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大人养生小孩食育,教育自然。食育解决的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问题;从不同文化中孕育了不同的食育;食育让孩子在生活中成长;食育,就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今天探究自然界中的小米。
本文先简述小米与“吃睡通”的关系及人群宜忌;进而探究“药食同源”;最后再探索“小米的前世今生”。
一、简述小米与“吃睡通”
吃:小米的营养价值比大米高出许多,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中,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高于一般谷类,很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病后体弱的人及儿童经常食用。四季均可。
睡:小米是睡眠专家极力推荐的催眠食物 。其色氨酸的含量在所有谷物中独占鳌头,而色氨酸与睡眠密切相关。睡眠质量不佳者最宜食用。糖尿病患者宜食。
通:小米含高钾低钠,钾钠比为66:1,而大米为9:1。小米中钾有利于体內多余钠的排出,能够消除浮肿。小米含钙、镁丰富,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探究:后面附的“百度百科”营养成分表,显示钾钠比为280:1与66:1(此比来自《饮食本草》2014年1月第1次印刷)有差别,这说明人类不同时期的认知和信息渠道(应选相对正规权威的)不同都可能带来差异,但此处的差异不影响“小米含高钾低钠”的判断!这一结论非常重要,因为2021年9月14日《生命时报》吃出健康版载文《换成低钠盐,死亡风险降12%》副标题说:“研究显示,用钾代替部分钠,不仅降压,中风、肾病发生率均会下降”。这几处相隔数年的不谋而合,给下面案例1又多了一种“长寿老人们最喜欢小米”的现代解释理由……
人 群 宜 忌
睡眠质量不佳者最宜食用;糖尿病患者宜食;食欲不振、肠胃功能不佳者宜食;老弱病人和产妇宜多食;儿童经常食用。
气滞者忌食;体质虚寒、小便清长者应少食。
小米的营养价值虽高,但妇女产后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应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营养。
二、药 食 同 源
小米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主食之一,而今在南方小米成了最受欢迎的杂粮之一了!除含有脂肪、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之外,还含有一般的粮食中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除了食用这一用处之外,小米还可酿酒、制饴糖以及入药,而且其药用价值也很高。那么,小米含维生素B₂吗?(因曾有微信文名是《B₂万岁》)
小米维生素B₁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和其他谷物一样,小米中钙、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B₁₂含量很高。
小米同样含有维生素B₂,只是含有的量没有维生素B₁以及B₁₂多。小米中所含的维生素B₂,能防止男性阴囊皮肤出现渗液、糜烂、脱屑等现象,防止女性会阴瘙痒、阴唇皮炎和白带过多。妊娠期妇女补充维生素B₂,能避免胎儿骨骼畸形。保持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₂,能维持生长和生殖力正常。
平时多喝小米汤,多食用一些与小米有关的食物,也可以减低血糖,让体内脂肪得到分解,平衡体内脂肪,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时小米还是很好的减肥食材。所以说,小米是非常有营养而且又便宜的食补材料。
案例1: 小米是最佳补品
微信文《爱吃这些食物的人,一般极少生病!》(脉脉健康谈1周前)在上述标题下说: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体弱生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
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 可见,长寿老人喜欢小米很有道理。”
中医认为,同是种子,数量越多则能量越大,滋补力就越强。
故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中粟米最佳。粟米又称小米、谷子、粟谷。小米春种秋收得天之气最全,得地之气最厚,为脾之果,最养脾胃。小米味甘、咸,性凉,味甘色黄入脾胃经,味咸入肾经。小米乃五谷之首,既养先天之本——肾,又养后天之本——脾,
成为养生保健之佳品。
李时珍称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可以补虚、健脾、和胃、安眠。喝小米粥可增强小肠功能,有养心安神之效。小米还被作为镇静安眠的食疗保健品来食用,中医就常让患者用小米粥来代替安眠片。
金 典 食 律
1.若以小米为主食,要注意与动物性食品(如肉类)或豆类(如大豆)搭配,以补充小米中含量较低的赖氨酸。
2.小米和细粮(如粳米)搭配同煮,可以发挥“互补作用”,提高各自的营养价值。
3.小米粥不宜煮得太稀,否则会不宜咀嚼,影响营养的吸收。另外,熬小米粥时不要加碱,据测定,加碱后维生素损失严重。
4.小米的食用方法很多,可蒸饭、煮粥,也可磨成粉后做成饼、窝头、发糕、点心等,糯性小米还能酿酒、酿醋、制糖等。各种小米制品均可选用。
案例2: 实 用 偏 方
1.治失眠:小米15克,制半夏6克。二味用水煎服,每日1次。
2.治血虚诸证:小米100克,花生50克。二味同煮粥,每日1次。
3.治小儿腹泻:小米100克,山药80克,红枣15颗。三味同煮粥,每日2次。
案例3: 常 用 药 膳
1.小米鸡蛋粥
原料:小米100克,鸡蛋2个,红糖100克,清水适量。
制作:①小米淘洗干净。②将锅置火上,倒入适量清水,放入小米,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熬煮至粥浓,打入鸡蛋,略煮即成。
用法:以红糖调味后进食。
功效:补脾胃、益气血、活血脉,适用于产后虚弱、口干口渴、虚泻血痢、恶露不净等。
2.小米枣仁粥
原料:小米100克,枣仁末15克,蜂蜜30毫升。
制作:①小米加水,用文火慢熬。
②待粥熟,入枣仁末,搅匀即成。
用法:食用时,加蜂蜜,每日2次。
功效:补脾润燥、宁心安神,适用于纳食不香、夜寐不宁、大便干燥。
3.小米山楂粥
原料:小米150克,山楂15克。
制作:①将山楂去杂质,洗净;小米去杂质,淘洗干净,去泥沙。②将山楂、小米放入锅内,加水800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35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功效:行气消导、活血化淤、调节血脂,适用于淤血、胃虚失眠、妇女白带等症。
4.小米桂圆粥
原料:小米50~100克,桂圆肉30克,红糖适量。
制作:①将小米与桂圆肉放入锅内,加水同煮。②粥熟时,调入红糖即可。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补血养心、安神益智,适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失眠健忘、惊悸等症。
三、小米的前世今生
生活中所有的农作物和动物都是古代的人们通过选育而得来的,小米也一样,小米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些许的精彩,给予人们最基础的温饱问题,而今在南方小米成了最受欢迎的杂粮之一了!
