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送气音,非送气音
- 汉语辅音
-
清音,浊音
- 日语;法语
- 语音对立(表意)
- 英语音变
- 音素
-
松音,紧音,激音
- 韩语辅音
- 区分方法
- 口音
系列
- 送气/不送气音,清音/浊音(中日英韩语音选谈--1)
- 什么是音素,音位?(中日韩英语音选谈——2)
- 韩语松音,紧音,送气音(激音)(中日韩英语音选谈——3)
- 为什么我们有口音?(中日韩英语音选谈——4)
有趣的口音
为什么我们会有口音?语调、语气固然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不过在这里,我们只从语音角度出发,具体讨论一些辅音,来谈一谈口音的产生和表现原因。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来看一个小例子,思考一下其中现象的产生原因。
2013年在国内大火的日剧一吻定情里面有一幕就很有意思:
【一吻定情/古川雄辉/矢作穂香】经典重现-昂帕帕斯 (可以直接跳到01:55)
直树念了两遍on purpose,第一遍是美式发音,琴子完全没听懂,第二遍他切换到了日式发音,琴子就立马听懂了。
这个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呢?希望通过本文对口音这一主题的讨论,能间接回答这个问题。
从辅音的角度来看,口音的本质是A语言母语者在使用B语言时,迁移了母语(A)的音素/音位发音到B语言的相似音素上。
比如经常为网友们讨论的日式英语——由于日语中缺少英文的齿龈(近)音[ɹ](即r,如red, rent, radical),所以日语母语者出现了将日语的「ら」行迁移到英文发音的现象,组成了日式英文里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一个极其显著的例子,但是一个大家常常忽视的可能性(事实)是——母语音素迁移到外语的现象,其深度广度一定远超我们自以为的程度。
下面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来具体讨论:
例1 卷舌音和齿龈近音 - [r]怎么发音
中文母语者(多见于北方汉语母语者/普通话母语者)中,有一部分出现讲英文时将英文的齿龈(近)音[ɹ](即r,如riff, reel)直接发成中文的卷舌音ɻ(即普通话拼音r,如“人人”,“荏苒”)。这个现象也是导致我们的英文发音有时候听起来有一点“卷舌过度”的原因——比如说'Harry',是真的有人念成了“哈瑞”的。不过这一现象反过来讲,便是我们见到很多外国人(甚至于小部分南方汉语母语者,比如一些港台明星)讲中文普通话时,出现为了讲卷舌音或者儿化音而过度卷舌,导致听起来有些夸张乃至刻意。
例2 鼻边音不分 -「わかならい」と「わかららい」
相似的例子是,中国的一些南方方言中有鼻边音([n], [l])不分的状况,所以部分母语者因为缺乏对鼻边音的有效区分,(不仅仅影响普通话,)在学习外语时,会有非常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我有一位朋友在刚开始学习英文时,完全没有鼻边音的概念,所以“last night”在他那里会变成“last light”,“No, we have none”会变成“'L'o, we have 'l'one”,他后来学习日语时,也出现了从发音上无法区分「な」行和「ら」行的现象,例如"わからない(wakaranai,不知道)"变成”わかららい(wakararai)”,和更加夸张的”なければならない(nakerebanaranai,不得不)”变成"らければらららい(rakerebarararai)"。。。如果不理解这里的例子,可以想象一下让不太分鼻边音的朋友试着讲“榴莲牛奶”,“里约热内卢”,“蓝教练是女教练,吕教练是男教练”。当然,有一些朋友觉得,鼻边音不分是一个很大的萌点,虽然从语音学的角度,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表意。。。
这些现象在建立了相应的概念以后是可以得到适当解决的。譬如,鼻边音的区别本身是很显著的,它并不需要我们去从头学习一个新的音的发声方式(例如法语小舌音,俄语大舌音),所以只需要在意识到它们的区别以后,刻意地进行听说练习,(上面提到的词汇就是很好的练习实例,)就能够很快掌握。
例3 清浊音和送气/不送气音 - [b], [d], [g] vs. [p], [t], [k]
