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孟子跟齐宣王谈了如何实行仁政,践行王道之后,齐宣王很受启发,就和孟子坐而论道了好久,聊了很多,大致是我何尝不想这样做啊,可是你看现在我的身边有谁能了知我心,替我行事?孟子就说“王天下易如反掌,非不能,实不为也。”天下人才多的是,只是你招揽不到,你要得天下,那也不是不能,只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你的态度都不坚定,愿景都不明确,如何让人才来投奔?
齐宣王就咨询孟子关于人才选拔方面的问题。
原文: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齐宣王问:我怎么能识辨谁是人才重用之,谁不是人才不任用他呢?
孟子就回答。
原文: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人用人要打破常规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为了做成大事不得已也要这么做。比如你可以把有才能但地位低下的人提拔起来超过现在位高权重的人都没关系,也可以让有才华但和你没有亲戚关系的人来替代和你有亲戚关系但没有才华的人,这样会给真正的人才以希望,但实际做起来确实很难下决心,我怎么能不知道呢?左右亲戚都能把你纠缠住,自家人的家务事最难处理,清官难断家务事嘛。但越是这样,越要这样做,当身边亲信们都说这人是人才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那未必是;当身边大臣们都说那人是人才时,你也要小心不能轻信;当全体民众都说一个人好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就要有针对性的考察,如发现与传说的一致,那就大可以放心重用了。”
“相反,如果你的亲戚亲信们说一个人不好的时候,你也不要轻信;你的大臣们说一个人不好的时候,你更不要轻信;当全体人民都在传说这个人不好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毕竟少数服从多数还是有道理的,但即使这样你也要再三仔细考察,不能随便冤枉一个好人,如发现真的和传说的一样不好,那就果断罢免处理他。”
“有时候,会有你的亲戚亲信说要杀了某人,你可不要轻信;如果你的大臣说要杀一个人的时候,你更要注意别轻易决定;当全体同仁都在喊一个人该杀的时候,你就要去仔细考察了,如果与传言相符,再杀不迟。”
“所以说,选拔人,用人,杀人,是要顺应民意的,这个顺应民意,第一是要听人民的心声,第二是告示天下当官的,当官是要为人民做事的,是服务人民的,人民都不接受那绝对不行。要让大家知道,这一切都是民意,而不是我王上个人的意思,这样久了,你说还愁真正的人才不来吗?是人才的人做了人民的父母官,那就盛世太平了。”
孟子的说服逻辑很务实,总是既给你讲通原理,又给你具体方法,他这一段讲了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这也是家族企业很难做大的根本原因。
历朝历代,哪个国王不是受皇亲国戚太后国舅等亲信重臣所害,不是因家族利益排斥外人,以孝道之名做大不孝之事,最后丧权辱国。
君王治国之痛,要么是听信身边小人谗言迫害忠良义士,下面人蚌鹤相争而毁人称直辱人不倦;要么就是因为保护一己私利而任用小人或废人。这些都是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的顽疾,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诟病,尤其在中国以人情化管理为借口的企业里。
当然,现在选人不能像孟子说的,全体人民反对了才去调查,那就有点扯王八犊子了,他说的全体是全国,现在全国有多少人?十几亿。战国时代一个国家才多少人?几十万几百万。不能那样理解,而是说要调查民意,多方求证,反复考量,民主选举,别自个拍脑门,一言堂,片面看问题,顾小家利益,舍大家仁义,凭私人感情做判断,造成冤假错案,误国误民等。
当我们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任人唯亲时,高手在民间,人才自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