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这是《齐风·卢令》的内容,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猎人的田猎诗。诗人在塑造猎人形象时,首先用了“仁”字来描写猎人内在的品德,其次描绘了猎人的勇武与才能。在《郑风·叔于田》中,作者在塑造猎人形象时,用了“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十二个字,也是先赞美了猎人的仁德思想。可见,在周人思想观念中,即使是崇尚勇武的狩猎活动,仁德也同样重要。
在周代,田猎有一定的礼法规定。“天子打猎不应四面合围,诸侯打猎不应把成群的野兽全部杀光。……昆虫尚未蛰居地下之前,不可以纵火焚草肥田。不捕捉小兽,不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刚出生的小兽,不捣毁鸟巢。”《礼记》中这些对田猎的规定,既体现了先民们朴素的生态意识,也体现了先民们的仁德思想。《论语》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也同样体现了这种仁德之心。
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中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当你对生命起了同情、怜悯,你就初步具备了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不只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中,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中。
如今,狩猎早已不再是人们生存的方式,但一些人在食物方面的的猎奇之心却日渐浓烈。这些人,普通的食物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他们似一只饕餮巨兽扑向众多的动物生灵。我曾经看到一张野味市场的价目表,里面涉及到的动物有孔雀、大雁、斑鸠、袋鼠、松鼠、狐狸、狼仔、树熊、麂子等七十多种。相比于先民,人们对动物的烹食,不再是生活所需,而是戗害,虐杀。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佛陀践地犹恐地痛。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怀着同理之心、慈悲之心、柔软之心对待这个世界。心柔软了,祥和还会远吗?