之前有提过,中文母语者容易把英文里的浊音[b], [d], [g](bad, dad, get)发成(不振动声带的)不送气清音[p], [t], [k] (爸爸,弟弟,哥哥);与此类似,英语母语者容易把中文里面的不送气清音b[p], d[t], g[k]发成浊音[b], [d], [g]。前者导致了我们讲英文时出现的念浊音时发音听起来比较“扁平”的现象,后者则使得某些外国人讲中文时听起来的“夸张”。这里主要的点还是对于声带振动的认知,如果能熟练放松声带和喉咙,便可以发好清音(正如我们所熟悉的那样);念浊音时要感受到喉咙内部的颤动和声带的紧张。
例4 韩语 [n], [m] 네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韩国人讲英语。这里我并不是想讨论常见的韩式r(来自ㄹ)或者用p(来自ㅍ)替代f (例如for -> por)或者用트/ㅅ来发t,而是相对更微妙的n/m的发音。英文的n,m发音非常“规矩”——鼻音明显,双唇紧闭靠气流发声的特点很明显。这跟上面提到的一些英文母语者念汉语的某些词比如“爸爸”、”哥哥“有些夸张的现象类似,从中文母语者的角度,英文的n,m发音也是相对夸张的。
然而韩语则是相反,n,m的发音并不需要那么完整,唇齿和舌的接触时间相对较短。举个例子,韩语中的这些词:
네 (ne 是),내일 (naeil 明天);
미안해 (mianhae 对不起), 하지마 (hajima 不要做)
大家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听起来像是
de, daeil; bianhae, hajiba
意即有略微的:n->d, m->b的感觉?
这其实也是源于韩语中的[n], [m]这两个音素的发音与英文和中文的不同。韩语中发[m]时,上下唇接触时间可以非常短,而且并不需要明显鼻音和双唇紧闭的动作(唇部肌肉相对放松),如果大家自己试一下就会发现,如此一来,'ma'确实听起来会像'ba'。同理,[n]之所以会听起来像[d],也是因为鼻音不明显,舌与上齿接触时间很短,甚至有时候不接触上齿龈。
例5 日语 清浊音 vs 送气非送气音 -- soga vs. souka
这一个例子我们在本系列第一篇送气/不送气音,清音/浊音(中日英韩语音选谈--1)有提到。由于对清浊音对立的不熟悉,熟悉送气和非送气区分的我们的耳朵会把,对熟悉送气和非送气区分不熟悉的日本人所发的辅音,如ka, ga (か、が)弄混。如果这么说有点绕的话,简而言之就是,ka, ga (か、が)的区别是汉语之中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弄混。尤其是在词句中,或者讲话语速比较快时,我们听错的可能性更高——我有朋友亲口告诉过我,他怎么听都认为「そうか」听起来就是soga。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ありがとう、そうですか、ました、やめて、わたし、だいたい等等。
例6 代入母语元音 [o] --> 奥/喔
[o]这个音素在不同语言中发音时不同的,它在中文中存在的形式是 o /ɔ/或者ㄛ。在学习英文时,有些人会代入中文的发音,把它念成“喔”,甚至“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中式口音和英/美国人念下面这些词的区别:
got, not, rock, mock, wok ......
很多人可能熟悉的一个例子是,几年前大家当成梗来说的“闹太套”(not at all),这也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代入拼音的例子。面对新的事物时,联想已知的知识是非常正常的行为,而这大概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我另外注意到的一点是,有一些朋友在刚开始学英语时用汉语拼音注音,但其实这也并不是只有我们这么干,日本韩国的注音那也是很有意思:
结尾
对口音本质增加了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听懂不同口音的中文和外语,或许能使得我们自己讲的话传情达意更清晰。看了这么多例子,我想大家或许能对口音的产生和表现方式增加了一些理解。口音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产物,我并不认为有绝对的好和不好一说,所以这篇的文章的讨论不含有任何的倾向性——想象一下,一个没有口音的世界,少了咖喱味的英语(I caught a cat--> I gaughd a gat),和式的英文发音(ice cream->aisu kurimu),大碴子味和椒盐味的普通话,那该是多么无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