民国时期一个很了不起的居士,研究《金刚经》研究了一辈子,最后整理成这本书。
想起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人之所以这辈子能成为人,概率非常低,有多低呢?佛陀说了一个比喻:
有一个木板上有个孔,木板一直在海上漂来漂去。有一只眼睛瞎了的海龟,每一百年才出来海面上透气一次。有一天,这只盲眼海龟又出来透气了,脑袋刚好伸到了那个木板的孔里,从中探出头来。
用餐之前,我双手合十放于面前,闭上眼睛,开始念:
汝等鬼神众,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鬼神供。
三世因果文讲: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简译即物质、情感、影像、行为、感受)
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每个人看见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内心的世界
我去成都文殊院挂单(挂单是僧人到寺庙借宿的意思),认识了一位四十出头的师父,他之前是人民大学的教授,可谓名利双收。但他去年在五台山出家了,之后到了文殊院。他很精进,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修行,让其他师父都很佩服。他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出家不容易,何况半路出家,更应好好修行。从他的眼睛里,我看见了信念,也看见了快乐。
人生五章
(一)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二)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三)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但还是掉了进去……
这是一种习惯。
我的眼睛张开着,
我知道我在哪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四)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五)
我走上另一条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昭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遍)
南宋无门禅师有一首诗写得很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敢于踏出第一步很重要,一旦开始,向前走的信念会不断激励你
韩磊演唱的《千年一般若》
我关心豆豆,想念她,但不会因为她的好与不好而焦虑,这就叫“牵而不挂,痛而不苦”。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六祖坛经》里面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在自己的心中,从来没有觉得别人有错的观念,这就是自性中本有最好的防止犯错的守戒行为。不思善不思恶,只做该做的事。有一首偈诗: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大法船》: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所有的修行都要印证到生活中,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世间之事就是这样,你想控制的,都会控制你;你想得到的,都在伤害你。
禅宗有破“三关”之说:“不破初关不闭关,不破重关不住山。”这里指的便是修行的三个阶段。古时候,修行人开始大多以游访参学为主,当他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明心见性之后,在确定了不会走错路的前提下,才被认为是破了初关,可以去闭关。为什么不破初关就不能闭关呢?因为不明白自性时闭关,不是堕入顽空、一无所获,就是出现魔障、执幻为实,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你把闭关修行中出现的幻觉当成真相,并且对其生起执著,就很容易成为精神病。破初关之后,还要破重关和牢关,方得大成。
什么是破重关?真正能安住真心不会被外物所动摇的时候,就被认为是破了重关,破了重关之后就可以住山弘法了。为什么开悟后不能弘法呢,因为那个时候智慧的火苗才刚刚被点亮,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一旦外界的狂风暴雨袭来,你的智慧之火就存在被息灭的危险。所以,为了挡住外界的干扰与污染,保护智慧的火种,古代修行人才建议一旦开悟马上闭关专修,以稳固悟境。
什么是破牢关?进入无修瑜伽的阶段,行住坐卧都是修行,浊世便是清净道场。
《普贤上师言教》
如果你想浪费生命,就抓紧时间赚钱;如果你想珍惜生命,就安住每一刻。
你一个简单的身体力行的方法:每周对自己提问,反思自己做事的出发点。记住,不是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是出发点。
佛陀去城里要饭,看上去好像有点没面子。但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去上班,难道不是去要饭?再仔细想想:工作、做生意真的和要饭一样。
玄奘被称为唐三藏法师。什么叫三藏?指的是经、论、律。“律”主要指戒律;“论”主要指一些菩萨、大德写的论著;“经”指佛说的或者佛印证过的。
内心存在的东西,就是“因”,外界给予的东西,就是“缘”。
种子有了土壤、阳光、水分就会发芽。种子是“因”,阳光、土壤、水分是“缘”。有的人内心渴望学习并信任鬼脚七,这就是“因”,看了鬼脚七的文章和上了鬼脚七的课,这就是“缘”。
如果没有“因”,缘分再多也会错过。如果没有“缘”,有因也是枉然。有很多人悟性很好,也很聪明,很上进很善良,但因为他出生在边远地区,没有受到教育,没有听闻佛法,也就是“缘”不够。
同样的道理,什么时候教育小孩比较好?当小孩内心有这个“因”的时候,你讲的话才起作用。也就是小孩子对这个感兴趣的时候,你再教育,效果会很好。否则,他容易起逆反心理。你想帮助别人,也需要当时对方具有这个“因”,否则可能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某寺庙大殿上写了一副对联: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唯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经常发现自己的过错,并改正这些过错,本身就是在完善自己,就是在修行。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
吕总给我讲了一段经历。有位教授问他:吕总,为什么你做企业能成功,我们不行呢?吕总说:你要是能在天桥底下,伸手要来今天一天的饭钱,你做企业就能成功。
我听懂了。
其实,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不在乎所谓的面子。
心里没有自己,才能做自己!
烦恼即菩提,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就是修行的时候。
风陵渡,这是山西和陕西交界的地方。
风陵渡是杨过和郭襄相遇的地方,有一首诗: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
网络看到一句杨绛一百岁的感言,无论是不是杨绛说的,但说得真好: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慢:谓执我见而倨傲
有人来,有人走。路上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和所有的人都是缘分,既然是缘分,就有长有短,有分有合。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也是一样,缘分尽了就该分了。
无论多么留恋,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