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客体关系,总会有一大堆概念浮现出来,偏执分裂位、抑郁位、分离性焦虑、投射性认同、足够好的母亲、抱持性环境、共生状态、个体化.........一堆珍珠散落一地的同时,在这些属于不同理论架构中的概念仅仅在符号层面在我的眼前飘荡着。期待着客体关系单元的到来,希望在这个单元我可以建起一座桥,让我可以走到桥的那一头,进到那概念背后的世界,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线,可以穿起我那散落一地的珍珠!
课程开始,少了一如既往的开场白,老T带着大家回顾了前一次课的核心内容,首当其冲的是关于虚假自体的形成,再次的提到母亲对于孩子最早期阶段,甚至于腹中胎儿阶段的影响,婴儿出生之前,子宫内温暖的羊水形成一种相对良好的抱持性环境,当婴儿出生后,外界各种不可控因素威胁着婴儿虚弱的尚未发育完全的免疫系统,这个阶段母亲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而形成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但这里对于安全的边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母亲能在多大程度上关照孩子本身的需要呢?还是仅仅通过自己认为的需要去给予呢?有多少母亲是以爱之名,在对自己想给予的愿望满足的同时,对婴儿完成了一个隐形的控制过程呢?母亲以爱之名的控制过程很多时候无法响应孩子的需要,进而对于孩子而言形成了一个不同程度的不安全环境,而孩子并没有选择自己所处环境的能力,不安全的环境中愈加唤起孩子的生存本能,为了在这个环境中得到生存的养料,孩子本能性的选择对母亲这个客体的顺从,逐渐的放弃内心需要,而形成另外一个根据母亲要求而形成的生存链条,于是,虚假自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慢慢的孩子开始学会说谎,开始学会把真话作为一个又一个的秘密深藏在内心,因为孩子害怕真话会使自己遭遇被抛弃。
说到这里就想说说老T提到的小提琴家陈美,在母亲的强力意志下,陈美如母亲所愿的成为了世界顶级的小提琴家,而如此的意志却也强行的侵凌了孩子本心的需要,可又谁知,这样的强行侵凌却在一个幼小心灵里埋下了一个注定叛逆的强力意志的小种子,陈美在成为小提琴家后,最终解雇了作为经纪人的母亲,而毅然决然的迈进了那个曾经被母亲阻止的滑雪领域,陈美与母亲一样的超强意志力,滑雪,有多少成分是她本心的热爱呢?又有多少成分是因为被母亲的阻止而强化了的愿望呢?或许这就是因为母亲的单一人格维度导致陈美在那个阶段上的固化吧!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之后,进入这次课程的结构,我们说虚假自体的形成过程,老T通过温尼科特和维特根斯坦家庭动力结构,让我们看到他们在家庭中拥有一个的潜在抑郁的母亲和和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专制的父亲的情况下,孩子在虚假自体和真实的自己之间的博弈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服从于不服从之间找到自我定位的着力点!而维特根斯坦是属于全人类的天才,他在觉醒之后毅然的朝向真实的自己奔去,对那个承载着自己虚假自体的所在不再存留任何一丝犹豫的狂奔出去!
对于大多数而言,我们要做的是去发现那个潜在的空间,那个在觉醒与经验之间边界上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因为当我们尚没有一个独立的个体心智作为前提的时候,拒绝虚假自体的形成,就会容易像哪个16岁孩子一样,用强大的攻击性以掩盖背后哪个羸弱的心智状况,强大的superman外衣之下是一个蜡黄皮肤的小萝卜头儿~!能量用以掩盖自己的羸弱,而非发展自己的羸弱,而最直接的影响着与他人关系的建立以及自身的创造能力!
我们说需要发现自己的生命乐趣,生命的乐趣存在于那个潜在的空间中,老T用张大阳的经历很好的展现了如何尊重那个潜在的空间,如何从那个空间中释放出热爱的气息!孩子独处的能力,实际上来源于父母不实施强大控制的能力,老T在和大阳相处中,用自己的专注营造一种安静、独立、却不冷漠、不忽视的环境和气氛,在这个氛围中,大阳学着爸爸一样专注的去做手上的事情,在专注的过程中去发现乐趣所在!大阳就在爸爸的一旁,画着画,画完一幅画,开心的与爸爸分享,而爸爸温情的听完分享之后,并不参与孩子下一步的创作,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回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空间,继续延展着.........在这个创造力里面,有着孩子无尽的幻想,那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资源,是一股清泉,而更多的孩子的那股清泉被父母强行的加入了各种营养元素和各种电解质,父母认为,只有这样的水才是有营养的,才是对孩子有益的,而殊不知他们在扼杀着那股清泉本该有的清透!
于是,我们继续探讨,什么是足够好的母亲呢?老T说,就是母亲的本心力量是否能够与孩子的本心力量进行对接,重要的是这个做母亲的女性的人格开放度,SH追问“如何看母亲的开放度?”,T回应,就是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度有多少,能否去感受孩子的本能需要。孩子的创造性是与一个可以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母亲密不可分的。
最后到现场提问环节,进入到客体关系单元,显然一些人被触动或者唤醒,问题多数源于感受或者疑惑,或者周遭遇到的一些人的故事,这里,我特别想对DK的几个问题做以记录,她提供了三个不同的案例:
第一个,“一个与父亲可以交流但对母亲有明显的攻击,对母亲的攻击性是否来自于需要的无法被理解?那么到恋爱关系中就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雷区!”,老T回应:“攻击母亲实际上是在防御一种退行,而与父亲的关系说明已经共有了一些社会化的建立,这种情况下,估计父母的关系品质不会太高,需要来修复母子关系”。
第二个,“女孩子,与母亲感觉就是一体的,对父亲完全是攻击的,但是性格却又像父亲,她很矛盾,是可以社会化的,但又很具有攻击性”,老T回应:“这就是典型的投射性认同,父亲是一种社会动物,是社会资源,孩子如果可以从父亲身上找到社会资源,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完成与母亲的分离。”
第三个,“一个女生,在谈话中,感觉与父亲的开放性比较大,与父亲很亲密,很少提起母亲,她从小学就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与外界的链接比较少”,老T回应:“这个信息不够,不知道与母亲的关系怎么样,应该是与母亲的关系比较疏离,一般情况如果原生关系建立不起来,后面就用社会化关系去链接了。”
原生关系与社会化关系,依我之见,社会化关系更倾向于思维,而原生关系更与情感品质相关,早期母亲给予的抱持性环境是孩子前行的源动力,是情感源泉的源头,而抱持性环境若不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分离,便很有可能转而形成一种侵凌性固化孩子的情感模式,局限而不开阔的情感状况转而进行社会化关系建立,社会化很有可能成为防御情感的一个有力方式,而此种状况下的思维状况也是难以具有开阔性和多元性的!
最后,特别想用这句话作为备忘录的结尾:客体关系是一种关系模式,而非驱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