有考古学家认为,在旧石器时代大约12000年前(粟)小米最早在中国被驯化,历史的长河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熬汉旗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小米遗存,来到夏商周时期,伴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小米逐渐成为栽培最广的食作物,到了魏晋南北朝,小米的种植达到了鼎盛时期,它不仅在南方稻作区得以大力推广,甚至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小米是我军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毛主席曾经说过“小米加步枪”赢来了新中国。
提到主食,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米饭、馒头、面条等,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小米是主粮,其主导地位一直维持到了唐代。唐初征收赋税仍以小米为主,小麦被视为“杂稼” “杂粮”。“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代诗人李绅这句诗中的“粟”就是小米。
稻子在中国的种植历史长达万年以上,此后我们的祖先又成功种植出了粟、黍(黄米)等谷物,小麦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而《史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五谷”是“粟、黍、菽、麦、麻”,“稻”都不配拥有姓名,这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小米开始从众多谷物中脱颖而出。原因有三:1.小米更能适应黄河中下游区域的气候环境;2.耐旱、产量不错;3.小米外壳不硬,容易煮熟。但由于加工条件有限,最初小麦种植并不广泛。春秋末期发明了石磨,可以将小麦磨成面粉,小麦才发展起来。到了宋代,北方小麦的产量已远超小米,再加上石磨的推广,小麦逐渐扩大到南方地区。水稻的逆袭跟人口迁徙有关。魏晋南北朝以前,因为产量低,稻子没啥地位。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陷入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水稻的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方人口数大大增加,水稻成为全国性的食物。明清时期又发展了玉米、红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
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大米、面粉等细粮营养价值较低,玉米、小米、土豆等粗粮有助预防多种慢病。吃主食要粗细搭配,粗粮占主食的1/3左右。
现代研究发现小米的营养成分记载(这如下“百度百科”材料相对较全面,它的参考资料也附在后供读者了解来源):
对上述“营养成分”的探索讨论:
上述营养列表中未见维生素B₁₂,但在《食物营养排行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中有且放在“关键营养素”名下的,为了完整了解和对比,我将此栏内容全部写出,也算是一个应用营养认知分析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案例,有一定的示范性可供参考。
关 键 营 养 素
色氨酸:小米中色氨酸含量非常高,色氨酸能合成神经递质血清素,促使人产生困倦感,快速入睡。
维生素B₆:能稳定情绪,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促进睡眠,还能和维生素B₁、维生素B₂共同作用,使色氨酸转变为烟酸。烟酸即维生素B₃,也称尼克酸,它在医学上常被用来改善因忧郁而引起的失眠症。
淀粉:小米中的淀粉含量很高,因此,小米是一种能量食物,食后能使人产生温饱感,可以促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提高进入脑内的色氨酸量。
维生素B₁₂:维生素B₁₂能显著改善睡眠状况。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B₁₂,会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精神抑郁、睡眠质量不好、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另有研究发现,让慢性失眠患者服用维生素B₁₂数天后,多数人的睡眠状况都得到了改善。
其他营养功效:小米中富含胡萝卜素,可以很好地保护血管,预防血管硬化;小米富含维生素B₁、维生素B₂等,因而具有防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反胃呕吐的功效;小米中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防止肥胖。
案例4:营 养 食 谱
1.胡萝卜牛肉小米粥
材料:小米50克,牛肉末80克,胡萝卜半根,洋葱半个。
调料:盐、胡椒粉、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①小米淘净,用冷水浸泡30分钟;胡萝卜洗净,切丁;洋葱洗净,切条。②将泡好的小米放入电饭锅中,倒入适量清水,煮成小米粥备用。③炒锅放植物油烧热,放入牛肉末煸炒,加入盐、洋葱、胡萝卜、胡椒粉,翻炒均匀后盛出。④将炒好的牛肉和蔬菜倒入小米粥中,烧沸后再煮7分钟即可出锅。(炒牛肉时,可以稍微挤压一下牛肉,让牛肉汁渗透到洋葱和胡萝卜里,这样可使味道更香。)
2.小米蒸排骨
材料:小米250克,排骨500克,糯米100克,水发香菇1朵,粽子叶4张。
调料:葱片、姜片、盐、味精、白砂糖、酱油、料酒、胡椒粉、辣椒粉各适量。
做法:①糯米淘净,压碎;小米淘净;水发香菇洗净,切丝;排骨洗净,切小块。②取一大碗,放入排骨、酱油、料酒、盐、白沙糖、味精拌匀,腌制15分钟后,再放入糯米、小米、香菇丝、葱片、姜片,搅拌均匀。③锅中倒入适量冷水,放入蒸笼,铺上棕子叶,例入碗内混合物,大火蒸1小时。④出锅后,撤上胡椒粉、辣椒粉调味即可。(糯米先用水浸泡40分钟,然后压碎成小米粒大小,这样比较容易熟,而且口感更软滑。)
参考文献:
1.《食物营养排行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饮食本草》201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生活中的食物医药》201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生命时报》2021年9月14日吃出健康版
5.《家庭教育导读》2021.10月刊
白家祥于安天 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